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無疑也是十分成功的。但是,此叁文卻共同忽視了同一個問題,即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對《華嚴經》文本本身之文學性的探討。事實上,從審美的視角看,《華嚴經》是極美的文學,經中對宇宙、生命、佛菩薩神通境界的描繪顯示了靈動飛越、不可思議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具有一種沖決和撕裂小我,讓狹隘的心靈在毀滅的刹那間洞見本真的神奇力量。表明《華嚴經》的文學之美具有淨化靈魂、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之功用。而我們對此顯然研究不夠。
(六)教育學研究
沈立先生撰《中國佛教〈華嚴經〉的終生學習觀》25一文,圍繞《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第八願——常隨佛學、《淨行品》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結合華嚴宗與中國佛教其他相關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總結與論述華嚴終生學習觀,進而提出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終生學習理念。根據對“常隨佛學”的理解,作者從其中總結出了“無限雙螺旋學教對稱”與“深入到意識流的微觀終生學習”模式;依據《淨行品》140種來源于日常生活而擴及于衆生幸福的願心,作者指出這是一種基于行爲矯正的學習化生活;而根據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故事,作者又從學習的心理基礎、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以及對于老師的選擇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教育,而《華嚴經》中包含了十分積極健康的生命觀、生活觀、學習觀。如何將這些積極健康的因素化入我們的生活實踐,以幫助我們確立正確的信仰與價值觀,正是現時代的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該文對此作了有效的嘗試。
二、存在的問題及研究的前景
綜上所述,筆者就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全的文獻資料作此梳理,五十年來的《華嚴經》研究顯示了上述六個方向,每個方向上的研究論文雖不多,卻都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學理品格,有的論文其哲學水准及其跨文化的闡釋方式(如方東美、賴品超等先生的論文)甚至可作爲範本啓示後人。但是,問題也恰恰因爲這些研究論文(專著)的啓示而來。我們認爲,根據上述文獻資料所隱含、所暗示的可能深度和廣度,目前的《華嚴經》研究遠沒有將這種可能充分發揮的空間。
(一)在文獻學與曆史學研究方向上,《華嚴經》究竟于何時何地集結?能否找到確鑿的證據?是誰將衆多單品經整合成爲如此完整連貫的體系?或者真如龍樹所說曾有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印度,然則其余的九品五萬五千偈今在何處等等。這是就華嚴完本而來的問題。此外,筆者覺得,在華嚴體系的文本文獻方面亦有很多工作要做,如:迄今爲止,尚未有一部《華嚴經集解》,有必要將曆代祖師大德的注、疏、論搜集完備,進行集中整理疏通,編一部集解式的華嚴文獻;《大藏經》中所錄日本曆代高僧和學者研究《華嚴經》和華嚴宗的文獻曆來被我們所忽略,有必要對此展開深入研究。
(二)在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方向上,《華嚴經》和華嚴宗作爲東方智慧體系彰顯了典型的東方思維特征,故與西方哲學體系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是一件極有意義的工作。華嚴的各大範疇是如何提出和確立的?爲什麼華嚴哲學體系經五祖的推動達到一個高峰之後即不再發展?排除外部政治因素之後,其間有沒有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維本身的原因?
