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安忍劳苦,努力完成。这就是亲近的加行。
上文提到的加叶瓦尊者就是敬事上师的典范。当年他承事金厄瓦大师时,一切内务都由他一人操持,即便如一些拌和饭食之类的事他也亲自去做。
后来,他和上师到了诺寺,修建塔堡时,运石背土等事,无一不做。他是如此的厚道、勤快。
金厄瓦大师接近圆寂之前,加叶瓦诚心地祈求上师能在来世摄受自己。金厄瓦对他说:“直至法身未灭之间,我们师徒都不会分离。”所以,若能全心全意地承事上师,必定会成就与上师亲近的因缘,由此,弟子和上师的心生生世世都不会分离。
虽然加叶瓦日日承事金厄瓦上师,而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就是由于这种勤奋而获得内证的。一次,当他走到第三级阶梯时,智慧倏然大开,所以他深信承事上师的功德。他曾感叹说:“吉麦寺的善知识们不精勤承事上师,而唯一精勤于闻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应在身语承事上用心。应当想:获得人身,若以身口意造恶,只是徒然浪费生命,若能用以行善,则具意义。因此,自己身口意唯一应当做善事、说善语、发善心,而世上的善事、善语、善心无量无边,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样样实行,所以应当致力于最有意义之处,而这就要依靠上师这无上的资粮田。
换句话说,应以此身承事上师、以心为上师着想、以口为上师说话、以手脚为上师劳作,若能全身心地承事具德上师,则确实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我们如果没有值遇上师,也只是在世间琐事中空耗。比如,在老板手下打工,身体为老板做事、舌根为老板说话、头脑为老板分别,这样做不但毫无实义而且会造下各种罪业。相比之下,哪怕只对上师稍作承事,也是最有意义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殊胜上师的一切所作,完全是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在上师积累广大福慧资粮时,如果以身语承事上师,便和上师的事业结上了殊胜善缘。承事上师期间,一切身行都成了善行,一切语言都成了善语,一切用心都成了善心,而且,圣者上师无上发心力所摄的善业资粮,自己同样可以获得。
因此,以身语承事上师本是妙不可言的善行,缘起微妙,以身语承事,必定能与上师的心相融、与上师的事业相融。由此可知,一切身语承事都是与上师智慧、与上师愿海、与上师利生事业亲近的加行。这是“亲近加行”的真义。
如何承事以及承事的次第等具体内容,在经续论典中多有阐述,尤其在《华严经》和归摄密续意义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广泛宣说。对于这些内容,首先应由听闻而了知,了知后最重要的是要实行。
戊三、如教修行
为何要如教修行呢?《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上师授予深广妙法,对我们有大恩德,为了报恩则应供养,而三种供养中,以如教修行最为主要,因此需要如教修行。
譬如,有病而不服药,终究无法脱离病苦,因此,谨遵医嘱而服药,是依止医生最主要的事。同样,若不依照上师的教言修行,自相续就无法遣除烦恼,所以如教修行是依止上师最关键的要义。如果只对上师广供财物,却不实行上师的教言,就像只交药费而不服药的愚人,如此则毫无意义。同理,在上师面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行,也不会产生依止上师最殊胜的利益。
我们依止善知识,最根本的所求是离苦得乐,获得最殊胜的解脱功德来度化众生,而要达到此一目标,则须依止善知识如法修行,所以,最终仍归于如教修行的要点上。
《大乘庄严经论》云:“坚固 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善知识内心真正欢喜的,是令依止成为有意义的因。性格稳重的贤善弟子,遵照善知识的教言,踏踏实实地修行,一定能令善知识真正欢喜。所以,依教奉行令善知识欢喜,才是亲近善知识的根本因,这是摄尽加行亲近关要的唯一精华。
那么,应如何如教修行呢?如教修行的范围很广,境界也有深浅不同,我们应按华智仁波切的开示,逐步深入地实行。
《普贤上师言教》说:“中间依止上师时,何时何地都应当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诚心诚意恭敬祈祷。自己暂时的一切所作所为也应请示上师,上师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依止上师。” 最初依止上师时,应按上师的言教行持,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应努力克服。即便是暂时的所作所为,也不应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而须请示上师后,按上师的吩咐来做。这是最初的如教修行。
进一步应当修学上师的意行。《普贤上师言教》说:“所谓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是指对上师圣者的一切行为善加观察之后,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样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间俗语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总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诸佛佛子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应随学上师的一切行为。所以,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应当得到。”
通过这段开示,对“如教修行”的意义,我们应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么是“教”呢?“教”是教导,不仅有有声的教,还有无声的教。有声的教是言教,无声的教为身教。我们常说“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对具慧眼者来说,整个法界都在转妙*轮。同样,上师也是“语默动静,无非教化”,圣者上师的智慧安住于不可思议的法界,所示现的一切都是无声的教化,上师所有的行为都在启发我们。由此便能理解“一切无非教化”的含义。
