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釋啓明)▪P9

  ..續本文上一頁.5%;粘液質——抑郁質占3.7%;其余皆占1.8%左右。就百分比而言,多血質——粘液質和粘液質——多血質兩種氣質類型就占據66.5%左右。另外,男性善知識的氣質類型範圍較女性善知識廣,在12種類型中均有出現,而女性只出現在4種氣質類型,這或許與男性的活動範圍有關,更需要有各種類型的手法去引導和度化衆生。

  就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善知識的氣質類型之所以是前兩種爲多,或許是由于多血質類型本身較爲活潑,情緒外露,反應迅速,親切開朗等方面優勢的緣故,自然也就較易接近衆生,衆生也喜歡與之交往。但其情緒多變、輕率不穩重的一面就只好依靠平穩謹慎的粘液質來適當調控,故而這種多血質——粘液質氣質類型是較受衆生歡迎和接受的。當然粘液質本身也具有情緒平靜、沈著耐心、善于自我克製等優點,這同樣是能夠爲人所親近,那種體貼深沈的作風是有一定感染力和魅力的。然不可避免地有保守固執、寡言倦怠、缺乏朝氣等不利因素,若能憑借多血質那種熱情大方、善于交際、動作敏捷等特色作爲彌補和穿插,想必也是極爲衆生所認可的。故此粘液質——多血質的氣質類型同樣能得到衆生青睐。那麼有關其他氣質類型,也是有其獨到之處的,一般而言,作爲輔助接引手法是可行的,尤其是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粘液質,以及膽汁質——抑郁質叁種類型,蘊涵戰鬥型的快速剛強、猛烈勇敢、開朗激烈等特色,對于劣根性、剛強難化衆生的引導與說教時,似乎更爲對口和應機。另外,如粘液質——抑郁質和抑郁質氣質類型者具有細膩深刻、觀察細致入微、極富同情心等長處,這些個性品格在某些場合與對待特定對象時,也能起到恰如其效的功用。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知識雖表現的是修一種法門,然一種究竟法門便圓滿具足種種法門。其間爲接引和度化不同根基衆生需要,而示現特殊的法門。即以一種爲主,余者爲伴。在這種前提下,善知識的個性心理也會由于特殊背景和因緣條件影響,呈現出一定的氣質類型傾向,這也是難免的,或說有其必然性。可還要清醒認識到,這些善知識教導的任一法門,都能使吾等得以脫離惡趣,悟入大乘妙法,修習普賢諸行願,趨向菩提之道,證得華藏境界。

  有關善知識的氣質類型的個性心理探討,就以“入法界品”而論,其中的善知識主要以多血質——粘液質和粘液質——多血質兩種爲多,這應該與個體的心理活動天賦有關。可以認爲,此兩種氣質類型在弘化與引導衆生方面有其相當的優勢,但也不應排除其他的類型作爲輔助手法。譬如富有大威德的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粘液質以及膽汁質——抑郁質等類型,在與頑強難調的衆生交往時,或許有其一定的威攝力,而這種攝受力是不可低估的,也是重要的補充手法,尤爲在末法時代似乎更有其市場。就像經典所描述的上刀山、下火海、爬劍樹等等的形式,在劣根性衆生中是能夠起到其他教化形式無從取代的作用,從而也就豐富了度化的本生故事。

  再則,也應認識到,無論何種氣質類型的善知識,其終究目的在于攝受和開導衆生,趨向菩提佛果的,正如經典所說的“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94〕,對于認定是真善知識,就必須恭敬尊重,並且隨順教誨,不生厭離,不見其過,因其都是方便教化的需要所顯現的,行者要成就菩提,就得從善知識所尋求和探究。因爲“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衆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滅煩惱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舍諸見道因……于善知識處,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得一切智道故”〔95〕,善知識有如此衆多的功德,理應受到頂戴和膜拜。他能使把持不墮惡趣、護念不毀犯菩薩戒、守護不隨逐惡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示導得出離世間。承事和親近善知識能夠不染世,修習一切菩薩行,不被惑業所摧伏,且能增長一切菩提分法。

  參考文獻:

  1、[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臺灣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5月印行。

  2、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

  3、況志華、徐沛林編著:《管理心理學》,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臺灣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會編印:《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五),1995年版。

  5、臺灣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會編印:《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1993年版。

  6、[波]簡

  斯特裏勞著,閻軍譯,韓進之審校:《氣質心理學》,遼甯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印順著:《成佛之道》,臺灣正聞出版社1991年版。

