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膿血,這只是同一法觀待不同衆生的不同現相,並非在同一法上聚集了相違的水和膿血等。同樣,觀待衆生的心識不清淨、清淨和極清淨,而分別見上師爲凡夫、菩薩和佛,並沒有凡夫和佛集于一身的過失。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師是佛,並以理遣除了種種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師是佛的定解。
丁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分五: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叁、賜予教授之恩德 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憶念恩德是發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習恭敬意樂時,主要是修念恩,即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觀修。
戊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阿底峽尊者說:“一切安樂源自上師的加持,所以應報答上師恩德。”爲什麼呢?因爲若非上師引導我們趣入善法,則畢竟沒有獲得絲毫安樂的機會。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許安樂,都應憶念是上師的恩賜。
比如:世人雖求安樂,卻不知何爲樂因,反而處處製造苦因,所以身心非常苦惱。然而,我們能在殊勝的道場中,日日聞思修行,享用法樂,這並非憑空而得,也不是單憑自力所得,而是由于上師將我們引入佛法中,我們才能獲得這樣的安樂。
以此類推,乃至夏天感受一絲涼風的快樂,都應想到是上師的恩賜。因爲一切安樂源自善法,自己能夠行善都源自上師的引導。或者,生活舒適時,也要了知這是上師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師大悲開示佛法,我才能積累資糧,享受福報。
修行必須不斷轉變惡心才會進步,通過以上再叁舉例,即知應在何處轉念。又如:以往感受安樂時,便起我慢,認爲自己天生就有福報。凡夫本是業障深重的瘋子卻毫無自覺,還認爲自己福報大,根本想不到上師的恩德,更不知感恩。現在要消除邪念,就要憶念師恩,無論得到任何身心上的安樂,都要憶念是上師的恩德,如此就能轉變觀念而改變顛倒的認識。
感受安樂時,我們要逆著以往的習性去思惟:“若無上師的慈悲,我怎麼能享受這種福報,一切都是上師的恩賜。”這樣串習堅固後,心態就會轉變:獲得安樂時,立即會想到這是上師的恩賜,每次念恩時,就會感激上師。養成習慣後,便會常常緣著安樂而感恩,由感恩而生起恭敬。對于自己所具之功德也要如此理解。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我們相續中能生起因果正見、出離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達二谛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師的恩德。若無上師的教導,我們對善法將如盲人般一無所知,無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師大悲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們的相續從原先充滿罪惡的狀態轉變爲具有許多功德,這都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大恩上師的恩德。
戊叁、賜予教授之恩德
我們天天聞法,或許感覺很平常,每天聽法就象按時上班,不覺得佛法難聞,很少有感恩心。今後一定要改正這種心態,要有珍惜、感恩之心。
應當思量:我們要付出諸般努力才能通達法義,在心中顯現法的境界,下至淺顯的人身難得等,也要長期串習,才能真正通達其意義,所以佛法教授極其難得。同樣,上師是在漫長的時間中行持了無量苦行,才獲得殊勝的教授。由于慈悲的緣故,才將如此珍貴的法寶毫無悭吝地賜予我們,如同父親將一生的財富全部交付孩子一樣,恩德極大。
然而,有些人麻木無知,認爲上師本該度化我、本該爲我傳法,這是毫無根據的。試問:你對上師作過何種供養承事?對上師祈禱過多少次?對上師真有信心和恭敬心嗎?自己不具足弟子法相,卻要求上師爲自己傳法,試想一個相信因果的人,該不該對上師提出要求呢?所以,應當這樣念恩:上師恩賜的諸多殊勝教授,皆非輕易得來,而是經過漫長時間修持無量苦行才獲得。
例如,應如何憶念上師如意寶的恩德呢?應在法上念恩,即:上師賜予我們顯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及密宗頂乘的大圓滿法,這些妙法是最珍貴的財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産生無量安樂。所以,上師的法恩不可思議,知恩之後,還應努力以修行來報恩。
比如,上師施予少許衣食,讓我們暫時感受些許安樂,我們都會感恩不盡,認爲上師關照我的生活,何況上師不斷賜予佛法教授,而這正是讓我們獲得安樂的根本,所以師恩若有形相,則盡虛空界也無法容受。經雲:“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財物布施某人,或者對其傳授一句佛法,後者的恩德更爲深重。”現在上師賜予我們圓滿菩提道的教言,如此深重的法恩,我們根本無以回報。
就像這樣,在沒有出現淚水直流、汗毛豎立之前,必須持續不斷地憶念上師的恩德。在生起不退轉的恭敬心之前,須反複思惟,于法念恩。