什么是“如”呢?“如”是效仿、随学之义。如同以画笔描绘风光无限的山水一样,我们用心效仿、随学上师的心灵境界,就是如教修行。
要做到如教修行,前提是要善巧观察上师的德行,处处留心,不能像瞎子看戏一般,看了半天也不知台上表演些什么。所以,要有一双好眼睛,去细细领会上师一举一动的密义,这样才能入到“上师无声说法,弟子心领神会”的默契当中。
以下举公案说明:
印光大师是汉地了不起的祖师,当年弘一大师对印祖极为仰慕,曾亲自到普陀山承侍印祖。他在演讲中说:一九二四年,我到普陀山住了七天,每天从早到晚,我都在大师屋内观察大师的一切行为。大师每晨只喝一大碗粥,没有菜。大师说:“初到普陀时,早餐配有咸菜,我是北方人吃不惯,所以改成只喝白粥,这样已经三十多年了。”吃完,大师以舌舐碗,至极干净为止,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碗中残汁,以此漱口,再喝下去,唯恐浪费残余米粒。至午饭时,只有一碗饭、一碗大众菜,大师每次饭菜都不剩。和早晨一样,吃完后先以舌头舐碗,再注入开水,涤荡后再漱口吞下。当年大师六十四岁,我见大师一个人住,事事亲为,没有侍者等帮助。
印祖无声说法,弘一大师也深领于心,印祖的身教使他日后深得法益。印祖说了惜福和习劳的妙法,弘一大师随学印祖德行,这是如教修行。
通过这则公案,大家应当有所启发。明白道理之后,就应举一反三,知道该怎么做。方法是先用心看,再用心学,即用心观察上师有哪些德行,自己也应努力随学。
我们可以观察:上师行住坐卧是何种威仪,上师接引众生有何种方便,上师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恭敬上师三宝,如何发愿、回向、修集资粮,如何慈悲众生,如何护持圣教,如何实践教义,如何护持戒律,如何体悟万法,这些都是我们随学的内容。
因此,不要狭隘地认为只有上师有声的说法才是教,实际这个“教”真正说起来,尽未来际也说不完。
此外,如教修行也不是学一两个月即可,而是要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日日随学,这才叫常随佛学。若能用心随学,上师的功德必然会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最终达到与上师无二的果位。
《普贤上师言教》说:“弟子依止上师,应象神塔小像从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同样,上师心相续中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应与上师相同,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与上师相同的功德。”
丙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分二:一、须真修实行 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丁一、须真修实行
以上亲近的意乐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定会得到成就,以缘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净的意乐、加行,上师又具加持,内外因缘聚合,不可能不获成就。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示现的:
大恩上师幼年即对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极大信心。十五岁时,一心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念诵祈祷文一百万遍,同时阅读《直指心性》一万遍,结果依靠对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猛利信心和祈祷心而证悟心性。
大恩上师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极其恭敬,每每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时,都敬称“喇嘛仁波切”。上师教诫我们,为了获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下至开玩笑也不能有任何不恭敬,否则会成为获得加持的障碍。上师演唱道歌和撰著论典时,都是先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安住心间,最后回向时也是祈祷生生世世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形影不离、获得与文殊怙主无二的果位。
大恩上师念念不忘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恩德。有一次,忆念深恩竟至通宵流泪。第二天早晨,因流泪过多,上师的脸颊与枕头竟然粘在一起分不开。上师如此念念不忘师恩,我们弟子应努力随学,才能引发至诚的恭敬。
大恩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传记可写的,但有一点,凡是我所依止过的上师,我从未做过让他们不欢喜的事。对任何一位上师,我都是恭恭敬敬,谨遵师教,这是我一生唯一的传记……。”“我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当中,从未扰乱过上师的心,就象如来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样,甚至没有做过一件让上师怒目而视、不欢喜的事。我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上师就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的密意,视如善妙教言。”
大恩上师说他唯一的传记,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依止上师。实际上,这是最伟大、最成功、最令人景仰…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