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草率成師徒,喜新贊德後毀謗。有者陽奉陰違依,間接汙辱師眷屬,彼等將墮無間獄。”
所以,學人先應謹慎觀察,或親自觀察,或由善知識介紹,或從其弟子處觀察、詢問,須如此無誤辨認之後依止具相上師。依止後就不能再作觀察,應當恒時不離上師爲真佛之觀想,如法依止上師。
丙二、能依學者之相分五: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與不具之過失 二、必須具足德相之根據 叁、宣說德相之差別 四、攝爲四種德相 五、宣說須了知能依之相
第二,能依學者。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與不具之過失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聖天菩薩在《四百論》中說:具有正住、具慧和希求法義者,堪爲聞法之器。具此叁種功德,便不會把說法者的功德變成過失,也不會將聽衆的功德轉爲過失。
《釋論》解雲:“說具叁法堪爲聞器,若具其叁,則于法師所有衆德,見爲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于德衆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補特伽羅,見爲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爲有過,于說者過反執爲德。”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解釋:“說具有叁法,則堪爲聞法之器。如果具備這叁法,對法師的衆多功德就會見爲功德而不見過失;不僅如此,即便對具功德的聽衆,也會見其功德而不見過失。如果不具足這樣的法器德相,即使說法的善知識極爲清淨,但由于聽法者的過失增上,仍會對其執爲有過,或對說法者的過失反執爲功德。”
無垢光尊者的《竅訣寶藏論》也說:“具勝智慧正直求法義,依善知識聞法不厭足。”
丁二、必須具足德相之根據
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于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因此,縱然依止了具備一切德相的善知識,但對自己上師的功德也難以了知。若要能了知善知識的功德而親近,自己必須具足這些德相。
歸納:
修學圓滿之道的弟子必須具足德相,因爲:自己不具足德相,即便善知識具足德相,自己也難以了知。
丁叁、宣說德相之差別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嗔他法派。應觀自心,舍如是執。
“正住”,即不墮黨類。若墮入黨類之偏執,就會因偏執的遮蔽而見不到善知識的功德,因此不能獲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說:“由于墮入黨類而惱亂自心,終究不能證得寂靜涅槃。”所謂墮黨類,即貪執自宗、嗔恚他宗。應當觀察自心,舍棄宗派偏執。
《菩薩別解脫經》雲:“應舍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菩薩別解脫經》說:“應當舍棄自己的想法,對于親教師和羯磨阿阇黎的所有立宗,敬重安住。”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問:僅有“正住”這一條件是否足夠呢?
答:雖然心能正直而住,但如果沒有簡擇善說真實道與惡說相似道的智慧力,則仍不是法器。因此,必須具有能夠簡擇真實道和相似道的智慧,才能舍棄無堅實的品類而獲取堅實。
無智之人即使沒有黨類偏執,但因不具簡擇真假、有義無義等的智慧,聞法後仍不了然,無甚功效。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
問:僅僅具有“正住”和“具慧”是否足夠呢?