戊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應如是思惟:反觀自己,貪嗔癡如此粗猛,可見自己是個剛強難化的凡夫。此生來到人間,相續中充滿了煩惱和業障,這說明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以來,我都未被諸佛調伏,若已調伏,則早應進入聖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師,上師以善巧方便調伏了我,使我進入清淨的法門,成爲修行人,這種心相續的轉化,唯一是上師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師的恩德比佛恩還要深重。
有人問:“上師與佛的體性無別,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別。”
答:“恩德有大小”是觀待所化的現相而言,而上師爲佛是從真實義中而言,所以沒有任何過失。
戊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在我們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極大,但相比之下,上師的恩德更加深重。因爲:父母只給予我今生的肉身,賜予對今生有益的衣食等,而上師卻養育我的法身,賜予能獲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過父母。至于佛陀方面,我不能親聆佛陀說法,也不能親見佛顔,而上師不僅可以面見,還可以隨時爲我傳法,因此師恩大于佛恩。
總之,應當思惟:一切利樂和功德的圓滿都依賴上師,此以理證能夠真實成立之故。在整個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觀察,也無法找到恩德超勝上師者。
上述以意樂依止的軌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親近善知識。修習賢善意樂的根本目的,是要與上師的智慧相應。隨著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會越來越親近上師的智慧,達到究竟時,二者便融爲一味。在賢善的親近意樂推動下,便會真正趣入親近的加行。
丙四、以加行依止之軌理分二:一、略說 二、廣述
丁一、略說
此處加行,是指親近善知識的加行,即能讓自心和上師智慧相應的加行。若叁門行爲令心越來越背離上師的智慧,則是違逆善知識的邪加行。
親近上師的加行,一言概之,即修持心心相印。如此,即可從總的原則上明白親近加行的作法。
世間也有“心心相印”的說法,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因爲心心相印是一種圓滿的結果,不是單憑想象就能現前。然而,這種境界也不是無法企及,若能了知它的加行,並且努力付諸實踐,最後必定能與上師心心相印,因爲緣起無欺、不會空耗之故。
以加行依止上師的總原則,即上師怎麼歡喜自己就怎麼做,凡上師歡喜的事都要努力實行。分別來說,即須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這些很容易理解,不過就是好好供養、好好做事、好好聽話,沒有什麼玄妙之處。但是緣起非常深奧,這叁者實際包含了一切心心相印的方法,所有世出世間的親近行爲,都攝于其中。
比如,在世間若要親近父母、兄弟、老師、朋友,加行也是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這叁者。比如,對父母常常供養、身語服侍、內心孝順,由于緣起無欺、絲毫不爽,最後必能和父母的心貼在一起。
對親近的緣起生起定解之後,再回到“親近善知識”。須知,以上叁者是我們必須用一生來勤作的大加行,此外再沒有更重要的所作。若能按這樣的正軌持續不斷地修加行,最終一定會圓滿依止上師的大事。
丁二、廣述分叁:一、供獻財物 二、身語承事 叁、如教修行
注意:以下所說都是就具相的上師而言。
戊一、供獻財物
向善知識供獻財物,具有快速圓滿資糧以及與上師的心親近的作用。成佛需要圓滿資糧,而資糧田中最勝妙的就是上師,換言之,就自己的因緣來說,找不到比上師更好的資糧田。因此,對無上福田的上師,應當供獻一切。
《事師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幻資財。”對具相的金剛上師,連難以割舍的妻兒、命根,都可以恒時奉獻,何況不堅實的外財,更應毫無悭吝地供養。因爲對自己來說,金剛上師是最殊勝的資糧田,所以相比于其他,更應著重在這一根本上供養。
再者,供養之果依賴供物的品質和數量,因此,應當盡量供獻衆多上妙的供品,以此將會成熟許多殊勝的果報。從密宗來說,如果自己擁有上等資財,卻供養下劣的財物,也是失壞誓言。
以比喻說明:
譬如,當農民得到一塊“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斤糧”的良田後,他會想:以前的田地不及此田的萬分之一,今後我應選優質種子盡力播種耕耘,一定要利用它創造最大的財富。如果我只播少量下等的種子,就只能獲得少量下等的果實;若不盡力在這塊良田上耕作,就無法取得最大的效益。雖然其它田地也能生長莊稼,但畢竟不是最殊勝的,所以我應著重在這塊田中耕作。由此比喻即明白,應對上師精勤供獻妙財的道理。
《普賢上師言教》說:“皈依處以及積累一切資糧之無上福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尤其是上師灌頂傳法時,十方叁世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勝加持融入上師的相續中,並且安住于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時間百千供養不如此時供養一口食物的福德大。”在供養上師方面,由于某些殊勝的緣起,供養者可獲百千倍增長的福德。比如,在上師灌頂傳法時,供養的福德極大,因爲緣起殊勝的緣故。
戊二、身語承事
身語承事的範圍很廣,小到日常生活的燒火做飯,大到上師事業的方方面面,都屬于承事的內容。凡是弟子份內應做之事,都要用心做好,而且…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