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意華門城參拜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時,童子、童女爲他開示了以二十一種心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經中這樣說:“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驕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 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驕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將此二十一心歸納爲九心,本論按《集學論》以九心開示親近善知識的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善知識,能夠攝盡所有親近意樂的關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鐵圍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若能以此九心親近具相善知識,必能獲得成就。
庚二、廣說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剛心 叁、如大地心 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 五、攝義並引傳記說明
即彼九心攝之爲四。
此九種心又可攝爲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荷負擔已應如何行。
辛一、如孝子心
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顔、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顔而行。
舍棄自己的自由、把行爲的權力都交給上師、隨上師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孝子不論做什麼,都不是隨自己的意願,唯一是看父親的臉色、隨父親的意願而行,這叫“觀父容顔、隨父自在”。同樣,弟子也應觀察善知識的容顔行事。
《德育古鑒》記載:
以前有一位楊孝子,父母非常貧苦,終年臥病不起。當時除衣食外,還要支付許多醫藥費,生活十分窘困。于是,楊孝子不顧羞恥以乞討維生,將討來的食物供養父母。如果父母沒有吃飽,即便自己再餓也不敢先吃,必待父母飽食後才吃。若得美食,便恭敬地跪著奉養父母。他不但在物質上這樣照顧父母,還想方設法讓二老愉快。他自編山歌,在父母面前又唱又跳,逗父母開心。這樣經過了十幾年,當地人們都被他的孝心感動。
後來,父母相繼去世,他用討來的錢買了兩具棺材,並且不顧寒苦,脫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由此可知,所謂孝子心,就是舍棄自己而順從父母的善心。
《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亦雲:“彼于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也說:“弟子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舍棄自己的想法,唯一隨順善知識的意樂而行。”
以下對此簡別。
此亦是說,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也是說,只有在具相的善知識前才可以這麼做,不能隨便把鼻肉交給他人。
“授其鼻肉”,即牦牛把自己的鼻肉交給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完全受人控製。
辛二、如金剛心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雲:“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任誰也無法破離弟子對上師親愛之情而能堅固的善心,即如金剛心。
比喻:金剛寶極爲堅固,任何法都無法摧破。
意義:天魔及惡友等任何違緣,都無法破離上師和弟子的親愛之情。
教證:前經所說“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親睦無常、情面無常”,是指情意不堅固。比如:初見上師時非常激動,事隔叁月便將上師視若常人,這是情面無常。經中說:對上師的情意,應遠離無常的心態,須如金剛一般堅固不破,始終如一。
辛叁、如大地心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荷負上師一切事業重擔的善心,是如大地心。
比喻:大地擔起地上一切有情無情,而毫無疲倦。
意義:荷負上師一切事業重擔,沒有任何懈怠、疲倦之心。
例如:種敦巴格西荷擔阿底峽尊者的一切事業,毫無疲厭,即是如大地心。禅門中,楊歧方會禅師是以大地心荷負尊重事業的典範。楊歧的師父慈明禅師,性格率真,作事忽略,無甚忌諱。楊歧忘我地投身于師尊的事業,唯恐有一事不周全、有一法不圓滿,即使冒嚴寒、頂酷暑,他也不曾愛惜自己。整整叁十年中,他毫無懈怠、盡心盡力地輔助師父,秉持叢林的綱紀法律。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衆雲:“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爲莊嚴。”
誠如博朵瓦開示慬哦瓦的弟子們說:“你們能遇到這樣的菩薩善知識並且依教奉行,實在是莫大的福報。今後不論爲上師做任何事,都不要覺得是負擔,應當持爲莊嚴。”
