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P3

  ..续本文上一页同时它们还和上述的界刹与时劫相互涉入、相互收摄。这样无情世界的界刹、时、劫就构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空间。而世尊就曾经长期在这些不同的无情世间,演说一切佛法。

  (2)从异类界刹和时劫、念的个别相收、互相摄入、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空间角度看,佛陀也曾无有间断地讲过诸种法门。

  (3)从劫即非劫、时即非时、念即非念的角度看,续法指出上面的三相,(劫、时、念)一方面建立在“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从染的需要上,才方便地给予安立的。

  所以上述三相从本质上讲,都是无有长短、离开分限和无有别体的。因此既然劫、时与念均是从法上立的,那么当作为基点的“法”本身就是融通无碍时,依附其上的一切诸相,当然也就无有分别了。所以当世尊于一点上出广长舌的时候,也就等于是在无尽的界、劫、时恒演一切妙法。

  三、佛陀教化的十种方式

  (一)从本末差别的角度上讲

  “本”是佛陀开示的根本*轮;“末”是佛陀适用各类众生的需要,而善巧开设的方便法门。续法在十仪中指出,根本法门和方便法门,尽管都是佛陀的金口宣说,但是二种法门之间的差别性和特殊性,应当判然分开的,就算是佛陀在一时或者无边的开示之中,共同开演的,其间的不同也是不能混淆的。这才是理解佛教法门的正确态度,比如从三乘佛法的立场上来说,虽然世尊于成道的初期,有为乔陈如等五比丘说过小乘佛法;同时佛陀也分别在生命的后期、弘法的中期,对小乘根性的众生开示过利益小乘的法门;又如佛陀在临入灭的时候,度化须跋陀和佛陀讲说过的四部阿含和五部律等,也都是为了度化小乘根性的众生而方便假名安立的。既然小乘佛法是这样,那么菩萨乘佛法和一佛乘佛法,也应当是如此的。比如佛陀在采用一乘佛法利益上上圆机的众生时,其中均未说过二乘或三乘佛法,无论世尊是在成道的开始,或者是于无穷远的未来,佛陀在讲说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掺杂任何其他法门。世尊这种不同的法门分别讲说的形式,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世尊分别讲说的三乘佛法和一佛乘佛法,都是没有前后、始终和时劫的分别的。换句话说,上述三乘和一乘佛法,都是根据不同根机的众生需要,而特意设定的,因此这些世尊开设出来的修学法门,既不能用时间、前后、始终来消解其中的差别性和独特性,也不能采用时间、前后、始终来确立它们的规律性。

  (二)从依本起末的角度上讲

  这里的“本”就是华严宗一直强调的“根本教法”;12“末”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乘佛法或五乘佛法。《开蒙》根据佛陀说法的原理和法藏判摄的结果指出,佛陀的根本教法只有一种,而善巧开设的枝末教法却有五种:一是专为菩萨讲的;二是专为圆觉讲的;三是专为声闻人讲的;四是专为善根成熟的众生讲的;五是专为修学邪定的外道讲说的教法。这种分判佛陀的方法,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世尊于成佛之后,究竟讲过几种教法,早在大乘经典之中就已经有过形象的说明。比如在《华严经》的《如来出现品》里,普贤菩萨就用“日出几照”的比喻,说明佛陀确实为不同众生,开设过不同的教说内容。此外《法华经》的“三千初成喻”中详细分辨了佛陀的不同教法时,也明确的指示过佛陀的讲说方式,是有先大而后小的。所以假如单纯地从“教法”的角度上说,不管是三乘或是五乘教法,都是自一乘佛法的基点上逐步建设起来的,也就是续法在《开蒙》中说到的那样,“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十八本二,皆大乘出”。

  (三)从摄末归本的角度来看

  佛陀讲枝末法门的目的,是要善巧引导三乘(或五乘)根机的众生,最终实现从俗入真、从凡趋圣、从小转大。可是在三乘或五乘当中的众生,也有领悟和担待的二种差别:一种是属于渐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也就是说第一类的众生,他可能是需要先学声闻,次学缘觉,后学菩萨,最终入于无上一乘。比如印度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四大声闻,13均是先从声闻起信,然后再渐次趋向大乘的;另一类的众生,由于其根性是性定(不能改变),所以只能接受声闻教法,即使后来有缘听说大乘教法,也未必能够虔诚敬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类众生是有别于从未听说大乘,而又固执的认为只有小乘佛法,没有大乘教导的众生,不过这类众生还有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他们的根机虽然是小乘的,但是他们未必一定要从小到大,由于他们与生俱来具有顿悟的天赋,所以他们完全可以倚仗听闻大乘的教法,而直接秉受大乘的教法。所以他们跟第一类的众生又有一些不同。

