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P6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做事,應當以謙下心來做,身心調柔,不應有傲慢的行爲。

  壬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比喻:“乘心”,即大卡車裝載沈重的貨物,雖然路途難行,卻沒有絲毫疲倦之心。

  意義:“如乘心”,即上師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難也能歡喜受持的善心。

  教證:《功德藏》雲:“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上師言教》對此解釋爲:“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猶如柱子一般。”

  例如:智光吩咐菩提光迎請阿底峽尊者,此事非常困難,但菩提光沒有違背智光的心願,勇悍地承擔。

  壬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

  比喻:“犬心”,即忠實的愛犬被主人打罵時,不僅沒有絲毫反感,反而對主人搖尾乞憐。

  意義:“如犬心”,即雖受上師毀罵,但對上師沒有絲毫忿恨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和教證說明。

  如朵垅巴對于善知識畫師,每來谒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娘摩瓦雲:“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嗔恚。”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 一次加持。”

  善知識畫師每次拜谒朵垅巴時,都會遭受一頓呵斥。他的弟子娘摩瓦不滿地說:“這位阿阇黎對我們師徒特別嗔恚。”

  畫師告訴他:“你把它聽成是呵責嗎?我每次受上師這樣賜教一次,就像獲得黑茹迦的一次加持。”

  《八千頌》雲:“若說法師于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師不應退舍,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般若八千頌》說:如果法師對求法者顯現呵斥、毫不重視,即便如此,但是你對法師不應退失信心而舍棄,應較以往更加希求正法,對法師敬重不厭,一切皆隨法師的意願而行。

  下面以公案來說明如犬心:

  浮山遠和天衣懷聽說葉縣歸省禅師的高風,特意前去參拜。時值大雪,氣候寒冷,省禅師一見他們就呵罵驅逐,而且往衣服和墊子上潑水。其他僧人都氣憤地離開了,只有浮山遠和天衣懷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師又罵道:“你們還不去,是不是等我打你們!”

  浮山遠上前說:“我們從幾千裏外特來參和尚的禅,怎麼會被一勺水潑走呢?”

  禅師笑著說:“二位果然是來參禅的,快去挂單。”

  後來,浮山遠擔任典座,管理大衆的飲食。

  有一次,省禅師出門時,浮山遠私自取了油面爲大衆作五味粥。粥剛煮熟時,省禅師忽然回來,喚來浮山遠說:“你竊取油面,屬于盜用常住。”

  浮山遠說:“我是取了油面,願和尚責罰。”

  省禅師叫他估算衣缽償還常住,又命人責打叁十杖,將他逐出院門。道友們來勸,和尚不答應。道友說:“如不開許回來,只求讓他隨衆聽法。”但和尚仍不應允。

  一天,省禅師上街,看見浮山遠站在旅舍前,便說:“這是院門的走廊,你爲何住在這裏?”又叫人來追算店錢。至此,浮山遠也無難色,反而持缽到城中化緣,付清店錢。

  省禅師回來後,對大衆說:“法遠真是參禅之器。”于是便讓浮山遠回來,上堂在大衆前付法給他。

  所以,弟子應如良犬般,無論上師如何打罵也都歡喜承受,視爲加持。

  壬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比喻:“船心”,即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往來多少趟也無疲厭之心。

  意義:“如船心”,即對上師的事不論承擔多少、不論如何來往奔走,都無厭患的善心。

  例如:索達吉堪布對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吩咐的大小事務,皆以如船心辦理,往來奔走,心無疲厭。

  一般修行不好的弟子,見到上師吩咐的事接連不斷,便會心生疲厭,這是不具足如船心。

  總之,荷負上師事業重擔之後,當如是行持:

  一、以任何違緣不能動搖;

  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

  叁、斷盡傲慢;

  四、歡喜承擔;

  五、上師毀罵不起忿恨;

  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

  辛五、攝義並引傳記說明

  道的根本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的結果,取決于弟子的意樂,因此修習親近意樂極其重要。

  對一切親近意樂的關要,《華嚴經》中歸攝爲二十一心,《集學論》中再攝爲九心,本論按《集學論》以九心總攝一切親近意樂的關要,而且把九心歸納爲四點。

  一、舍棄自己的自由,隨善知識的意願而行

  這是入門的第一步——修如孝子心,要在內心和行爲上兼修。如果以前凡事以自己爲主,並沒有把自己舍于善知識、隨善知識的心意而行,現在就應將“不孝之心”轉爲“如孝子心”,而且行爲上也要有所體現,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對善知識的心意如金剛般堅固

  學人應對照自心修正。比如:以往高興時,就說要生生世世依止,不高興時,就認爲善知識不重視我,還是離開更好;或者有時恭敬隨順,有時則違背教言。這些都是心態不穩固的表現,現在必須改變這種如浮雲般變化無常的心態,而且行爲上要有所體現。

  叁、如大地般荷負上師的一切事業重擔

  若對照此項反省自己,或許會發現發心和行爲離如大地心的要求相去甚遠。比如:上師要你負責任時,便馬上回避;或者要稍負責任,就不願意承受。這是如“草尖心”,即稍稍負荷就無法承受。因此,首先要調整內心,然後改正行爲,這樣才能逐漸變成賢善弟子。

