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安忍勞苦,努力完成。這就是親近的加行。
上文提到的加葉瓦尊者就是敬事上師的典範。當年他承事金厄瓦大師時,一切內務都由他一人操持,即便如一些拌和飯食之類的事他也親自去做。
後來,他和上師到了諾寺,修建塔堡時,運石背土等事,無一不做。他是如此的厚道、勤快。
金厄瓦大師接近圓寂之前,加葉瓦誠心地祈求上師能在來世攝受自己。金厄瓦對他說:“直至法身未滅之間,我們師徒都不會分離。”所以,若能全心全意地承事上師,必定會成就與上師親近的因緣,由此,弟子和上師的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分離。
雖然加葉瓦日日承事金厄瓦上師,而沒有修法的機會,但他就是由于這種勤奮而獲得內證的。一次,當他走到第叁級階梯時,智慧倏然大開,所以他深信承事上師的功德。他曾感歎說:“吉麥寺的善知識們不精勤承事上師,而唯一精勤于聞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應在身語承事上用心。應當想:獲得人身,若以身口意造惡,只是徒然浪費生命,若能用以行善,則具意義。因此,自己身口意唯一應當做善事、說善語、發善心,而世上的善事、善語、善心無量無邊,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樣樣實行,所以應當致力于最有意義之處,而這就要依靠上師這無上的資糧田。
換句話說,應以此身承事上師、以心爲上師著想、以口爲上師說話、以手腳爲上師勞作,若能全身心地承事具德上師,則確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我們如果沒有值遇上師,也只是在世間瑣事中空耗。比如,在老板手下打工,身體爲老板做事、舌根爲老板說話、頭腦爲老板分別,這樣做不但毫無實義而且會造下各種罪業。相比之下,哪怕只對上師稍作承事,也是最有意義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殊勝上師的一切所作,完全是利益衆生的菩薩行。在上師積累廣大福慧資糧時,如果以身語承事上師,便和上師的事業結上了殊勝善緣。承事上師期間,一切身行都成了善行,一切語言都成了善語,一切用心都成了善心,而且,聖者上師無上發心力所攝的善業資糧,自己同樣可以獲得。
因此,以身語承事上師本是妙不可言的善行,緣起微妙,以身語承事,必定能與上師的心相融、與上師的事業相融。由此可知,一切身語承事都是與上師智慧、與上師願海、與上師利生事業親近的加行。這是“親近加行”的真義。
如何承事以及承事的次第等具體內容,在經續論典中多有闡述,尤其在《華嚴經》和歸攝密續意義的《事師五十頌》中有廣泛宣說。對于這些內容,首先應由聽聞而了知,了知後最重要的是要實行。
戊叁、如教修行
爲何要如教修行呢?《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上師授予深廣妙法,對我們有大恩德,爲了報恩則應供養,而叁種供養中,以如教修行最爲主要,因此需要如教修行。
譬如,有病而不服藥,終究無法脫離病苦,因此,謹遵醫囑而服藥,是依止醫生最主要的事。同樣,若不依照上師的教言修行,自相續就無法遣除煩惱,所以如教修行是依止上師最關鍵的要義。如果只對上師廣供財物,卻不實行上師的教言,就像只交藥費而不服藥的愚人,如此則毫無意義。同理,在上師面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行,也不會産生依止上師最殊勝的利益。
我們依止善知識,最根本的所求是離苦得樂,獲得最殊勝的解脫功德來度化衆生,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則須依止善知識如法修行,所以,最終仍歸于如教修行的要點上。
《大乘莊嚴經論》雲:“堅固 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善知識內心真正歡喜的,是令依止成爲有意義的因。性格穩重的賢善弟子,遵照善知識的教言,踏踏實實地修行,一定能令善知識真正歡喜。所以,依教奉行令善知識歡喜,才是親近善知識的根本因,這是攝盡加行親近關要的唯一精華。
那麼,應如何如教修行呢?如教修行的範圍很廣,境界也有深淺不同,我們應按華智仁波切的開示,逐步深入地實行。
《普賢上師言教》說:“中間依止上師時,何時何地都應當不顧寒熱饑渴等一切困難,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誠心誠意恭敬祈禱。自己暫時的一切所作所爲也應請示上師,上師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依止上師。” 最初依止上師時,應按上師的言教行持,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應努力克服。即便是暫時的所作所爲,也不應以自己的想法爲主,而須請示上師後,按上師的吩咐來做。這是最初的如教修行。
進一步應當修學上師的意行。《普賢上師言教》說:“所謂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是指對上師聖者的一切行爲善加觀察之後,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樣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間俗語雲: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總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諸佛佛子的行爲,弟子依止上師也同樣應隨學上師的一切行爲。所以,上師的意趣行爲怎樣,弟子相續中也應當得到。”
