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草率成师徒,喜新赞德后毁谤。有者阳奉阴违依,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所以,学人先应谨慎观察,或亲自观察,或由善知识介绍,或从其弟子处观察、询问,须如此无误辨认之后依止具相上师。依止后就不能再作观察,应当恒时不离上师为真佛之观想,如法依止上师。
丙二、能依学者之相分五: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四、摄为四种德相 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具有正住、具慧和希求法义者,堪为闻法之器。具此三种功德,便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变成过失,也不会将听众的功德转为过失。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解释:“说具有三法,则堪为闻法之器。如果具备这三法,对法师的众多功德就会见为功德而不见过失;不仅如此,即便对具功德的听众,也会见其功德而不见过失。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法器德相,即使说法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由于听法者的过失增上,仍会对其执为有过,或对说法者的过失反执为功德。”
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也说:“具胜智慧正直求法义,依善知识闻法不厌足。”
丁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因此,纵然依止了具备一切德相的善知识,但对自己上师的功德也难以了知。若要能了知善知识的功德而亲近,自己必须具足这些德相。
归纳:
修学圆满之道的弟子必须具足德相,因为:自己不具足德相,即便善知识具足德相,自己也难以了知。
丁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正住”,即不堕党类。若堕入党类之偏执,就会因偏执的遮蔽而见不到善知识的功德,因此不能获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说:“由于堕入党类而恼乱自心,终究不能证得寂静涅槃。”所谓堕党类,即贪执自宗、嗔恚他宗。应当观察自心,舍弃宗派偏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菩萨别解脱经》说:“应当舍弃自己的想法,对于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的所有立宗,敬重安住。”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问:仅有“正住”这一条件是否足够呢?
答:虽然心能正直而住,但如果没有简择善说真实道与恶说相似道的智慧力,则仍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能够简择真实道和相似道的智慧,才能舍弃无坚实的品类而获取坚实。
无智之人即使没有党类偏执,但因不具简择真假、有义无义等的智慧,闻法后仍不了然,无甚功效。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问:仅仅具有“正住”和“具慧”是否足够呢?
答:即使具有这两种德相,但如果像画中的听法者,内心根本没有引发趣入,则仍然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广大的希求心。
“如画中闻法者”,即闻法者仅是一种听法的影像,内在没有希求心。若无上进心,则如画中闻法者,因此希求心极其重要,有希求心才能学法。
丁四、摄为四种德相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 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 谓正直住。
《四百论广释》中还加上恭敬法与法师和属意这两相,共开为五相。如此便可归纳为四相,即:对法具有大希求心,听法时心专注于法,对法与法师生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其中,成就第四相“舍弃恶说、受取善说”的顺缘是具有慧解,舍弃它的违缘是正直而住。
《水木格言》中说:“无慢寂静调柔,堪为真正法器,水不住于高岗,汇集低洼地带。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故学者应具恭敬之德相。
丁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对于以上能够被上师引导的条件,应反观自己具不具足。若完全具足,应修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努力修积将来能圆满的因缘。因此,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堪能依止善知识的各项条件。如果不了知这些德相,就不能觉察自己的状况(对不足之处不知努力弥补,对具足之处也不知修持欢喜、策励自己增上),因此将退失依止善知识的广大义利。
因此,了知具相弟子应具的德相之后,以此对照衡量自身非常重要。
归纳:
修学一切道支的弟子,必须具足法器德相,因为若不具德相,则将空耗一生。
比喻:在坏器中即使倒入纯净牛奶,也会漏失而无法留住。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应当善加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述德相,应在具相上师座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传记,即善知识种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隖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一次,从康区的回来,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去听法。
弟子们说:“依止他听法,有损自己的威仪。”
桑朴瓦却回答:“你们不要这样说,这次闻法我得到两种利益 。”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比之下,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曾听受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他只听受过一两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讨论这两种依师轨理哪一种更为妥善。他们认为: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应按那样行持。宗大师评论说:“现量见此说法相当实在,应这样修学。”
归纳:
尚未修好自心时,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的上师以少为好。
霞惹瓦大师曾说:“现在所有学法者都说,某处有人传法,我们都到他那里去吧!可是种敦巴尊者师徒的宗风不是这样的。种敦巴一生只依止过五位上师……,以善知识博朵瓦来说,他也仅依止过(四位上师)……,说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 二、加行亲近轨理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 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对于圆满教授引导过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方面讲述。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二、第三中的“信心”和“念恩”,是亲近意乐的根本。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今初。
庚一、略说
《八十华严》中说,一次,文殊菩萨和眷属在福城东部宣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当时有无量诸龙和福城人民前来听法。
听众当中有一位名叫善财的童子,往昔已曾供养诸佛而种下了深厚的善根,信心极其广大。他常常喜欢亲近善知识,身语意没有过失,清净菩萨道,求证一切智,堪为法器。他内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文殊菩萨观察善财童子 的来历之后,为他演说一切诸佛的妙法。童子听到诸佛的种种功德之后,一心希求无上菩提,于是请问文殊菩萨:“应当如何学修菩萨行,乃至增广菩萨行,应当如何使普贤行迅速圆满?”
文殊菩萨开示说:“善男子,你已发起菩提心而寻求菩萨行。善男子,众生若能发起菩提心,则已极其困难,而发心后能够寻求菩萨行,更是难中之难。善男子,要想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决定寻求真正的善知识。善男子,寻求善知识不应生起疲厌懈怠之心,见善知识不应厌足,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要随顺,对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
文殊菩萨开示完后,又为他介绍南方胜乐国土的德云比丘,令他前去亲近。
善财童子遵从菩萨的教导,历经百城烟水,遍参了一百一十位大善知识。其间,在…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