  四、荷負重擔後如何修心

  對此也應自我反省,若已做到則應修歡喜,策勵自己更進一步,若尚未做到就應發願早日圓滿。

  因此,總的依師意樂有九種心。對學人來說,先在內心觀想,然後付諸實行。如果能切實做到九種觀想與加行,就是到達聽聞、了知的彼岸。

  以下講述成就者之王米拉日巴尊者的傳記,讓學人具體體會具相的弟子應如何以華嚴九心來依止善知識,由此追隨祖師大德,學習他們依師的意樂和行爲。

  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裏貢塘地區,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但自從童年時,父親過早去世之後,家境劇變,所有財産都被伯父奪走。從此,母親、妹妹和他叁人生活艱苦,衣食等一無所有。後來,米拉日巴爲了報仇,就去學咒術和降雹術,壓死了伯父的兒子、兒媳等叁十五人,又降了叁牆板高的冰雹,收拾那些欺負過他們的當地人。

  米拉日巴自知造下重罪,若不修法必定會墮地獄,因此發起了求法的決心。最初他在絨敦上師處修大圓滿法,但是因緣不契合。絨敦上師告訴他:“南岩卓窩隆寺有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的親傳弟子聖者瑪爾巴譯師,他與你前世有緣,你應當到他那裏求法。”

  當米拉日巴聽到上師尊名時,心中頓時湧起無法言喻的歡喜,全身汗毛豎立,眼淚如潮水般湧出,他生起了無量的歡喜心、恭敬心和無比的信心。

  于是他動身去尋找上師,沿路想著:“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到我的上師。”他是以一種尋求善知識的心渴望依止上師。

  當他見到上師時,就恭敬地頂禮說:“我是從拉多地方來的大罪人,我把身口意都獻給上師,請您賜給我衣食和正法,並賜給我即身成佛的法門。”

  上師說:“你是個大罪人,與我何關,又不是我讓你造業的!你到底造了什麼惡業?”

  米拉日巴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經曆。

  上師告訴他:“把身口意供養給上師是應該的,但是我無法同時給你衣食和正法,就只能給一樣,隨你自己選擇。”

  米拉日巴說:“我是來向上師求法的,衣食我自己解決。”

  住了幾天以後,米拉日巴想要供養上師,但因沒錢,便決定在南岩一帶乞討。他一路乞討,得了二十一升青稞,便用四升青稞買了一個四方形的大銅燈,又用一升青稞買了肉和酒,剩下的青稞都裝在皮口袋中,一起背回來。

  當他走到上師房前時,已經累得難以支撐,便把東西“撲通”一下放下,震動了整個屋子。

  上師這時正在吃飯,聽到響聲後馬上出來,見到米拉日巴就罵:“你這人力氣很大,是不是要把我的屋子弄垮了壓死我?快把口袋拿出去!”邊說邊用腳踢。

  米拉日巴只好把青稞拿到外面,心裏暗想:“這位上師真不好接觸,以後要好好謹慎承事。”當時他心裏並未生起一絲不滿或邪見。

  米拉日巴一開始就發心以身口意供養上師,這是具有“如孝子心”。爲了供養上師而去討飯,這是具有“如世間仆使心”。上師顯現打罵等粗暴的行爲,他也沒有任何邪見,這是具有“如犬心”。

  此事過後,米拉日巴急于求法,就到上師面前請求說:“請上師傳給我大法和口訣。”

  上師說:“衛藏地區來我這裏學法的人很多,但是蜀大和令巴兩處的人經常搶劫他們,不准他們送食物、供養我。現在我要你對這兩個地方降冰雹,成功之後我就傳法給你。”

  爲了求法,米拉日巴又一次降下冰雹,成功後他便返回向上師求法。

  上師說:“你只下了兩叁塊冰雹,就想得到我從印度苦行得來的正法?如果你真想求法,卡瓦地方的人打過我的徒弟,一向與我作對,你去施咒咒殺他們。若能成功,我可以傳給你那洛巴傳下來的即身成佛之法。”

  這一次施咒也成功了,回來後米拉日巴再次向上師求法。上師卻哈哈大笑說:“你造了這樣大的罪業,還想讓我把用生命換來的口訣、空行心要傳給你?你不要太過份了!如果你能恢複蜀大和令巴的莊稼,而且讓卡瓦被殺死的人複活,我就爲你傳法,否則你不要住在我這裏。”

  米拉日巴受到上師的痛罵後,內心非常失望,不禁放聲痛哭。師母見他可憐,便來安慰他。

  次日早晨,上師過來說:“昨天我是凶了一點,你不要生氣!你的身體很好,我想讓你爲我蓋一間裝經書的石頭房。房子建好了,我就傳法給你並且提供衣食。”

  米拉日巴說:“如果造房期間,我沒有求到法就死了,那怎麼辦呢?”

  上師說:“我保證你在這個期間不會死。一個人沒有勇氣是不能修法的,你好象是一個有毅力、能精進的人,能不能即生成佛,全看你自己是否精進。我的教派與別人不同,具有不共的加持力。”

  米拉日巴聽了很高興,就…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