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多说一切法空……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说法空。”16由上可知,小乘经典虽然也有讨论法空的经文,但是由于其所谈论的法空“以百无一分,故云少说,但标而已,更不解释”1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乘教法尽管也有谈论法空的经文出现,但如果从整部佛经的比例来看,与法空有关的经文却是百无一分的,而且这些经文,只是作为一个论题标举在那里而已,本身并没有进行任何详细的解释。
(3)法藏分判的重要理由,是小乘教法把通常意义上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三毒(贪、嗔、痴)当成染法和净法得以生起的根本。例如《阿含经》云:“有三种结谓贪、恚、痴。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灭、已知、已断根本”。18另外续法在《开蒙》里面,也引用《阿含经》中的“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的章句来证成小乘教法的确把六识与三毒,当成世间诸法根本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乘教法并未穷尽染法与净法的本源。因此这种主张在小乘众多部派当中,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性。
2、从微观(详细、具体地探讨)的角度来看小乘教法,大致存有下面的十点缺陷:
(1)从人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层面来说,小乘教法虽然也有从“教义”的角度,把人们主观的精神世界和客观物质世界的构成,分为心、意、识三个方面,但实际上小乘教法却主张只有第六识,别无分际。例如《俱舍论》云:“心意识体一。”19
(2)小乘教法认为,只有世尊一人有成佛的种性,其他的三界六道无佛种性。如小乘佛教的“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说有”20言教。
(3)小乘教法在资粮、加行、见道、修习和究竟修道的五位次中认为,修行人只要能修到加行位中的“忍”位,就可以证得不退转的果位。
(4)小乘佛法认为不同的根性,决定着证得涅的时间长短,如声闻乘中:有一类是顿机中的胜根,他们最快可以在三生以后,证得四果罗汉;另一类是顿机中的劣根,他们最快也要修满六十大劫,才能成就罗汉极果。而缘觉乘种姓的人中也有二种情况:一种可以在四生之中成就辟支佛果;另一种则需经一百大劫才能证得。至于本来具有如来种性的众生,也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癨劫,才能证得阿辱多罗三妙三菩提。
(5)由于有的小乘行者,始终是以分段身21为修学之因,所以其所修学的结果还是没有断尽见、思二种束缚生死的烦恼,而这一类的小乘行者,就算是修到最高果位(究竟位),也还是处在“子缚虽断、果缚犹存”的阶段。
(6)小乘行者在四谛、十二因缘的指导下,可以断除我执分别和我执俱生二种烦恼障,从而看破五蕴之中并无实在的我,并最终证得无我的小乘空理,但他们却始终不能明白诸法性空的道理。
(7)小乘之人一旦趣向寂灭(证到四果罗汉),几乎均未回小向大,只求个己的“化火焚身、身智俱泯、受趣寂乐”,而从不考虑饶益有情与回心求佛的问题。
(8)小乘行者认为诸佛如来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行好都是实有的,而诸佛的现行果位是无常的,原因在于小乘行者,只是单方面从修德佛性的角度来理解诸佛的佛性,而没有正确的看到性德佛性在诸佛恢复佛性中的意义。
(9)按照小乘教义的说法,在娑婆世界中只有阎浮才是诸佛如来的报土,而其他的三千大千世界,则又是报身佛的所依。至于其他三千百亿的世界,并不是报身佛的亲依,而是报身佛为了摄化众生,方便的化现而已。
(10)小乘行者对于诸佛的三身(法、化、报),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世尊应化的三十二身只是报身,不是法身和化身的聚集。另外小乘行者还把诸佛一体三身的报身和化身,截然的分成生身和化身二种不同的情形。从而人为地割裂了三身一体的统一关系。(二)法藏大师判摄“始教”的理由法藏认为大乘始教,也就是针对开始进入大乘根性的众生,初步的讲说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始教里总共分为二部分:一是空始教;二为相始教。空始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从一切诸法缘起有的角度,强调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也就是说无论是主体的人还是客体的法,从本质上讲没有一件事法是永恒不变,其体都是空的。这种解说一切诸法的方法与解说的内容,在法藏看来还是没有完全穷尽大乘佛法的至理;而相始教正好又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解说一切法的性质。也就是说,相始教是单方面的从一切诸法的相状进行分析。所以结果必然会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法藏指出,这种大乘的始教,最终还是没有把大乘佛法深奥的义理直接指出。比如相始教中“成佛与不成佛之说”,22显然不太符合大乘佛教的终极教理。