比如:將軍雖披戴沈重的铠甲,但並不覺得是負擔,反而視爲榮耀。若換成其他人視铠甲爲負擔,就會覺得難以承受。同樣,若將上師交付的事視爲負擔,內心就會無法忍受;相反,若視爲莊嚴,則會覺得因緣殊勝難得,做起事來充滿歡喜。
辛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分六:一、如輪圍山心 二、如仆使心 叁、如除穢人心 四、如乘心 五、如犬心 六、如船心
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
宗大師把華嚴九心中的後六心歸于一個內容,即荷負上師事業重擔之後應如何行的善心。
壬一、如輪圍山心
如輪圍山 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
“如輪圍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惱都無法動搖的善心。
比喻:鐵圍山,以洶湧的海浪也無法動搖。
意義:依止上師時,任何違緣都無法動搖的善心。
再看大德教言。
慬哦住于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雲:“臥具安樂,雖曾多次住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天氣太寒冷,而身體衰弱,他和依怙童商量是離開還是住下。依怙童勸他:“在臥具住所的安樂方面,我們雖曾多次住過帝釋天的尊勝宮,但能親近大乘善知識聽聞正法,只是如今才有這種機會,你應當堅持住下來。”
《禅林寶訓》中記載:
大愚、慈明、谷泉、琅琊結伴參訪汾陽禅師,當時正值寒冬,河東的天氣異常寒冷,大家都畏懼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都不懈怠。
夜晚昏昏欲睡時,他就用錐子刺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爲了生死大事廢寢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這樣放逸。生無益于當時,死也無聞于後世,我是自暴自棄呀!”
後來,慈明辭別師父歸去時,汾陽禅師感歎地說:“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隨之東去。”
壬二、如仆使心
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比喻:“仆使心”,即仆人雖然做一切低賤汙穢之事,也沒有任何猶豫和羞恥,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仆人是以平常心打掃廁所,因此沒有太多分別。如果讓一位大人物去做這種卑賤之事,他往往會表現出兩種心態:一是做之前猶豫,以自己的身份該不該做?二是做時會害羞,覺得在別人面前打掃廁所有失顔面。這兩種心態就是“疑”和“慚”,然而卑下的仆人就沒有這種執著,他做起來和走路吃飯一樣平常。
意義:“如仆使心”,即無論爲上師做任何低賤之事,不但沒有羞恥和猶豫,而且真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師時,不管事情是否體面,都不分別而照辦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說明。
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幹潔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以前,在後藏所有譯師和智者聚會的地方,有一塊泥灘。種敦巴當時脫下衣服,掃除地上的汙泥,又不知從哪裏找來一些幹淨的白土蓋在上面,然後在阿底峽尊者面前做了一個供養上師的壇城。尊者笑著說:“奇哉!印度也有像你這樣的人。”
種敦巴心地純樸,他在遇到阿底峽尊者之前,從十七歲開始,曾經十九年中依止康地的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師時,他如常啼菩薩般依止師長,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還騎著好馬,手持弓箭,四處巡邏看顧牲畜。他是真正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師。
蔣山元禅師是慈明楚圓禅師的侍者。《景德傳燈錄》說:“二十年中運水搬柴,不畏寒暑,樣樣親作,如此來求道。”
壬叁、如除穢人心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
“慢”,即對下劣者認爲自己超勝他,對平等者認爲與他平等。雖然符合事實,但因內心高舉,故稱爲慢。
“過慢”,即對平等者認爲自己超勝,對超勝者自認爲與他平等。
比喻:“除穢人心”,即普通清潔工毫無傲慢的心態。
意義:“如除穢人心”,即斷除了一切慢及過慢,在上師面前自處卑下的善心。
例如:未生怨王身爲國王,但在迦葉尊者面前聽法時,仍是畢恭畢敬。釋迦族人種姓高貴,但仍謙虛地在優婆離尊者面前受教。
下面引教言說明。
如善知識敦巴雲:“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雲:“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爲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于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正如善知識敦巴所說:“我慢高丘,不出功德之水。”
慬哦瓦也說:“應當觀察初春時,是在山頂隆起的地方青色遍生,還是在溝坑等低下處最先發起青色?”如同低窪處長滿青草,由謙下心方能出生功德。
《大乘莊嚴經論》雲:“下心爲緣起。”拜見善知識或爲善…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