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识做事,应当以谦下心来做,身心调柔,不应有傲慢的行为。
壬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比喻:“乘心”,即大卡车装载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难行,却没有丝毫疲倦之心。
意义:“如乘心”,即上师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难也能欢喜受持的善心。
教证:《功德藏》云:“极具忍耐如柱子。”《普贤上师言教》对此解释为:“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犹如柱子一般。”
例如:智光吩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此事非常困难,但菩提光没有违背智光的心愿,勇悍地承担。
壬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比喻:“犬心”,即忠实的爱犬被主人打骂时,不仅没有丝毫反感,反而对主人摇尾乞怜。
意义:“如犬心”,即虽受上师毁骂,但对上师没有丝毫忿恨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和教证说明。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 一次加持。”
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谒朵垅巴时,都会遭受一顿呵斥。他的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这位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
画师告诉他:“你把它听成是呵责吗?我每次受上师这样赐教一次,就像获得黑茹迦的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般若八千颂》说:如果法师对求法者显现呵斥、毫不重视,即便如此,但是你对法师不应退失信心而舍弃,应较以往更加希求正法,对法师敬重不厌,一切皆随法师的意愿而行。
下面以公案来说明如犬心:
浮山远和天衣怀听说叶县归省禅师的高风,特意前去参拜。时值大雪,气候寒冷,省禅师一见他们就呵骂驱逐,而且往衣服和垫子上泼水。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开了,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师又骂道:“你们还不去,是不是等我打你们!”
浮山远上前说:“我们从几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呢?”
禅师笑着说:“二位果然是来参禅的,快去挂单。”
后来,浮山远担任典座,管理大众的饮食。
有一次,省禅师出门时,浮山远私自取了油面为大众作五味粥。粥刚煮熟时,省禅师忽然回来,唤来浮山远说:“你窃取油面,属于盗用常住。”
浮山远说:“我是取了油面,愿和尚责罚。”
省禅师叫他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又命人责打三十杖,将他逐出院门。道友们来劝,和尚不答应。道友说:“如不开许回来,只求让他随众听法。”但和尚仍不应允。
一天,省禅师上街,看见浮山远站在旅舍前,便说:“这是院门的走廊,你为何住在这里?”又叫人来追算店钱。至此,浮山远也无难色,反而持钵到城中化缘,付清店钱。
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之器。”于是便让浮山远回来,上堂在大众前付法给他。
所以,弟子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也都欢喜承受,视为加持。
壬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比喻:“船心”,即摆渡船来来去去,无论往来多少趟也无疲厌之心。
意义:“如船心”,即对上师的事不论承担多少、不论如何来往奔走,都无厌患的善心。
例如:索达吉堪布对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皆以如船心办理,往来奔走,心无疲厌。
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见到上师吩咐的事接连不断,便会心生疲厌,这是不具足如船心。
总之,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当如是行持:
一、以任何违缘不能动摇;
二、受行秽业心无惭疑;
三、断尽傲慢;
四、欢喜承担;
五、上师毁骂不起忿恨;
六、数数劳作心无疲厌。
辛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道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取决于弟子的意乐,因此修习亲近意乐极其重要。
对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华严经》中归摄为二十一心,《集学论》中再摄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总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而且把九心归纳为四点。
一、舍弃自己的自由,随善知识的意愿而行
