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

  编辑:释常海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以清代续法法师的《五教义开蒙》为叙述和探究的重点与线索,对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与全面系统的分析。文中主要是从法藏大师以“三时分判”的经典依据和具体内容、十仪教化的特殊方式和价值意义、五教分解的法理依据和关键理由等这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论述。这样的论述,既深刻地把法藏大师的整体判教思想,直接发掘和展示了出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华严宗的判教思想,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种种误解。

  关键词:判教 五教 六宗 十仪

  作者简介:释常海,闽南佛学院讲师。

  法藏大师(642—712年)是唐朝初期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佛学大师之一,他不仅以其所开创的华严一宗,被后代誉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而且其所成就的精深佛学思想和创造性的提出修学实践法门,又为后世的许多宗、教学人,建立起安身立命和趋向觉悟的终极依托。然而由于法藏在成立华严宗时,所建立起来的判教思想体系,受到很多后世学人的批判和质疑,尤其是近代几位宗习唯识学说的学者,更是大肆抨击华严的五教十宗说,使得法藏和他所开设的修持法门,也不同程度地遭到怀疑,使法藏的判教方法、判教标准、判教内容和判教结果,蒙上了一层或许是宗派嫌隙、论争和攻讦的色彩。

  自从法藏的弟子慧苑率先对他的判教标准提出质疑后,历代以来凡是反对法藏的学人,均把反对的焦点集中到法藏判教思想、内容和方法上。其中天台宗人、慈恩宗人和三论宗人对华严判教思想的批评最为激烈。当然也包括法藏弟子辈之间的批判与反批判。比如慧苑从法藏判教标准不统一的角度,重新提出自己判教理论的做法,多少反映了华严宗后学对法藏大师判教的不满。而澄观对慧苑质疑法藏判教标准混乱的驳斥,又充分说明了华严判教的公正性、客观性与权威性。此外吕秋逸则本着唯识学的思想立场,从华严判教的思想和因袭前人的角度切入,对法藏判教提出过批评:“贤首又过多受到天台判教的影响,无法摆脱它,这也是他立说的一个弱点”;1“在五教说里也含着义理本身的种种矛盾”。2庄昆木则站在天台学说的立场上,对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和判教态度,进行过比较温和的评议:“借用天台法华的地方相当多……反观法藏,其年代虽在智者大师之后,但未予天台判教合理的融摄……,显示出法藏判教系统的缺陷”;3“天台给予华严一个很好的安顿,即是初时说法的别教,而华严却没有给予天台法华好的安顿”。4欧阳竟无也在《唯识抉择谈》中,从华严的五教判摄根据上,提出过“贤首亦有五教之称,寻其根据,贤首则《璎珞本业经》,皆以事义判别,教味无殊,故说四说五,以义言则可,以教言则不可……岂识圆音无非一妙,闻者识上故局一偏”5的评判;而日本的井上玄真在其《唯识三十颂讲话》中,也含沙射影地对法藏把唯识思想或经典放在“始教”里的作法,提出过委婉的指责。6

  通过考察不同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华严判教的批评内容,不外乎下面的几点理由:一是认为法藏的判教思想,纯粹是抄袭其他宗派的学术成果;二是认为华严的判教理论体系不够完备,逻辑不够严谨;三是认为法藏的五时十宗教判摄,不仅没有丝毫的理论创新,而且存在着太多因循守旧的成份;四是认为法藏的五时教判,没有给予某些佛教经典应有的地位,换句话说,存在着贬低一些大乘宗派价值的思想意识等。

  本文的撰写不是为了回答上述各宗各派针对华严判教提出的众多质疑,下面可以通过对续法《开蒙》的解读,重新把华严的判教思想、内容、方法和旨趣,清楚地展示在大家的面前,让大家在全面了解华严判教的前提下,对华严的判教理论、意义、价值和判教体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详尽的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华严的判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能够让后来的宗、教学人,对佛陀的言教有一个历史性和逻辑性的把握,从而为自我的修行实践和广泛的弘宗演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下的二点:

  一、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和介绍,法藏的判教思想与内容,所以在撰写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开蒙》的前三个部分上,而第五个部分虽是全书的重要内容,但“三观”的主题思想,却是在阐述华严的实践妙门和修证路径。原则上与本文探讨的判教思想,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所以在本文的结构上,没有介绍“三观”内容。至于《开蒙》第四“六宗”部分,由于它是续法在法藏 “十宗”说的基础上,又重新在品目上作了不同的调整和安排,与法藏 “十宗”说的旨趣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因而笔者打算另作专文,详细探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异同,所以在此不拟说明。

