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脓血,这只是同一法观待不同众生的不同现相,并非在同一法上聚集了相违的水和脓血等。同样,观待众生的心识不清净、清净和极清净,而分别见上师为凡夫、菩萨和佛,并没有凡夫和佛集于一身的过失。
以上由教理成立了上师是佛,并以理遣除了种种疑惑,如此便能引生上师是佛的定解。
丁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分五: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忆念恩德是发起恭敬心的方便,因此修习恭敬意乐时,主要是修念恩,即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观修。
戊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阿底峡尊者说:“一切安乐源自上师的加持,所以应报答上师恩德。”为什么呢?因为若非上师引导我们趣入善法,则毕竟没有获得丝毫安乐的机会。因此,即便身心上得到些许安乐,都应忆念是上师的恩赐。
比如:世人虽求安乐,却不知何为乐因,反而处处制造苦因,所以身心非常苦恼。然而,我们能在殊胜的道场中,日日闻思修行,享用法乐,这并非凭空而得,也不是单凭自力所得,而是由于上师将我们引入佛法中,我们才能获得这样的安乐。
以此类推,乃至夏天感受一丝凉风的快乐,都应想到是上师的恩赐。因为一切安乐源自善法,自己能够行善都源自上师的引导。或者,生活舒适时,也要了知这是上师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师大悲开示佛法,我才能积累资粮,享受福报。
修行必须不断转变恶心才会进步,通过以上再三举例,即知应在何处转念。又如:以往感受安乐时,便起我慢,认为自己天生就有福报。凡夫本是业障深重的疯子却毫无自觉,还认为自己福报大,根本想不到上师的恩德,更不知感恩。现在要消除邪念,就要忆念师恩,无论得到任何身心上的安乐,都要忆念是上师的恩德,如此就能转变观念而改变颠倒的认识。
感受安乐时,我们要逆着以往的习性去思惟:“若无上师的慈悲,我怎么能享受这种福报,一切都是上师的恩赐。”这样串习坚固后,心态就会转变:获得安乐时,立即会想到这是上师的恩赐,每次念恩时,就会感激上师。养成习惯后,便会常常缘着安乐而感恩,由感恩而生起恭敬。对于自己所具之功德也要如此理解。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我们相续中能生起因果正见、出离心、信心、恭敬心、慈悲心、菩提心、通达二谛的智慧,都是源自上师的恩德。若无上师的教导,我们对善法将如盲人般一无所知,无由生起任何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因上师大悲加持才得以生起的。
我们的相续从原先充满罪恶的状态转变为具有许多功德,这都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大恩上师的恩德。
戊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我们天天闻法,或许感觉很平常,每天听法就象按时上班,不觉得佛法难闻,很少有感恩心。今后一定要改正这种心态,要有珍惜、感恩之心。
应当思量:我们要付出诸般努力才能通达法义,在心中显现法的境界,下至浅显的人身难得等,也要长期串习,才能真正通达其意义,所以佛法教授极其难得。同样,上师是在漫长的时间中行持了无量苦行,才获得殊胜的教授。由于慈悲的缘故,才将如此珍贵的法宝毫无悭吝地赐予我们,如同父亲将一生的财富全部交付孩子一样,恩德极大。
然而,有些人麻木无知,认为上师本该度化我、本该为我传法,这是毫无根据的。试问:你对上师作过何种供养承事?对上师祈祷过多少次?对上师真有信心和恭敬心吗?自己不具足弟子法相,却要求上师为自己传法,试想一个相信因果的人,该不该对上师提出要求呢?所以,应当这样念恩:上师恩赐的诸多殊胜教授,皆非轻易得来,而是经过漫长时间修持无量苦行才获得。
例如,应如何忆念上师如意宝的恩德呢?应在法上念恩,即:上师赐予我们显宗的因果、菩提心等妙法以及密宗顶乘的大圆满法,这些妙法是最珍贵的财富,乃至受持一分也能产生无量安乐。所以,上师的法恩不可思议,知恩之后,还应努力以修行来报恩。
比如,上师施予少许衣食,让我们暂时感受些许安乐,我们都会感恩不尽,认为上师关照我的生活,何况上师不断赐予佛法教授,而这正是让我们获得安乐的根本,所以师恩若有形相,则尽虚空界也无法容受。经云:“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布施某人,或者对其传授一句佛法,后者的恩德更为深重。”现在上师赐予我们圆满菩提道的教言,如此深重的法恩,我们根本无以回报。
就像这样,在没有出现泪水直流、汗毛竖立之前,必须持续不断地忆念上师的恩德。在生起不退转的恭敬心之前,须反复思惟,于法念恩。
戊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应如是思惟:反观自己,贪嗔痴如此粗猛,可见自己是个刚强难化的凡夫。此生来到人间,相续中充满了烦恼和业障,这说明过去无量诸佛出世以来,我都未被诸佛调伏,若已调伏,则早应进入圣者的行列。今生有幸值遇上师,上师以善巧方便调伏了我,使我进入清净的法门,成为修行人,这种心相续的转化,唯一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所以上师的恩德比佛恩还要深重。