答:即使具有這兩種德相,但如果像畫中的聽法者,內心根本沒有引發趣入,則仍然不是法器,因此必須具有廣大的希求心。
“如畫中聞法者”,即聞法者僅是一種聽法的影像,內在沒有希求心。若無上進心,則如畫中聞法者,因此希求心極其重要,有希求心才能學法。
丁四、攝爲四種德相
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 二相,開說爲五。若如是者可攝爲四,謂于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于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 謂正直住。
《四百論廣釋》中還加上恭敬法與法師和屬意這兩相,共開爲五相。如此便可歸納爲四相,即:對法具有大希求心,聽法時心專注于法,對法與法師生起大敬重,舍棄惡說、受取善說。其中,成就第四相“舍棄惡說、受取善說”的順緣是具有慧解,舍棄它的違緣是正直而住。
《水木格言》中說:“無慢寂靜調柔,堪爲真正法器,水不住于高崗,彙集低窪地帶。不敬上師之人,縱通百論無義,水中枯樹百年,不會生出綠葉。”故學者應具恭敬之德相。
丁五、宣說須了知能依之相
是諸堪爲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爲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于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對于以上能夠被上師引導的條件,應反觀自己具不具足。若完全具足,應修歡喜心;若不具足,則應努力修積將來能圓滿的因緣。因此,應當了知作爲弟子堪能依止善知識的各項條件。如果不了知這些德相,就不能覺察自己的狀況(對不足之處不知努力彌補,對具足之處也不知修持歡喜、策勵自己增上),因此將退失依止善知識的廣大義利。
因此,了知具相弟子應具的德相之後,以此對照衡量自身非常重要。
歸納:
修學一切道支的弟子,必須具足法器德相,因爲若不具德相,則將空耗一生。
比喻:在壞器中即使倒入純淨牛奶,也會漏失而無法留住。
丙叁、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分二:一、以宣說具相者須依師之理而連接上下文 二、真實宣說依止軌理
第叁,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丁一、以宣說具相者須依師之理而連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應當善加觀察上師是否具足上述德相,應在具相上師座前受取法益。
是複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這又有兩種不同的傳記,即善知識種敦巴和桑樸瓦依止上師的傳記。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樸瓦有許多上師,凡是遇到有人說法,他便前去聽聞。一次,從康區的回來,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說法,他也去聽法。
弟子們說:“依止他聽法,有損自己的威儀。”
桑樸瓦卻回答:“你們不要這樣說,這次聞法我得到兩種利益 。”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鮮少,數未過五。
相比之下,善知識種敦巴依止的上師很少,數量不超過五位,分別是:授居士戒的上師、教他念書的上師、舍准大師、班智達彌底、阿底峽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師前曾聽受有關法相的經論外,在其中叁位上師前,他只聽受過一兩次經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峽尊者。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爲谛實,應如是學。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討論這兩種依師軌理哪一種更爲妥善。他們認爲:在尚未修心、容易見上師過失而退失信心時,善知識種敦巴的軌理較爲善妙,應按那樣行持。宗大師評論說:“現量見此說法相當實在,應這樣修學。”
歸納:
尚未修好自心時,容易見上師過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的上師以少爲好。
霞惹瓦大師曾說:“現在所有學法者都說,某處有人傳法,我們都到他那裏去吧!可是種敦巴尊者師徒的宗風不是這樣的。種敦巴一生只依止過五位上師……,以善知識博朵瓦來說,他也僅依止過(四位上師)……,說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叁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丁二、真實宣說依止軌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 二、加行親近軌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 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 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如是應當了知,對于曾經受過法恩,特別是對于圓滿教授引導過修心的善知識,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樂親近和加行親近兩方面講述。
初中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第二、第叁中的“信心”和“念恩”,是親近意樂的根本。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今初。
庚一、略說
《八十華嚴》中說,一次,文殊菩薩和眷屬在福城東部宣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當時有無量諸龍和福城人民前來聽法。
聽衆當中有一位名叫善財的童子,往昔已曾供養諸佛而種下了深厚的善根,信心極其廣大。他常常喜歡親近善知識,身語意沒有過失,清淨菩薩道,求證一切智,堪爲法器。他內心清淨猶如虛空,回向菩提,無所障礙。
文殊菩薩觀察善財童子 的來曆之後,爲他演說一切諸佛的妙法。童子聽到諸佛的種種功德之後,一心希求無上菩提,于是請問文殊菩薩:“應當如何學修菩薩行,乃至增廣菩薩行,應當如何使普賢行迅速圓滿?”
文殊菩薩開示說:“善男子,你已發起菩提心而尋求菩薩行。善男子,衆生若能發起菩提心,則已極其困難,而發心後能夠尋求菩薩行,更是難中之難。善男子,要想成就一切智智,應當決定尋求真正的善知識。善男子,尋求善知識不應生起疲厭懈怠之心,見善知識不應厭足,對善知識的所有教誨都要隨順,對善知識的善巧方便不應見爲過失。”
文殊菩薩開示完後,又爲他介紹南方勝樂國土的德雲比丘,令他前去親近。
善財童子遵從菩薩的教導,曆經百城煙水,遍參了一百一十位大善知識。其間,在…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