  二、本文的撰写主要是为了呼应“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历史要求,更是为了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大程度地全面复兴中国佛教传统宗派思想的内在需要,丝毫不会涉及宗派与宗派之间的理论争辩,也绝对没有试图通过诠释华严判教思想的方式,来达到贬低或评判其他佛教宗派的目的。至于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有些佛教宗派思想的评议,只能代表法藏本人或者是《开蒙》作者续法对该派思想的意见。因为笔者在撰写法藏的这篇三时、五教的文稿时,自始至终坚持的就是忠实于华严判教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简述《开蒙》的基本情况

  《五教义开蒙》(以下简称《开蒙》),是清朝续法 (1641—1728)为了弘扬华严宗学说,而有选择性地把法藏的判教思想,作为论述的中心议题。续法,字柏亭,号灌顶,仁和人(治所在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沈。九岁从杭州天竹山慈云寺德水明源出家,19岁受具足大戒,二十岁开始代师讲经,历时七年。后在杭州讲经弘法,所讲的主要是《华严经》。据载,续法一生弘扬华严宗的时间长达50多年。由于续法一生都在弘扬华严宗学,所以他在浙江一代颇有影响,而很多出家学道的初发心者,也都闻名而至,其门人弟子较有影响的就有20多位。

  续法的《开蒙》既是一本专门阐述法藏判教思想的论著,也是一本简要概括华严宗教义的专著,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华严判教思想和核心教义展开论述:

  (一)从三时的角度总揽佛陀觉悟以后,面向众生说法的经过和超越历史充满神圣的开示事实;

  (二)从佛陀根据众生不同根机,多元面向的说法形式和方法;

  (三)就佛陀所说的教法中,蕴藏着的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

  (四)从文教所包含的法理,推导出其中存在的宗趣;

  (五)从实践修习的角度,概括出华严的具体观行。这种论述的方式和文本结构,贯穿《开蒙》的始终,如续法在文章的开篇就明确的指出:“贤首大师判释一代佛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7。

  二、法藏大师三时判教

  三时教判既是法藏的判教特色,也是其整个判教理论的基石。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在此以前的教判,都是建立在释迦世尊49年的弘化事实之上,而法藏却从佛陀证悟以后的圣智上,高屋建瓴地把诸佛如来恒常说法的真相,直接明了地揭示出来;另一方面,三时教判是法藏其他判教内容的基础,如五教、十宗、十仪等都是在三时教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与深化。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开蒙》里面的内容,作具体的介绍。

  按照续法的说法8,佛陀成道以后的讲说方式,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别三时;二是通三时。为了叙述的方便,先介绍别三时,然后再解说通三时的具体内容。

  (一)别三时的教判思想

  别三时的判教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

  1、第一日,指佛陀初成道已,专门针对诸大菩萨(圆顿大根)而讲说的无上根本教法。由于这种根本教法是世尊直接显示出来的,与佛陀其他的讲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被续法指称为“直显教”。那么这种归纳佛陀说法的理论,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呢?续法为了论证这种说话的权威性,从经典里面找到了可靠的经教依据。

  依据之一就是八十卷《华严经》中的“日出三照”说。在《华严经》卷五十的《如来出现品》中,普贤菩萨针对如来性起妙德菩萨的提问,用太阳升起到西下形象地比喻世尊觉悟以后的说法情况:

  复次佛子,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意思是说,佛陀成就无边法界智轮以后,时常放射无碍智慧光明,可是由于阎浮提中存在着 高山、平地和高原的差别,所以佛陀无远弗届的智慧光明,就先照到那些如同诸位菩萨的须弥高山。

  依据之二,是《法华经》中的《方便品》和《信解品》。《方便品》里有一段经文:“我即自思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世尊赞叹完诸佛方便说法后,舍利弗就代表大众请求佛陀宣讲一乘佛法,世尊就告诉与会大众,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在法华会中还有一些增上慢人的善根没有成熟。如果此时讲说一乘佛法的话,那些钝根小枝的信众,不但不会敬信佛语,反而会顿生疑谤,并最终会在毁谤佛乘的过程中,得到堕落恶道的果报,所以佛陀虽然没有面向二乘根性的众生普遍地讲述过一乘佛法,但诸佛如来却有专门针对诸大菩萨,开演过无上的根本佛法。此外还有《信解品》中说: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驰走而去……长者是时,在师子…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