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P16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去探索人生的價值,邁向解脫之道!我們深信,禅修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有了禅修才能增加正信,佛教徒只有在修行中才能得到解脫,所以未來的中國佛教是離不開禅修的,而且仍然以禅修作爲其獨特的法門卓立于世界宗教之林。懷海的生活禅及其禅門教育這一系的修行模式,由是顯出了它的活力是長久的。

  〔1〕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二章第一節及其他相關章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326頁。

  〔3〕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262頁。

  〔4〕吳立民主編,何雲等著:《禅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3頁。

  〔5〕王志遠主編,潘桂明著:《中國禅宗思想曆程》,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255頁。

  〔6〕(日)忽滑谷快天:《中國禅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75頁。

  〔7〕《廣弘明集》卷一一《辯惑篇·太史令傅奕上減省寺塔廢僧尼事》,《大正藏》第52冊,第160頁下。

  〔8〕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846),推行一系列“禁毀”政策,以會昌五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爲高峰,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史稱“唐武宗滅佛”或“武宗滅佛”。因唐武宗年號“會昌”,故佛教徒又稱之爲“會昌法難”。詳見《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

  〔9〕禅宗“不立文字”的說法,首見于五代時南唐靜、筠二僧所編《祖堂集》卷二:“慧可進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後中唐時及後期禅宗更是大力標榜“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神會在《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說:“六代祖師,以心傳心,離文字故。”黃檗希運在《傳心法要》中說:“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雲門法偃傳法語錄的《雲門語錄》卷上有“以心傳心”外,還有“教外別傳”的語句。法眼文益在《宗門十規論》中說“祖師西來,非有法可傳……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門奇特,乃教外別傳”。強調心性,以此作爲禅宗的宗旨。

  〔10〕《續高僧傳》卷二六,《大正藏》第52冊,第606頁。

  〔11〕“東山法門”是指弘忍所傳的禅法,因弘忍直接繼承道信,所以後世也把道信、弘忍的法系稱爲東山法門,如《僧高僧傳》卷八《神秀傳》說:“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爲東山法門。”見《大正藏》第50冊,第756頁上。東山,位黃梅縣東北的馮茂山。

  〔12〕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禅話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指出南宗是,“內傳法契,以印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而神秀北宗卻無傳法袈裟及沒有受傳祖師禅法的證明。1996年版,第27頁。又見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212頁。

  〔13〕《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第51冊,第245頁下,引唐憲宗時國子博士劉轲在應請爲希遷定的碑銘,此碑銘已不存。

  〔14〕《宋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第50冊,第775頁上。《祖堂集》卷十四《馬祖傳》。或謂入室弟子139人,見《景德傳燈錄》卷六至卷八,《大正藏》第51冊,第245~263頁。

  〔15〕《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宋高僧傳》卷十,《大正藏》第50冊,第770~771頁下。

  〔16〕《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49~251頁下。

  〔17〕普濟,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叁《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31~136頁。

  〔18〕[南唐]靜、筠禅僧編,張華點校:《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491頁。

  〔19〕《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百丈懷海禅師》,《大正藏》第49冊,第618~619頁中。

  〔20〕[唐]陳诩:《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禅師塔銘》(並序),載《全唐文》卷四四六,又載《大正藏》第48冊,第1156~1157頁中。

  〔21〕《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1頁。另見《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冊,第832頁中下。而《景德傳燈錄》卷六,《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卻說與西堂智藏爲二大士角立也。

  〔2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懷海大智禅師》,第6頁;另見《聯燈會要》卷四《洪州百丈懷海禅師》。

  〔23〕寶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縣城以北20公裏的寶峰鎮寶珠峰下、泐潭之濱。初名爲“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門山內,故有“石門古刹"之稱。

  〔24〕有關百丈懷海在馬祖門下的地位,邱環在《略論百丈懷海及其禅法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作了論證。刊于《曹溪

  禅研究》(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頁。

  〔25〕關于百丈懷海的世壽,學術界多有爭論,《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天聖廣燈錄》卷八等均記懷海終年九十五歲。日本學者宇井伯壽和阿部肇一等考察,皆認爲《塔銘》記載的六十六歲應是確信的,詳見宇井伯壽著:《第二禅宗史研究》第361頁,京都岩波書店;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禅宗史研究》,第35頁,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版;另,林悟殊在《唐百丈禅師懷海生年考》一文中,對懷海的生年作了詳細的考察,也認爲是六十六歲是可信的,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故這裏不再詳述,取六十六歲爲准。

  〔26〕陳诩,字載物,閩縣(福州)人,大曆中進士,貞元中戶部郎中、知製诰。據《福建通志》卷一七○《唐文苑傳》雲:“陳诩,字載物,閩縣人。登第後,叁府交辭,德宗覽奏異之,官張戶部員外郎知製诰。以文章名于時,有詩集十卷。子納會昌四年進士,官大同軍副使。”他在《塔銘》自稱“從事于江西府,備嘗大師之法味”,所以在懷海卒後“不讓衆多之托”而撰塔銘。此見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頁。

  〔27〕普濟:《五燈會元》卷叁《百丈懷海禅師》,第131頁。又見《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語錄》,《四家語錄》卷二,《續藏經》第119冊,第817~818頁。

  〔2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懷海大智禅師》,第7頁。

  〔29〕《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349頁上。

  〔30〕楊曾文校寫: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

  〔31〕同上,第55頁。

  〔32〕《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46頁上。

  〔33〕《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8頁。

  〔34〕《大正藏》第16冊,第489頁上。

  〔35〕《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6頁。

  〔36〕《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3頁。

  〔37〕《景德傳燈錄》卷九《潭州沩山靈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64頁中。

  〔38〕《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語錄》,《大正藏》第51冊,第440~441頁上。

  〔39〕《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0頁。

  〔40〕《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6頁。

  〔41〕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第13頁。

  〔42〕《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4頁。

  〔43〕《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1頁。

  〔44〕《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2~23頁。六師外道,見《涅義記》卷六,《大正藏》第37冊,第772頁下。

  〔45〕《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2頁。

  〔46〕《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4頁。

  〔47〕金屑障眼,王常侍訪臨濟義玄時說到,原文載:“王常侍一日訪師,……侍雲:“經又不看,禅又不學,畢竟作個什麼?”師雲:“總教伊成佛作祖去。”侍雲:“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又作麼生?”師雲:“將謂你是個俗漢。””《古尊宿語錄》卷四《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第74頁。

  〔4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6頁。

  〔49〕《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上。

  〔50〕同上,第250頁中。

  〔51〕同上。

  〔52〕同上,第250頁上。

  〔53〕《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4~25頁。

  〔54〕《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2頁。

  〔55〕同上,第23頁。

  〔56〕同上,第22頁。

  〔57〕同上,第23頁。

  〔58〕《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6頁。

  〔59〕《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語錄》,第29頁。

  〔60〕《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6頁。

  〔61〕《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下。

  〔62〕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第54頁。

  〔63〕《景德傳燈錄》卷六《洪州百丈山懷海禅師》,《大正藏》第51冊,第250頁中。

  〔64〕郭生旭主編:《禅詩叁百首

  高僧篇》,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頁。

  〔65〕《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語錄》,《大正藏》第51冊,第441頁下。

  〔66〕《大乘玄論》卷叁,《大正藏》第45冊,第40頁中。

  〔67〕《古尊宿語錄》卷一《百丈語錄》,第18~19頁。

  …

《百丈懷海的禅法思想及其叢林清規(釋若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