  〔1〕《大智度論·釋菩薩行品》,《大正藏》第12冊,第657頁中。

  〔2〕《華手經》卷八,羅什譯:《大正藏》第16冊,第188頁中。

  〔3〕《大般涅槃經》(叁十六卷),《大正藏》第12冊,第755頁中。

  〔4〕《大智度論·釋薩陀波侖品》,《大正藏》第25冊,第731頁上。

  〔5〕《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754頁下~755頁上。

  〔6〕《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755頁上。

  〔7〕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四一,《大正藏》第22冊,第861頁上。

  〔8〕羅什譯:《華手經》卷十,《大正藏》第16冊,第204頁下。

  〔9〕《八十華嚴·離世間品》卷五叁,《大正藏》第10冊,第280頁下。

  〔10〕印順著:《成佛之道》,臺灣正聞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頁。

  〔11〕《六十華嚴·離世間品》卷叁六,《大正藏》第9冊,第633頁上。

  〔12〕《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755頁上。

  〔13〕《大智度論·釋菩薩行品》,《大正藏》第25冊,第657頁中。

  〔14〕澄觀注:《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六二,《續藏經》第9冊,第148頁上。

  〔15〕 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

  下)臺灣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版,第1839~2462頁;《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第271~274頁。

  〔16〕《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四)臺灣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獎學金會1993年11月版,第262~263頁。

  〔17〕 況志華、徐沛林編著:《管理心理學》,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頁。

  〔18〕《八十華嚴經》卷六二,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版,第1849~1850頁。

  〔19〕 同上,第1851~1852頁。

  〔20〕 同上,第1853頁。

  〔21〕 同上,第1853~1855頁。

  〔22〕 同上,第1855頁。

  〔23〕 同上,第1858~1859頁。

  〔24〕同上,第1860~1861頁。

  〔25〕 同上,第1862~1863頁。

  〔26〕同上,第1863~1864頁。

  〔27〕《八十華嚴經》卷六叁,第1868頁。

  〔28〕 《八十華嚴經》卷六二,第1869頁。

  〔29〕 同上,第1870頁。

  〔30〕《八十華嚴經》卷六叁,第1876~1878頁。

  〔31〕 《八十華嚴經》卷六二,第1878頁。

  〔32〕 同上,第1879頁。

  〔33〕《八十華嚴經》卷六叁,第1880頁。

  〔34〕《八十華嚴經》卷六二,第1880~1881頁。

  〔35〕 同上,第1881頁。

  〔36〕《八十華嚴經》卷六四,第1898頁。

  〔37〕同上,第1899頁。

  〔38〕 同上,第1904頁。

  〔39〕同上。

  〔40〕 同上,第1906~1907頁。

  〔41〕 同上,第1910頁。

  〔42〕 同上,第1911頁。

  〔43〕 同上,第1912~1913頁。

  〔44〕 同上,第1918頁。

  〔45〕 同上,第1919頁。

  〔46〕《八十華嚴經》卷六五,第1925頁。

  〔47〕同上。

  〔48〕 同上,第1931~1932頁。

  〔49〕 同上,第1933頁。

  〔50〕 同上,第1935頁。

  〔51〕 同上,第1940頁。

  〔52〕 同上,第1942頁。

  〔53〕 同上,第1945~1946頁。

  〔54〕 同上,第1946頁。

  〔55〕 同上。

  〔56〕《八十華嚴經》卷六六,第1954頁。

  〔57〕 同上,第1955頁。

  〔58〕 同上,第1956頁。

  〔59〕 同上,第1959頁。

  〔60〕 同上,第1960頁。

  〔61〕 同上,第1961~1962頁。

  〔62〕 同上,第1967~1968頁。

  〔63〕 同上,第1968頁。

  〔64〕 同上,第1969頁。

  〔65〕 同上,第1977頁。

  〔66〕《八十華嚴經》卷六七,第1986頁。

  〔67〕 同上,第1994頁。

  〔68〕 同上,第1998~1999頁。

  〔69〕 同上,第2008~2009頁。

  〔70〕《八十華嚴經》卷六八,第2015頁。

  〔71〕 同上,第2016頁。

  〔72〕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第799頁下。

  〔73〕《八十華嚴經》卷六八,第2022頁。

  〔74〕 同上,第2025頁。

  〔75〕 同上,第2027~2028頁。

  〔76〕 同上,第2030頁。

  〔77〕 同上,第2032頁。

  〔78〕 同上,第2033頁。

  〔79〕《八十華嚴經》卷六九,第2050頁。

  〔80〕同上,第2055~2056頁。

  〔81〕《八十華嚴經》卷七十,第2078~2079頁。

  〔82〕《八十華嚴經》卷七一,第2126~2127頁。

  〔83〕《八十華嚴經》卷七叁,第2171~2172頁。

  〔84〕《八十華嚴經》卷七四,第2200頁。

  〔85〕《八十華嚴經》卷七五,第2224~2225頁。

  〔86〕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第803頁下。

  〔87〕同上,第804頁下。

  〔88〕同上。

  〔89〕 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第805頁下。

  〔90〕《八十華嚴經》卷七七,第2307~2311頁。

  〔91〕《八十華嚴經》卷八十,第2393頁。

  〔92〕同上,第2404頁。

  〔93〕張商英述:《佛國禅師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第806頁上。

  〔94〕《八十華嚴經》卷六二,第1848頁。

  〔95〕《八十華嚴經》卷六七,第1992~1993頁。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釋啓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