..續本文上一頁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
依止時,也如伽喀巴所說:“依止上師時,害怕會有過失。”如果不明白依止的方法而依止,非但不會産生利益,反而會導致虧損。因此,和其它所有法要相比,依止善知識的修法極其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爲莊嚴,將粗次第略爲建設。廣如余處應當了知。
宗大師說:由于見到依止善知識是學人圓滿所欲的根本,因此我特別引用了無垢的經續論典,並且以容易理解、能打動人心、符合經義的善知識語錄作莊嚴,將依止善知識的粗大次第大略作了建設。至于詳細內容,應按其它教典來了知。
本論所引的教典和語錄如下:
密教方面:《金剛手灌頂續》等續部、《事師五十頌》等密宗論典。
經典方面:《華嚴經》、《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寶炬陀羅尼經》、《十法經》、《猛利問經》、《秘密不可思議經》、《念住經》、《谛者品》、《涅槃經》、《般若八千頌》、《親友集經》等。
論典方面:《攝決定心藏》、《四百論》及其廣釋、《本生論》等。
語錄方面:阿底峽父子、博朵瓦父子的語錄。
“廣如余處”,指《大樂秘密續》等密續,廣中略叁種般若,《華嚴經》中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的教誡,《戒律根本論》的頌詞及注釋,《竅訣精華論》的頌詞及注釋,瑪爾巴與米拉日巴的傳記,《大乘莊嚴經論》、《菩薩戒》、《入行論》、《集學論》等論典。
本論的依師軌理中,攝盡了一切依止善知識的要義,經續論典中所說的依師之義,無不攝集在內。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于此罪亦難發起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我們的煩惱極其粗重,多數都不了知依止上師的道理,即使知道了也不實行。諸聞法者反而在依止上師方面産生了無量罪過,對于罪業也很難生起追悔、防護等心。因此,應當了知前文所說的依止勝利、不依止的過患而數數思惟。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爲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此段交待我們所應行持的。
對于往昔多生以來未能如法依止善知識的罪業,應當至誠忏悔,多發防護非理邪行之心。自己應努力完備法器應具的各種德相,反複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然後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由此成爲乃至未證菩提之間上師恒時攝受自己的正因。
若能這樣努力,必定會使自己成爲具相法器。因此,宗大師勉勵我們: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若能這樣行持,不用太久,自己將會像志力稀有的常啼菩薩和尋求善知識不知厭足的善財童子一樣。
甲二、依蘭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說分二:一、叁乘善知識之法相 二、如何依止善知識
如何才能趨入解脫正道,而證得涅槃正果?須知,解脫道的根本,即是依止善知識,故應如《功德藏》所說:“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趨正道。”以此次第才能趨入解脫道。
乙一、叁乘善知識之法相分叁:一、小乘善知識法相 二、大乘顯密共同善知識法相 叁、密宗金剛上師之法相
丙一、小乘善知識法相
釋迦光尊者在《戒律叁百頌》中,這樣認定小乘善知識的法相:“具足戒律並通達儀軌,慈愛病人眷屬戒清淨,賜予教法並資助財物,適時教誨此即爲上師。”
小乘善知識必須具備清淨的戒體,並且通達戒律遮持的學處;具有慈悲心,能善加照顧病人;其眷屬戒律清淨;能以布施財物和正法而精勤饒益弟子,並在適當
的時機教誡弟子。這些是小乘善知識應具的法相。
丙二、大乘顯密共同善知識法相
《華嚴經》雲:“何爲善知識?爲引導一切有情,故見無不同;超越世間,故與衆不同;所做所爲具義,故饒益無量有情。”
《大乘莊嚴經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調伏”:善知識自己相續必須調柔,否則無法調伏他人的相續,調伏的內容屬于戒學。衆生的心烈如野馬,常隨境轉,故應如馴馬師以馬辔頭調伏野馬般,以戒律調伏自心。當心隨逐趨入非法行時,應以戒律調伏,精勤對治,使心趨向如法行。
由于對善行和惡行具有正知正念,而能使內心發起定學,住于“寂靜”。又由于心堪能安住奢摩他故,觀察抉擇真實義從而發起慧學,爲“近寂靜”。
以上是叁學中證法的功德。
雖然具備了相續調伏等叁學證德,但仍未圓滿善知識的法相,還須具有成就聖教的功德——“教富饒”,即對叁藏經續論典具足多聞。如此,雖然具足多聞等功德,若仍不如求學者或與之相等,則仍不圓滿,所以還需功德增上——“德增”。“善達實性”是殊勝的慧學,指對法無我空性,或者現證或由教理通達。