有人问:“上师与佛的体性无别,不可能有恩德大小的差别。”
答:“恩德有大小”是观待所化的现相而言,而上师为佛是从真实义中而言,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戊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在我们一生中,父母和佛陀的恩德极大,但相比之下,上师的恩德更加深重。因为:父母只给予我今生的肉身,赐予对今生有益的衣食等,而上师却养育我的法身,赐予能获得究竟利益的佛法,所以恩德超过父母。至于佛陀方面,我不能亲聆佛陀说法,也不能亲见佛顔,而上师不仅可以面见,还可以随时为我传法,因此师恩大于佛恩。
总之,应当思惟:一切利乐和功德的圆满都依赖上师,此以理证能够真实成立之故。在整个法界中,即使以佛智观察,也无法找到恩德超胜上师者。
上述以意乐依止的轨理,就是以信心和恭敬心亲近善知识。修习贤善意乐的根本目的,是要与上师的智慧相应。随着信心和恭敬心的深入,自心也会越来越亲近上师的智慧,达到究竟时,二者便融为一味。在贤善的亲近意乐推动下,便会真正趣入亲近的加行。
丙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分二:一、略说 二、广述
丁一、略说
此处加行,是指亲近善知识的加行,即能让自心和上师智慧相应的加行。若三门行为令心越来越背离上师的智慧,则是违逆善知识的邪加行。
亲近上师的加行,一言概之,即修持心心相印。如此,即可从总的原则上明白亲近加行的作法。
世间也有“心心相印”的说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心心相印是一种圆满的结果,不是单凭想象就能现前。然而,这种境界也不是无法企及,若能了知它的加行,并且努力付诸实践,最后必定能与上师心心相印,因为缘起无欺、不会空耗之故。
以加行依止上师的总原则,即上师怎么欢喜自己就怎么做,凡上师欢喜的事都要努力实行。分别来说,即须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些很容易理解,不过就是好好供养、好好做事、好好听话,没有什么玄妙之处。但是缘起非常深奥,这三者实际包含了一切心心相印的方法,所有世出世间的亲近行为,都摄于其中。
比如,在世间若要亲近父母、兄弟、老师、朋友,加行也是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这三者。比如,对父母常常供养、身语服侍、内心孝顺,由于缘起无欺、丝毫不爽,最后必能和父母的心贴在一起。
对亲近的缘起生起定解之后,再回到“亲近善知识”。须知,以上三者是我们必须用一生来勤作的大加行,此外再没有更重要的所作。若能按这样的正轨持续不断地修加行,最终一定会圆满依止上师的大事。
丁二、广述分三:一、供献财物 二、身语承事 三、如教修行
注意:以下所说都是就具相的上师而言。
戊一、供献财物
向善知识供献财物,具有快速圆满资粮以及与上师的心亲近的作用。成佛需要圆满资粮,而资粮田中最胜妙的就是上师,换言之,就自己的因缘来说,找不到比上师更好的资粮田。因此,对无上福田的上师,应当供献一切。
《事师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幻资财。”对具相的金刚上师,连难以割舍的妻儿、命根,都可以恒时奉献,何况不坚实的外财,更应毫无悭吝地供养。因为对自己来说,金刚上师是最殊胜的资粮田,所以相比于其他,更应着重在这一根本上供养。
再者,供养之果依赖供物的品质和数量,因此,应当尽量供献众多上妙的供品,以此将会成熟许多殊胜的果报。从密宗来说,如果自己拥有上等资财,却供养下劣的财物,也是失坏誓言。
以比喻说明:
譬如,当农民得到一块“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斤粮”的良田后,他会想:以前的田地不及此田的万分之一,今后我应选优质种子尽力播种耕耘,一定要利用它创造最大的财富。如果我只播少量下等的种子,就只能获得少量下等的果实;若不尽力在这块良田上耕作,就无法取得最大的效益。虽然其它田地也能生长庄稼,但毕竟不是最殊胜的,所以我应着重在这块田中耕作。由此比喻即明白,应对上师精勤供献妙财的道理。
《普贤上师言教》说:“皈依处以及积累一切资粮之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尤其是上师灌顶传法时,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子的大悲心和殊胜加持融入上师的相续中,并且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百千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在供养上师方面,由于某些殊胜的缘起,供养者可获百千倍增长的福德。比如,在上师灌顶传法时,供养的福德极大,因为缘起殊胜的缘故。
戊二、身语承事
身语承事的范围很广,小到日常生活的烧火做饭,大到上师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属于承事的内容。凡是弟子份内应做之事,都要用心做好,而且…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