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修如孝子心,要在内心和行为上兼修。如果以前凡事以自己为主,并没有把自己舍于善知识、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行,现在就应将“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而且行为上也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心意如金刚般坚固
学人应对照自心修正。比如:以往高兴时,就说要生生世世依止,不高兴时,就认为善知识不重视我,还是离开更好;或者有时恭敬随顺,有时则违背教言。这些都是心态不稳固的表现,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如浮云般变化无常的心态,而且行为上要有所体现。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重担
若对照此项反省自己,或许会发现发心和行为离如大地心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上师要你负责任时,便马上回避;或者要稍负责任,就不愿意承受。这是如“草尖心”,即稍稍负荷就无法承受。因此,首先要调整内心,然后改正行为,这样才能逐渐变成贤善弟子。
四、荷负重担后如何修心
对此也应自我反省,若已做到则应修欢喜,策励自己更进一步,若尚未做到就应发愿早日圆满。
因此,总的依师意乐有九种心。对学人来说,先在内心观想,然后付诸实行。如果能切实做到九种观想与加行,就是到达听闻、了知的彼岸。
以下讲述成就者之王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让学人具体体会具相的弟子应如何以华严九心来依止善知识,由此追随祖师大德,学习他们依师的意乐和行为。
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里贡塘地区,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但自从童年时,父亲过早去世之后,家境剧变,所有财产都被伯父夺走。从此,母亲、妹妹和他三人生活艰苦,衣食等一无所有。后来,米拉日巴为了报仇,就去学咒术和降雹术,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又降了三墙板高的冰雹,收拾那些欺负过他们的当地人。
米拉日巴自知造下重罪,若不修法必定会堕地狱,因此发起了求法的决心。最初他在绒敦上师处修大圆满法,但是因缘不契合。绒敦上师告诉他:“南岩卓窝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亲传弟子圣者玛尔巴译师,他与你前世有缘,你应当到他那里求法。”
当米拉日巴听到上师尊名时,心中顿时涌起无法言喻的欢喜,全身汗毛竖立,眼泪如潮水般涌出,他生起了无量的欢喜心、恭敬心和无比的信心。
于是他动身去寻找上师,沿路想着:“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我的上师。”他是以一种寻求善知识的心渴望依止上师。
当他见到上师时,就恭敬地顶礼说:“我是从拉多地方来的大罪人,我把身口意都献给上师,请您赐给我衣食和正法,并赐给我即身成佛的法门。”
上师说:“你是个大罪人,与我何关,又不是我让你造业的!你到底造了什么恶业?”
米拉日巴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上师告诉他:“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是应该的,但是我无法同时给你衣食和正法,就只能给一样,随你自己选择。”
米拉日巴说:“我是来向上师求法的,衣食我自己解决。”
住了几天以后,米拉日巴想要供养上师,但因没钱,便决定在南岩一带乞讨。他一路乞讨,得了二十一升青稞,便用四升青稞买了一个四方形的大铜灯,又用一升青稞买了肉和酒,剩下的青稞都装在皮口袋中,一起背回来。
当他走到上师房前时,已经累得难以支撑,便把东西“扑通”一下放下,震动了整个屋子。
上师这时正在吃饭,听到响声后马上出来,见到米拉日巴就骂:“你这人力气很大,是不是要把我的屋子弄垮了压死我?快把口袋拿出去!”边说边用脚踢。
米拉日巴只好把青稞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接触,以后要好好谨慎承事。”当时他心里并未生起一丝不满或邪见。
米拉日巴一开始就发心以身口意供养上师,这是具有“如孝子心”。为了供养上师而去讨饭,这是具有“如世间仆使心”。上师显现打骂等粗暴的行为,他也没有任何邪见,这是具有“如犬心”。
此事过后,米拉日巴急于求法,就到上师面前请求说:“请上师传给我大法和口诀。”
上师说:“卫藏地区来我这里学法的人很多,但是蜀大和令巴两处的人经常抢劫他们,不准他们送食物、供养我。现在我要你对这两个地方降冰雹,成功之后我就传法给你。”
为了求法,米拉日巴又一次降下冰雹,成功后他便返回向上师求法。
上师说:“你只下了两三块冰雹,就想得到我从印度苦行得来的正法?如果你真想求法,卡瓦地方的人打过我的徒弟,一向与我作对,你去施咒咒杀他们。若能成功,我可以传给你那洛巴传下来的即身成佛之法。”
这一次施咒也成功了,回来后米拉日巴再次向上师求法。上师却哈哈大笑说:“你造了这样大的罪业,还想让我把用生命换来的口诀、空行心要传给你?你不要太过份了!如果你能恢复蜀大和令巴的庄稼,而且让卡瓦被杀死的人复活,我就为你传法,否则你不要住在我这里。”
米拉日巴受到上师的痛骂后,内心非常失望,不禁放声痛哭。师母见他可怜,便来安慰他。
次日早晨,上师过来说:“昨天我是凶了一点,你不要生气!你的身体很好,我想让你为我盖一间装经书的石头房。房子建好了,我就传法给你并且提供衣食。”
米拉日巴说:“如果造房期间,我没有求到法就死了,那怎么办呢?”
上师说:“我保证你在这个期间不会死。一个人没有勇气是不能修法的,你好象是一个有毅力、能精进的人,能不能即生成佛,全看你自己是否精进。我的教派与别人不同,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米拉日巴听了很高兴,就…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