续法在《开蒙》里讨论此问题时,也采用了二种方法:首先是从总体高度上简单概括了始教的缺陷:“二乘教中,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23这话是专门针对“相始教”(唯识宗)而言的。意思是说,在唯识学的经典当中,广泛谈论诸法的相状,却很少言及诸法的实性,就算是偶有涉及诸法的实性,也只是把他当作法相。例如唯识学著名的百法理论,除了六种无为思想是与法性有关之外,其余的九十四种法数,都属于诸法相状的内容。不过由于唯识学在说明世界的构成时,运用了比较严密的百法理论,对一切诸法进行分析和抉择,所以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很少遭到不同派别的问难。至于“空始教”由于该派经典“但说诸法,一切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24从而引起后来无休止的论争是非。
其次,是从大乘始教的法理层面,具体地论述始教的不足,续法指出大乘始教的不足主要从二个方面来看:
1、通过和其他宗派教法的比较
通过和其他教派(性宗、小乘)的教义进行比较研究以后,法藏认为大乘“始教”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1)从相宗学说所诠的“法相”上看有待完善的地方
① 唯识学以八识说来建立生灭法的所依,如清凉曾在《圆觉经钞》中解释第八识时说:“谓此心识,从业惑生(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由过去世的惑业,不断的熏习形成一类种子,然后才招感阿赖耶识这个果报,并且这个八识又负责保持惑业熏成的一切种子)一期报尽,便归坏灭”。这是唯识宗对第八识的规定,这种规定显然要比前面的小乘教法,只主张六识为生灭的所依要高明得多,但如果把唯识学的这种理论,与后面的“终教”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发现“相始教”的八识说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在唯识学所成立的八识,不仅从其纯杂染污的角度来规定它的性质,而且还把这种生灭法的所依,建立成为一切有情生死和涅槃的根本因由。而没有注意到“真如”理体,是通过随缘不变的形式,来生育养成世间一切万法的道理。因此“相始教”的缺点就鲜明地体现在,机械地把第八识简单地规定为生法、生死和涅槃的所依,或者说是生死和涅得以生起的因由上了。例如《摄大乘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25大意是说:当这一期的阿赖耶识坏灭之后,原来储藏在第八识中的种子,通过熏习的作用,再一次的引发第二期的阿赖耶识。这样阿赖耶识和种子之间,就形成一个因果往返,不断循环的生灭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第八识是有情众生的生死之因。不过假如众生能够通过佛法的修习,并最终转识成智的话,那么阿赖耶识也就自然成为众生得以涅槃的因由了。
② “法尔种子”是相对新熏论者的主张而言,这是唯识学种子本有的观点,在唯识宗看来无始时以来,在阿赖耶识里面本来就存在着各不相同的五种种性(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佛种性)。如清凉国师在解释《显扬圣教论》里一首偈语说:“彼论五中,前四为有,后一为无”。26意思是说:有四种种性是有佛性,而一阐提是没有佛性的。由于唯识学竭力主张种性本有说,并不承认所有的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内在依据,所以他们的五种种性的各自性质,永远也不能改变。也正是因为唯识学中有此类的不可改变的五种思想,因而唯识学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和五种种性,绝对不能等同和混淆。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不能调和的各自特性,所以他们注定就是不同的。例如《成唯识论》卷二说:
种子各有二: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时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聚集。27
③ 唯识宗的根本思想是集中体现在阿赖耶识上的,因为唯识学把第八识看成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那么其在阿赖耶识的来源上到底是怎么主张?以及唯识宗的阿赖耶识本源说究竟存在哪些理论上的问题呢?首先看看第一个问题:根据唯识众多经典来看,阿赖耶识是由于过去世的烦恼与惑业,不断地熏习而引生出来的。这是唯识学的第八识来源说。其次这种染净本源学说的问题是什么呢?按照法藏的意见认为: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缘起说,是人为的割裂了第八识和“真如”的辩证关系。因为按照“真如缘起论”的观点来看,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真如随缘的情况下不断变现出来的,这是宇宙生成的不变至理。可是唯识宗对真如的看法,却正好与真如缘起论的观点相反,因为唯识宗始终认为,真如是常恒不变的,它根本不可能会随缘变化一切法。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唯识对真如的解释看得出来,“真为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为变异”,也就是“常恒不变,不许随缘”,从这个意义上说,唯识学的这种理论,是明显存在问题的。
④ 对于“依他起性”的看法,在唯识宗看来:依他起若相对于圆成实性而言,应该是“似有”的;若相对于偏计执性而言…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