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个性心理探析
——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为研究对象
编辑:释启明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就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经中所表现出的善知识的个性心理进行分析,以窥探经过长期佛教修行实践之后的善知识在个性心理上的特征,以利于学修和参访者在向善知识请益当中,能够更容易且快速适应各种类型的善知识心理特色,以及在修行实践中如何去寻找与自身较为相宜的善知识及其修行法门,迅捷参透人生,契悟诸法实相之理,证入华藏境界等等。
关键词:善知识个性心理入法界品气质类型
作者简介:释启明,闽南佛学院讲师,主修华严、三论。
“善知识”是学佛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助缘,能令修学转烦恼为菩提。一般而言,善知识有三种:第一教授善知识,能宣导圣言训诫,让学人弃恶趋善;第二同行善知识,能作修行者的同道,并相互切磋勉励;第三外护善知识,能使修行者免除恐怖和忧虑,安心修道。修行悟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障碍,若有善知识的提携和帮助,便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获得修行正见,契入菩提。
然而,在现实修行之中,真正善知识难遇,不仅由于其各方面素质要求严谨之故,譬如古之善知识三学皆证,今之善知识各须专长,而且还因善知识的各种不同个性心理以及所修法门的契机程度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善知识在长期修行实践中,为度化众生,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及其品格,又由于各自修行法门不同,或多或少地会造成气质、性格、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故此处仅就《华严经
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个性心理作一探索,于参访和研究善知识者有一定裨益。
一、“善知识”的界定
善知识,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等,是能教导佛法正道,令得胜益且具真实德行者。在《大智度论》有称:“善知识者,诸佛大菩萨、阿罗汉,略说善知识相,能赞叹三宝者如是。”〔1〕《华手经》干脆说:“善知识者,谓诸佛是。”〔2〕于《大般涅槃经》释道:“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3〕据《大智度论》补充:“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4〕 这在《大般涅槃经》有更明确的阐述:
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5〕
这样就不难勾勒出“善知识”的轮廓为“能赞叹三宝的诸佛大菩萨及阿罗汉等,且修行十善,远离十恶、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还能宣说空、无相、无住、不生不灭法及一切种智,度诸众生生死大海”者。至于身口言行上更是:“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6〕在《四分律》中还说:“有七法是亲友利益慈愍故……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有此七法名为亲友,利益慈愍,令彼欢喜。”〔7〕
那么,在判定“善知识”的类型方面,在《华手经》有:“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8〕而《八十华严经》则列出十种善知识:
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9〕
而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便提及“善知识”应具五德:
(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二)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 〔10〕
总体可归结为慈悲、愿行、和智慧三类型,详见下表1:类型《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华手经》《成佛之道》慈悲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人入善法中悲愍令生善根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障碍诸不善法智慧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教德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达实性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巧为说法愿行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人住于正法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常能随顺教化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证德令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11〕表1至于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呢?主要在于“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若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12〕另外,《大智度论》还道:
菩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报,亲近善知识;何以故?如病人应求良医药草;佛为良医,诸善根为药草,瞻病人为善知识,病者俱此三事,故病得除差,菩萨亦如是,具此二事,灭诸烦恼,故能利益众生。〔13〕
这里把亲近善知识的缘由讲得极为明了透彻,“得戒定慧解脱知见”、“增善法,离恶法,灭烦恼,利众生”。正因善知识可以使众生得以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成就究竟佛道,故此学佛者哪有不乐亲近之理?
这样看来,“善知识”主要特色在于,能通达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或能协助众生防非止恶、自正律仪,虽有时现尘劳之相,而内心恒常清净,并引导众生趣入善道,广发菩提心,助人成道。同时,还具备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功德。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在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四位善知识,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然经中的“善知识”主要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以及究竟佛果位者,故此,不论其以何种姿态出现,皆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究竟佛道,决然能够堪称“善知识”。
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知识”的阶位
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引导和策励下,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孤身南行,从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开始,历访五十四位圣者,由于其中一次参两位,通常称“五十三参”,其主要表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以及究竟佛果。此五十三位善知识也即代表入道的五位行相,是教、理、行、果、信、解、行、证的典范,以此成就一百一十种的因果法门。其中五位中有五十个所修因果,每位又各具十波罗蜜。另外三位是表法界之体,文殊菩萨为法身佛的根本智,普贤菩萨为差别智,弥勒佛则集文殊与普贤两菩萨的理行中的无作果,即五位中的智行因果,此最后的三者代表一真法界无功用行中的大用自在门。是故有注云:
在善财所参知识五十四人,约位则文殊一人表信位,以信未成位,故但一人;余四十人各以十人寄一位:从德云至慈行寄十住位;善见至遍行寄十行位;鬻香长者至安住地神寄十向位;婆珊夜神至睢波寄十地位;摩耶至天主光等十一人,寄等觉位;弥勒普贤寄妙觉位。今善财初参文殊,表依佛根本果智为发行之本,故单表十信,以后诸位,皆依信建立。〔14〕
五十三位善知识的修行法门,其实是对治烦恼习气才设立的深浅次第行门,因在五位中有五十个所修的因果,而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入道五位中的行相。寄位的善知识及其所证法门可表述如下表2:〔15〕
五十三位善知识所属阶位和修行法门分类表
项目内容序号寄位及所属阶位善知识名称性别职业身份地点所修法门
十住位发心住德云比丘男身比丘僧胜乐国妙峰山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治地住海云比丘男身比丘僧海门国得普眼法门。修行住善住比丘男身比丘僧楞伽道傍海岸聚落得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法门。生贵住弥伽长者男身长者(居士)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得菩萨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具足方便住解脱长者男身长者(居士)住林聚落得如来无碍庄严门。正心住海幢比丘男身比丘僧摩利伽罗国得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法门。不退住休舍优婆夷女身居士海潮处普庄严园林得离忧安稳幢法门。童真住毗目瞿沙仙人男身仙人(外道)那罗素国得菩萨无胜幢法门。法王子住胜热婆罗门男身婆罗门(外道)伊沙那聚落得菩萨无尽轮法门。灌顶住兹行童女女身童女狮子奋迅城得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行位欢喜行善见比丘男身 比丘僧三眼国得菩萨随顺灯法门。饶益行自在主童子男身童子名闻国河渚中得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无违逆行具足优婆夷女身居士海住城中得无尽福德藏法门。无屈挠行明智居士男身居士大兴城得随意出生福德藏法门。无痴乱行法宝髻长者男身长者(居士)狮子宫城得菩萨无量福德宝藏法门。善现行普眼长者男身长者(居士)藤根国普门城得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无著行无厌足王男身国王多罗幢国得如幻法门。难得行大光王男身
国王妙光城得菩萨大慈幢行…
《“善知识”个性心理探析——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为研究对象(释启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