  (四)从本末无碍的角度上讲

  本与末之间不存在事实上的矛盾和对立,因为根本法门是枝末法门得以建立的基础,而枝末法门又是根本法门进一步的展开和延伸。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太阳初出先照高山和众多河流汇归大海一样,没有根本法门,枝末法门就会顿时变成无源之水,而没有枝末法门则根本法门也就无法成就自身的广大。所以从辩证的立场上看,二者的关系就是“本末交聏、与夺相资”的。只有这样去看待佛陀所开设的佛法教门,才是真正掌握了广度众生、饶益有情的善巧方便。而这里的本法和末法,分别指的就是根本一乘《华严经》、密意小乘、密意大乘、显了三乘和破异一乘的《法华经》。

  (五) 从有情根机的差别和不定的角度上讲第一类的根机是三乘的,他们从开始修学到成就佛果,都不能改变三乘的根性;第二类是五类根机,他们的根机是异时而定;第三类是逐渐变化,他们会随着修学法门的不同,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根性,可以由小变大;第四类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听闻大乘佛法之后,顿时就能理解和接受大乘教门;二是需要先学小乘,然后慢慢由浅至深,由小变大;三是属于有固定的一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有的是从小入于三乘,再从三乘入于一乘,有的是从小乘直接入于一乘,有的则是随着听闻教法的因缘不同而有变化,此类根机的众生,即便是在不同的时期听闻相同的言教,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六)从同时听闻教法而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上看佛陀的说法此可分为二方面:一是从听闻教法的结果上看,佛陀的说法方式一般会有二种结果:1、是同时听闻佛陀的开示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假如是相互之间都能知道听法内容,这种形式就属于“显不定”的;2、是同时听闻教法,假若听众之间各自互不相知,这种听讲的形式,就是属于“秘密”;二是从佛陀说法的立场上看,这种秘密和显的教化方式,是没有前后之分的。

  (七)以上的诸种说法方式,佛陀可以在一时之间顿然完成,就像《华严经》中所说到:“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

  (八) 从诸法实相亡言绝虑的角度上讲 诸佛如来不但没有在一时之间讲说过任何教法,而且从释迦牟尼最初得道至究竟涅槃,从来没有说过一字一句,而曾经被教法化导过的芸芸众生,也没有听过任何教化。(九)从三际与以上八门的关系角度看 上述的八门可以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如同有的经典所说的那样“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

  (十)从前九种教化方式的关系上看 佛陀不仅随时随处都在采用上述九种方式,为诸众生演说无上妙法,而且这九种说教的方式又是一环套着一环,重重无尽,没有时间前后之分。这就像《华严经》所说的那样:“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四、五教的判摄理论

  “五教”是法藏从佛法义理的深浅和难易的角度出发,把佛陀讲说的三藏十二部,分判为五种教法。关于这种分判的判断,法藏曾在《华严经探玄记》里说:“就法分教,教有五类”;《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以下简称《教义章》)云:“以义分教,教类有五”。那么法藏大师的五教到底是指哪五种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开蒙》的讲说方式,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一下:(一)法藏大师判摄“小乘教”的原因初是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是指那些对“法”(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没有正确认识的小乘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声闻乘教法和缘觉乘教法。由于上述二乘教法是佛陀“逐机设施、随他语故”,所以声闻和缘觉乘教法只谈主体的人空,而不谈客体的法空,因此二乘人,错误地以为二乘教法是主张客体是三世恒有、永不变灭的。其实这是二乘根机的人没有明白佛陀讲说二乘教法的真正意趣,于是就把二乘的教法当成佛教的最高真理来追求。实际上世尊之所以开示二乘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小乘人明白如下道理:

  1、让二乘之人正确的认识诸法无我的道理。

  2、要二乘众生甄别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

  3、要让他们知道贤圣和凡俗的差别。

  4、使其分清什么是他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是需要远离的。

  5、让二乘之人生起因果的观念。

  那么小乘教法到底存在哪些不足?他跟一乘佛法之间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对于这个问题,续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疏:

  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小乘教法所要诠释的法相主要有三点不足:

  (1)小乘佛教只是采用了七十五法来归纳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例如《俱舍论》中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和无为法三等。这显而易见是不能完全说明森罗万相的宇宙万法的。

  (2)小乘教法只谈主体的人是空的,从来没有论述过客体的“法”其本质上也是空的。如《笔削记》云:“人无我者,小乘藏中所说,以彼根非利故,但为分别蕴中无我,令证人空。”14就算有的小乘经典也有谈论法空,但由于该经谈论法空比较模糊笼统、而且谈论的内容又十分短小,所以不能认为小乘经典属于法空的教法。例如《阿含经》云:“无是老死,即法空也,无谁老死,即人空也;”15又如《大智度论》云:“以是故三藏…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