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釋啓明)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

  ——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

  

  編輯:釋啓明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就唐朝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入法界品》作爲研究對象,對該經中所表現出的善知識的個性心理進行分析,以窺探經過長期佛教修行實踐之後的善知識在個性心理上的特征,以利于學修和參訪者在向善知識請益當中,能夠更容易且快速適應各種類型的善知識心理特色,以及在修行實踐中如何去尋找與自身較爲相宜的善知識及其修行法門,迅捷參透人生,契悟諸法實相之理,證入華藏境界等等。

  關鍵詞:善知識個性心理入法界品氣質類型

  作者簡介:釋啓明,閩南佛學院講師,主修華嚴、叁論。

  “善知識”是學佛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助緣,能令修學轉煩惱爲菩提。一般而言,善知識有叁種:第一教授善知識,能宣導聖言訓誡,讓學人棄惡趨善;第二同行善知識,能作修行者的同道,並相互切磋勉勵;第叁外護善知識,能使修行者免除恐怖和憂慮,安心修道。修行悟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煩惱和障礙,若有善知識的提攜和幫助,便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獲得修行正見,契入菩提。

  然而,在現實修行之中,真正善知識難遇,不僅由于其各方面素質要求嚴謹之故,譬如古之善知識叁學皆證,今之善知識各須專長,而且還因善知識的各種不同個性心理以及所修法門的契機程度等因素都有一定關聯。善知識在長期修行實踐中,爲度化衆生,會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及其品格,又由于各自修行法門不同,或多或少地會造成氣質、性格、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故此處僅就《華嚴經

  入法界品》中的五十叁位善知識的個性心理作一探索,于參訪和研究善知識者有一定裨益。

  一、“善知識”的界定

  善知識,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等,是能教導佛法正道,令得勝益且具真實德行者。在《大智度論》有稱:“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略說善知識相,能贊歎叁寶者如是。”〔1〕《華手經》幹脆說:“善知識者,謂諸佛是。”〔2〕于《大般涅槃經》釋道:“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度諸衆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3〕據《大智度論》補充:“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爲善知識。”〔4〕 這在《大般涅槃經》有更明確的闡述:

  何故名爲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衆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爲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複以是義名善知識。〔5〕

  這樣就不難勾勒出“善知識”的輪廓爲“能贊歎叁寶的諸佛大菩薩及阿羅漢等,且修行十善,遠離十惡、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還能宣說空、無相、無住、不生不滅法及一切種智,度諸衆生生死大海”者。至于身口言行上更是:“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爲衆生而求安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6〕在《四分律》中還說:“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有此七法名爲親友,利益慈愍,令彼歡喜。”〔7〕

  那麼,在判定“善知識”的類型方面,在《華手經》有:“若有四法當知是爲善知識也,何等爲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叁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8〕而《八十華嚴經》則列出十種善知識:

  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9〕

  而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便提及“善知識”應具五德:

  (一)證德,指叁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衆,進修大乘正道;(叁)達實性: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爲利益衆生)說法;(五)巧爲說: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爲衆說法。 〔10〕

  總體可歸結爲慈悲、願行、和智慧叁類型,詳見下表1:類型《八十華嚴》《六十華嚴》《華手經》《成佛之道》慈悲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人入善法中悲愍令生善根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障礙諸不善法智慧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教德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達實性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巧爲說法願行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人住于正法令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常能隨順教化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證德令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11〕表1至于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呢?主要在于“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若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何以故?以其親近善知識故,因是親近複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12〕另外,《大智度論》還道:

  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報,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佛爲良醫,諸善根爲藥草,瞻病人爲善知識,病者俱此叁事,故病得除差,菩薩亦如是,具此二事,滅諸煩惱,故能利益衆生。〔13〕

  這裏把親近善知識的緣由講得極爲明了透徹,“得戒定慧解脫知見”、“增善法,離惡法,滅煩惱,利衆生”。正因善知識可以使衆生得以解脫生死輪回,以及成就究竟佛道,故此學佛者哪有不樂親近之理?

  這樣看來,“善知識”主要特色在于,能通達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或能協助衆生防非止惡、自正律儀,雖有時現塵勞之相,而內心恒常清淨,並引導衆生趣入善道,廣發菩提心,助人成道。同時,還具備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功德。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在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四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然經中的“善知識”主要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以及究竟佛果位者,故此,不論其以何種姿態出現,皆能引導衆生舍惡修善、入于究竟佛道,決然能夠堪稱“善知識”。

  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知識”的階位

  在“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引導和策勵下,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孤身南行,從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開始,曆訪五十四位聖者,由于其中一次參兩位,通常稱“五十叁參”,其主要表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以及究竟佛果。此五十叁位善知識也即代表入道的五位行相,是教、理、行、果、信、解、行、證的典範,以此成就一百一十種的因果法門。其中五位中有五十個所修因果,每位又各具十波羅蜜。另外叁位是表法界之體,文殊菩薩爲法身佛的根本智,普賢菩薩爲差別智,彌勒佛則集文殊與普賢兩菩薩的理行中的無作果,即五位中的智行因果,此最後的叁者代表一真法界無功用行中的大用自在門。是故有注雲:

  在善財所參知識五十四人,約位則文殊一人表信位,以信未成位,故但一人;余四十人各以十人寄一位:從德雲至慈行寄十住位;善見至遍行寄十行位;鬻香長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位;婆珊夜神至睢波寄十地位;摩耶至天主光等十一人,寄等覺位;彌勒普賢寄妙覺位。今善財初參文殊,表依佛根本果智爲發行之本,故單表十信,以後諸位,皆依信建立。〔14〕

  五十叁位善知識的修行法門,其實是對治煩惱習氣才設立的深淺次第行門,因在五位中有五十個所修的因果,而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入道五位中的行相。寄位的善知識及其所證法門可表述如下表2:〔15〕

  五十叁位善知識所屬階位和修行法門分類表

  項目內容序號寄位及所屬階位善知識名稱性別職業身份地點所修法門

  十住位發心住德雲比丘男身比丘僧勝樂國妙峰山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治地住海雲比丘男身比丘僧海門國得普眼法門。修行住善住比丘男身比丘僧楞伽道傍海岸聚落得普速疾供養諸佛,成就衆生無礙法門。生貴住彌伽長者男身長者(居士)達裏鼻茶國自在城得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具足方便住解脫長者男身長者(居士)住林聚落得如來無礙莊嚴門。正心住海幢比丘男身比丘僧摩利伽羅國得般若波羅蜜叁昧光明法門。不退住休舍優婆夷女身居士海潮處普莊嚴園林得離憂安穩幢法門。童真住毗目瞿沙仙人男身仙人(外道)那羅素國得菩薩無勝幢法門。法王子住勝熱婆羅門男身婆羅門(外道)伊沙那聚落得菩薩無盡輪法門。灌頂住茲行童女女身童女獅子奮迅城得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

  十行位歡喜行善見比丘男身 比丘僧叁眼國得菩薩隨順燈法門。饒益行自在主童子男身童子名聞國河渚中得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無違逆行具足優婆夷女身居士海住城中得無盡福德藏法門。無屈撓行明智居士男身居士大興城得隨意出生福德藏法門。無癡亂行法寶髻長者男身長者(居士)獅子宮城得菩薩無量福德寶藏法門。善現行普眼長者男身長者(居士)藤根國普門城得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無著行無厭足王男身國王多羅幢國得如幻法門。難得行大光王男身

  國王妙光城得菩薩大慈幢行…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釋啓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