通過這段開示,對“如教修行”的意義,我們應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麼是“教”呢?“教”是教導,不僅有有聲的教,還有無聲的教。有聲的教是言教,無聲的教爲身教。我們常說“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對具慧眼者來說,整個法界都在轉妙*輪。同樣,上師也是“語默動靜,無非教化”,聖者上師的智慧安住于不可思議的法界,所示現的一切都是無聲的教化,上師所有的行爲都在啓發我們。由此便能理解“一切無非教化”的含義。
什麼是“如”呢?“如”是效仿、隨學之義。如同以畫筆描繪風光無限的山水一樣,我們用心效仿、隨學上師的心靈境界,就是如教修行。
要做到如教修行,前提是要善巧觀察上師的德行,處處留心,不能像瞎子看戲一般,看了半天也不知臺上表演些什麼。所以,要有一雙好眼睛,去細細領會上師一舉一動的密義,這樣才能入到“上師無聲說法,弟子心領神會”的默契當中。
以下舉公案說明:
印光大師是漢地了不起的祖師,當年弘一大師對印祖極爲仰慕,曾親自到普陀山承侍印祖。他在演講中說:一九二四年,我到普陀山住了七天,每天從早到晚,我都在大師屋內觀察大師的一切行爲。大師每晨只喝一大碗粥,沒有菜。大師說:“初到普陀時,早餐配有鹹菜,我是北方人吃不慣,所以改成只喝白粥,這樣已經叁十多年了。”吃完,大師以舌舐碗,至極幹淨爲止,再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碗中殘汁,以此漱口,再喝下去,唯恐浪費殘余米粒。至午飯時,只有一碗飯、一碗大衆菜,大師每次飯菜都不剩。和早晨一樣,吃完後先以舌頭舐碗,再注入開水,滌蕩後再漱口吞下。當年大師六十四歲,我見大師一個人住,事事親爲,沒有侍者等幫助。
印祖無聲說法,弘一大師也深領于心,印祖的身教使他日後深得法益。印祖說了惜福和習勞的妙法,弘一大師隨學印祖德行,這是如教修行。
通過這則公案,大家應當有所啓發。明白道理之後,就應舉一反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是先用心看,再用心學,即用心觀察上師有哪些德行,自己也應努力隨學。
我們可以觀察:上師行住坐臥是何種威儀,上師接引衆生有何種方便,上師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恭敬上師叁寶,如何發願、回向、修集資糧,如何慈悲衆生,如何護持聖教,如何實踐教義,如何護持戒律,如何體悟萬法,這些都是我們隨學的內容。
因此,不要狹隘地認爲只有上師有聲的說法才是教,實際這個“教”真正說起來,盡未來際也說不完。
此外,如教修行也不是學一兩個月即可,而是要從現在起直到成佛之間,日日隨學,這才叫常隨佛學。若能用心隨學,上師的功德必然會在自相續中逐漸生起,最終達到與上師無二的果位。
《普賢上師言教》說:“弟子依止上師,應象神塔小像從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樣的圖案,全部會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心相續中有怎樣的功德,弟子也應與上師相同,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與上師相同的功德。”
丙五、攝親近之意樂與加行之義分二:一、須真修實行 二、應歸攝于心而修
丁一、須真修實行
以上親近的意樂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定會得到成就,以緣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淨的意樂、加行,上師又具加持,內外因緣聚合,不可能不獲成就。
大恩上師就是這樣示現的:
大恩上師幼年即對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極大信心。十五歲時,一心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念誦祈禱文一百萬遍,同時閱讀《直指心性》一萬遍,結果依靠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猛利信心和祈禱心而證悟心性。
大恩上師對全知麥彭仁波切極其恭敬,每每提起全知麥彭仁波切時,都敬稱“喇嘛仁波切”。上師教誡我們,爲了獲得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下至開玩笑也不能有任何不恭敬,否則會成爲獲得加持的障礙。上師演唱道歌和撰著論典時,都是先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安住心間,最後回向時也是祈禱生生世世與全知麥彭仁波切形影不離、獲得與文殊怙主無二的果位。
大恩上師念念不忘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恩德。有一次,憶念深恩竟至通宵流淚。第二天早晨,因流淚過多,上師的臉頰與枕頭竟然粘在一起分不開。上師如此念念不忘師恩,我們弟子應努力隨學,才能引發至誠的恭敬。
大恩上師說:“我沒有什麼傳記可寫的,但有一點,凡是我所依止過的上師,我從未做過讓他們不歡喜的事。對任何一位上師,我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這是我一生唯一的傳記……。”“我依止托嘎如意寶的六年當中,從未擾亂過上師的心,就象如來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樣,甚至沒有做過一件讓上師怒目而視、不歡喜的事。我對上師的所作所爲從未起過邪見,上師就是開玩笑,我也覺得有深深的密意,視如善妙教言。”
大恩上師說他唯一的傳記,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依止上師。實際上,這是最偉大、最成功、最令人景仰…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