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妙意华门城参拜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时,童子、童女为他开示了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经中这样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心归纳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摄尽所有亲近意乐的关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若能以此九心亲近具相善知识,必能获得成就。
庚二、广说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此九种心又可摄为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辛一、如孝子心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舍弃自己的自由、把行为的权力都交给上师、随上师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孝子不论做什么,都不是随自己的意愿,唯一是看父亲的脸色、随父亲的意愿而行,这叫“观父容颜、随父自在”。同样,弟子也应观察善知识的容颜行事。
《德育古鉴》记载:
以前有一位杨孝子,父母非常贫苦,终年卧病不起。当时除衣食外,还要支付许多医药费,生活十分窘困。于是,杨孝子不顾羞耻以乞讨维生,将讨来的食物供养父母。如果父母没有吃饱,即便自己再饿也不敢先吃,必待父母饱食后才吃。若得美食,便恭敬地跪着奉养父母。他不但在物质上这样照顾父母,还想方设法让二老愉快。他自编山歌,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逗父母开心。这样经过了十几年,当地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感动。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用讨来的钱买了两具棺材,并且不顾寒苦,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由此可知,所谓孝子心,就是舍弃自己而顺从父母的善心。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也说:“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舍弃自己的想法,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行。”
以下对此简别。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也是说,只有在具相的善知识前才可以这么做,不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人。
“授其鼻肉”,即牦牛把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完全受人控制。
辛二、如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任谁也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善心,即如金刚心。
比喻:金刚宝极为坚固,任何法都无法摧破。
意义:天魔及恶友等任何违缘,都无法破离上师和弟子的亲爱之情。
教证:前经所说“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亲睦无常、情面无常”,是指情意不坚固。比如:初见上师时非常激动,事隔三月便将上师视若常人,这是情面无常。经中说:对上师的情意,应远离无常的心态,须如金刚一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
辛三、如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的善心,是如大地心。
比喻:大地担起地上一切有情无情,而毫无疲倦。
意义: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没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
例如:种敦巴格西荷担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毫无疲厌,即是如大地心。禅门中,杨歧方会禅师是以大地心荷负尊重事业的典范。杨歧的师父慈明禅师,性格率真,作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全、有一法不圆满,即使冒严寒、顶酷暑,他也不曾爱惜自己。整整三十年中,他毫无懈怠、尽心尽力地辅助师父,秉持丛林的纲纪法律。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诚如博朵瓦开示慬哦瓦的弟子们说:“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并且依教奉行,实在是莫大的福报。今后不论为上师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是负担,应当持为庄严。”
比如:将军虽披戴沉重的铠甲,但并不觉得是负担,反而视为荣耀。若换成其他人视铠甲为负担,就会觉得难以承受。同样,若将上师交付的事视为负担,内心就会无法忍受;相反,若视为庄严,则会觉得因缘殊胜难得,做起事来充满欢喜。
辛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分六:一、如轮围山心 二、如仆使心 三、如除秽人心 四、如乘心 五、如犬心 六、如船心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宗大师把华严九心中的后六心归于一个内容,即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的善心。
壬一、如轮围山心
如轮围山 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如轮围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比喻:铁围山,以汹涌的海浪也无法动摇。
意义:依止上师时,任何违缘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再看大德教言。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气太寒冷,而身体衰弱,他和依怙童商量是离开还是住下。依怙童劝他:“在卧具住所的安乐方面,我们虽曾多次住过帝释天的尊胜宫,但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只是如今才有这种机会,你应当坚持住下来。”
《禅林宝训》中记载:
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正值寒冬,河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家都畏惧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都不懈怠。
夜晚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了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这样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也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
后来,慈明辞别师父归去时,汾阳禅师感叹地说:“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
壬二、如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比喻:“仆使心”,即仆人虽然做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也没有任何犹豫和羞耻,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仆人是以平常心打扫厕所,因此没有太多分别。如果让一位大人物去做这种卑贱之事,他往往会表现出两种心态:一是做之前犹豫,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二是做时会害羞,觉得在别人面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这两种心态就是“疑”和“惭”,然而卑下的仆人就没有这种执著,他做起来和走路吃饭一样平常。
意义:“如仆使心”,即无论为上师做任何低贱之事,不但没有羞耻和犹豫,而且真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师时,不管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照办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说明。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以前,在后藏所有译师和智者聚会的地方,有一块泥滩。种敦巴当时脱下衣服,扫除地上的污泥,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干净的白土盖在上面,然后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尊者笑着说:“奇哉!印度也有像你这样的人。”
种敦巴心地纯朴,他在遇到阿底峡尊者之前,从十七岁开始,曾经十九年中依止康地的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师时,他如常啼菩萨般依止师长,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还骑着好马,手持弓箭,四处巡逻看顾牲畜。他是真正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师。
蒋山元禅师是慈明楚圆禅师的侍者。《景德传灯录》说:“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样样亲作,如此来求道。”
壬三、如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慢”,即对下劣者认为自己超胜他,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虽然符合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
“过慢”,即对平等者认为自己超胜,对超胜者自认为与他平等。
比喻:“除秽人心”,即普通清洁工毫无傲慢的心态。
意义:“如除秽人心”,即断除了一切慢及过慢,在上师面前自处卑下的善心。
例如:未生怨王身为国王,但在迦叶尊者面前听法时,仍是毕恭毕敬。释迦族人种姓高贵,但仍谦虚地在优婆离尊者面前受教。
下面引教言说明。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正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出功德之水。”
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初春时,是在山顶隆起的地方青色遍生,还是在沟坑等低下处最先发起青色?”如同低洼处长满青草,由谦下心方能出生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拜见善知识或为善…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