(叁)在宗教和比較宗教學研究方向上,筆者認爲,作爲佛教綱領的《華嚴經》和基督教綱領的《聖經》其宗旨、教義、體系結構、傳播與影響的比較研究是尚未起步的工作,應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這絕對是一件極富意義的學術研究。華嚴闡釋和《聖經》闡釋是最能引人深思的問題,華嚴闡釋似乎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華嚴五祖的卓越努力已將其推向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對後人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聖經》闡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隨曆史的演進在新的語境下不斷獲得新的闡釋,《華嚴經》事實上也具備這種特征,只是由于政治、曆史和許多人爲的因素擱置了華嚴的闡釋,在新的語境下,我們有必要重新開始這項工作。
(四)在華嚴教主及華嚴諸祖的研究方向上,已如前所述,諸祖的傳記及其各自對《華嚴經》研究的獨特貢獻尚待深入探討。
(五)文學:《華嚴經》神話式的描寫,以及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極大地激發了晉以來中國人的想像力,對後世的詩歌、小說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學術界這方面的研究已開始,但流傳于民間的數不勝數的《華嚴經》感應故事是不可多得的民間文學素材,而我們的研究尚爲空白。
(六)教育學:十年浩劫以後,有必要進行信仰和道德的重建,在我們的同情心、憐憫心、公德心以及正義感隨經濟的高速發展日益凋落的時代,在人心渙散、利己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信仰和道德的重建已顯得尤爲迫切,否則,我們將無從達成自我拯救。因此,《華嚴經》的教育學研究應結合宗教學研究、結合國民的信仰真空和道德困境深入展開,重建國民的價值世界,教育學研究的目的方才達成。
(七)此外,上述六個方向也沒有能夠包含華嚴研究可能展開的全部方向,我們尚須從天文學、物理學、心理學、美學方面展開研究。
華嚴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昭示了研究的廣闊前景,如果把上述各個領域的諸多問題一 一理清,並開辟新的研究領域,華嚴研究必將獲得質的飛躍。在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已成爲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下,在文化多元與價值取向的多元已成爲共識的當代,華嚴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其中,從西方本體論诠釋學的視角觀照《華嚴經》文本和華嚴諸祖的文本闡釋策略、然後從華嚴視角觀照西方本體論诠釋學體系,構建一個對話的平臺,思考東方智慧與西方哲學之間的互相啓發與資鑒,是在這個全球化語境下相對而言最有價值的研究工作。這一研究期待著各界學人的參與,以期將華嚴研究引入全球化視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重新喚起《華嚴經》圓融無礙、海納百川的內在活力。
〔1〕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魏道儒:《〈兜沙經〉與華嚴學的開端》,載《佛學研究》1995年。
〔3〕魏道儒:《東晉南北朝華嚴學的發展趨向》,載《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4〕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
〔5〕真禅:《〈華嚴經〉與華嚴宗》,海玉佛寺法物流通處。
〔6〕啓明:《〈華嚴經〉及其宗派的成立》,載《閩南佛學》2003年第2輯,嶽麓書社2003年版。
〔7〕方東美:《以西方方法學的“關系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載《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該文最初由方先生于1976年4月15日講于臺灣輔仁大學,後由錄音整理發表。〔8〕方立天:《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載《文史哲》1999年第1期。
〔9〕湯一介:《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載《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
〔10〕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臺北市慧炬出版社1997年版。
〔11〕劉孟骧:《華嚴宗溫和形而上學佛學理論的産生與發展》,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版。
〔12〕邱高興:《以〈易〉解〈華嚴經〉——李通玄對〈華嚴經〉的新诠釋》,載《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13〕宜賓學院唐君毅研究所、宜賓學院圖書館:《試論唐君毅“心靈境界說”對華嚴佛法的融契和闡揚》,載湖北省黃石市佛教協會主辦的佛教報紙《覺有情》,2005年6月28日。〔14〕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賴品超:《叁一論、基督論與華嚴佛學》,載《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16〕楊維中:《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載《閩南佛學》2002年第1輯。
〔17〕王仲堯:《論南北朝地論師的判教思想》,載《佛學研究》1999年。
〔18〕方立天:《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年版。
〔19〕李富華:《〈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載《佛學研究》1999年版。
〔20〕李蓉:《澄觀的生平及其思想》,載《佛學研究》2002年版。
〔21〕肖雨:《五臺山最早的華嚴論師靈辨》,載《五臺山研究》2001年第2期。
〔22〕劉綱紀:《唐代佛學與王維詩歌》,載《人文論叢〈1998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3〕侯傳文:《〈華嚴經〉與中印啓悟文學母題》,載《南亞研究》1994年第1期。
〔24〕吳言生:《華嚴帝網印禅心》,載《人文雜志》2002年第2期。
〔25〕沈立:《中國佛教〈華嚴經〉的終生學習觀》,載《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五十年來《華嚴經》研究綜述(桑大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