以上六法:調伏、靜、近靜、德增、教富饒、善達實性,是善知識自己應具之功德。其它四德:具巧說、悲體、具勤、離厭,是攝受他人時應具的功德。
時值五濁惡世,衆生障深慧淺,很難值遇具足一切德相的善知識。故應如宗大師所說,善知識至少須具圓滿法相的八分之一。
丙叁、密宗金剛上師之法相
在上述法相的基礎之上,密宗金剛上師尚須具有不共的法相。
《大圓滿心性休息》雲:“尤其密宗上師相,戒誓言淨具灌頂,精通如海續竅訣,念修事業皆自如,見修行果獲證相,以慈善巧之方便,令所化衆成熟解,傳承加持雲不散,當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師。”
大阿阇黎布瑪莫紮于《幻化網如鏡疏》中雲:“上師即:圓滿獲得內外壇城灌頂,戒律誓言清淨,精通續部各自之義,念修儀軌諸事業(息增懷誅)皆運用自如,因證悟見解而不愚昧,已獲修行之體驗,各種行爲與實證相聯,以大悲心引導所化衆生,具足此八種法相。”
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我上師(大持明革瑪燃匝尊者)說:在此八種法相的基礎上,尚須具足無垢傳承與加持的缭繞雲霧,共九種法相。”即金剛上師與弟子的叁昧耶戒未曾毀壞,故說是無垢傳承與加持,此與上述八種法相合爲九種。
如《功德藏》雲:“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修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尤其是宣講密宗大圓滿金剛果乘甚深竅訣的金剛上師,應具如下條件:
獲得未曾間斷、能成熟之灌頂——成熟自相續;
未曾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它戒律——淨持律儀;
煩惱與分別念薄弱——相續寂靜調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續部以及顯宗經論的意義——精通顯密;
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
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
心相續遍滿大悲心——唯求利他;
已斷除對今生的貪執——瑣事鮮少;
爲了來世而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
因現見輪回痛苦而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趨入正法——厭世勸他;
以種種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善巧攝受弟子;
依照上師言教行持並且具足傳承的加持——傳承具有加持。
弟子若能依止具足如是法相之上師,必定速疾獲得成就。
乙二、如何依止善知識分五:一、依止善知識之勝利 二、不如理依止之過患 叁、以意樂依止之軌理 四、以加行依止之軌理 五、攝親近之意樂與加行之義
丙一、依止善知識之勝利分二:一、思惟勝利之必要 二、如何思惟勝利
丁一、思惟勝利之必要
問:爲何最初應思惟依止的利益?其中隱含了何種修行的道理?
答:譬如,人參雖有滋補身體的功效,但能否達到養身之效,則取決于是否服用;是否服用,又依賴有沒有服用的欲求;是否有欲求,又依賴是否有見人參利益的信心。
同樣,我們都希求安樂,而能否獲得安樂,則依賴對安樂之因——善法的精進,而精進又依賴于善法欲,欲又依賴見果功德的信心。佛經中處處贊歎信心爲一切白法的根本,其究竟根據即此。總之,“信、欲、勤、果”四者,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其中,信爲欲、勤、果的根本,而思惟利益又是信心的來源,因此思惟利益是首要的方便。
所以,如果希求獲得某種果,首先應再叁思惟它的功德,以此堅固信心。《入行論》說:佛陀如是宣說一切白法的根本爲信解,而其根本即是恒時觀修異熟。
就依止善知識來說,前提是思惟依止的利益,見到多少依止的利益,就會生起多少信心;産生多少信心,就會生起多少依止的欲求;有多少欲求,就有多少依止的行爲。相反,若未認識依止的利益,就不會生起依止的信心,因此便無依止的欲求,也就不會有依止的動力和行爲。
丁二、如何思惟勝利分四:一、思惟供養與承事之利益 二、虔信而恭敬之勝利 叁、思惟憶念與祈禱之利益 四、思惟頂禮與觀師爲佛之利益
戊一、思惟供養與承事之利益分二:一、供養之利益 二、承事之利益
己一、供養之利益
供養一位上師,將産生等同供養一切諸佛的廣大福德。如《事師五十頌》雲:“供養上師即等同,恒時供養一切佛。”原因是:唯有上師是諸佛的體性。
一位上師接受供養時,等同一切諸佛接受供養。《勝樂根本續》說:“阿阇黎的身體中善妙地安住了諸寂靜、忿怒本尊,在行者前接受供養。”換言之,如果金剛上師接受了你的供養,則勝樂本尊、時輪金剛本尊等一切諸佛,雖未迎請,也會自然降入上師體內接受供養,由此能令供養者相續清淨、獲得加持。《大幻化網根本續》中也如是宣說。
供養一位上師能夠映蔽供養一切諸佛的福德。《桑布劄續》雲…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