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P4

  ..續本文上一頁中多說無常苦空無我,不多說一切法空……以是故叁藏中不多說法空。”16由上可知,小乘經典雖然也有討論法空的經文,但是由于其所談論的法空“以百無一分,故雲少說,但標而已,更不解釋”17。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乘教法盡管也有談論法空的經文出現,但如果從整部佛經的比例來看,與法空有關的經文卻是百無一分的,而且這些經文,只是作爲一個論題標舉在那裏而已,本身並沒有進行任何詳細的解釋。

  (3)法藏分判的重要理由,是小乘教法把通常意義上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叁毒(貪、嗔、癡)當成染法和淨法得以生起的根本。例如《阿含經》雲:“有叁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18另外續法在《開蒙》裏面,也引用《阿含經》中的“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的章句來證成小乘教法的確把六識與叁毒,當成世間諸法根本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乘教法並未窮盡染法與淨法的本源。因此這種主張在小乘衆多部派當中,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性。

  2、從微觀(詳細、具體地探討)的角度來看小乘教法,大致存有下面的十點缺陷:

  (1)從人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層面來說,小乘教法雖然也有從“教義”的角度,把人們主觀的精神世界和客觀物質世界的構成,分爲心、意、識叁個方面,但實際上小乘教法卻主張只有第六識,別無分際。例如《俱舍論》雲:“心意識體一。”19

  (2)小乘教法認爲,只有世尊一人有成佛的種性,其他的叁界六道無佛種性。如小乘佛教的“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說有”20言教。

  (3)小乘教法在資糧、加行、見道、修習和究竟修道的五位次中認爲,修行人只要能修到加行位中的“忍”位,就可以證得不退轉的果位。

  (4)小乘佛法認爲不同的根性,決定著證得涅的時間長短,如聲聞乘中:有一類是頓機中的勝根,他們最快可以在叁生以後,證得四果羅漢;另一類是頓機中的劣根,他們最快也要修滿六十大劫,才能成就羅漢極果。而緣覺乘種姓的人中也有二種情況:一種可以在四生之中成就辟支佛果;另一種則需經一百大劫才能證得。至于本來具有如來種性的衆生,也是需要經曆叁大阿僧癨劫,才能證得阿辱多羅叁妙叁菩提。

  (5)由于有的小乘行者,始終是以分段身21爲修學之因,所以其所修學的結果還是沒有斷盡見、思二種束縛生死的煩惱,而這一類的小乘行者,就算是修到最高果位(究竟位),也還是處在“子縛雖斷、果縛猶存”的階段。

  (6)小乘行者在四谛、十二因緣的指導下,可以斷除我執分別和我執俱生二種煩惱障,從而看破五蘊之中並無實在的我,並最終證得無我的小乘空理,但他們卻始終不能明白諸法性空的道理。

  (7)小乘之人一旦趣向寂滅(證到四果羅漢),幾乎均未回小向大,只求個己的“化火焚身、身智俱泯、受趣寂樂”,而從不考慮饒益有情與回心求佛的問題。

  (8)小乘行者認爲諸佛如來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隨行好都是實有的,而諸佛的現行果位是無常的,原因在于小乘行者,只是單方面從修德佛性的角度來理解諸佛的佛性,而沒有正確的看到性德佛性在諸佛恢複佛性中的意義。

  (9)按照小乘教義的說法,在娑婆世界中只有閻浮才是諸佛如來的報土,而其他的叁千大千世界,則又是報身佛的所依。至于其他叁千百億的世界,並不是報身佛的親依,而是報身佛爲了攝化衆生,方便的化現而已。

  (10)小乘行者對于諸佛的叁身(法、化、報),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爲世尊應化的叁十二身只是報身,不是法身和化身的聚集。另外小乘行者還把諸佛一體叁身的報身和化身,截然的分成生身和化身二種不同的情形。從而人爲地割裂了叁身一體的統一關系。(二)法藏大師判攝“始教”的理由法藏認爲大乘始教,也就是針對開始進入大乘根性的衆生,初步的講說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始教裏總共分爲二部分:一是空始教;二爲相始教。空始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從一切諸法緣起有的角度,強調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也就是說無論是主體的人還是客體的法,從本質上講沒有一件事法是永恒不變,其體都是空的。這種解說一切諸法的方法與解說的內容,在法藏看來還是沒有完全窮盡大乘佛法的至理;而相始教正好又是從相反的方向,來解說一切法的性質。也就是說,相始教是單方面的從一切諸法的相狀進行分析。所以結果必然會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而法藏指出,這種大乘的始教,最終還是沒有把大乘佛法深奧的義理直接指出。比如相始教中“成佛與不成佛之說”,22顯然不太符合大乘佛教的終極教理。

  續法在《開蒙》裏討論此問題時,也采用了二種方法:首先是從總體高度上簡單概括了始教的缺陷:“二乘教中,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雲性,亦是相數。”23這話是專門針對“相始教”(唯識宗)而言的。意思是說,在唯識學的經典當中,廣泛談論諸法的相狀,卻很少言及諸法的實性,就算是偶有涉及諸法的實性,也只是把他當作法相。例如唯識學著名的百法理論,除了六種無爲思想是與法性有關之外,其余的九十四種法數,都屬于諸法相狀的內容。不過由于唯識學在說明世界的構成時,運用了比較嚴密的百法理論,對一切諸法進行分析和抉擇,所以唯識學的思想理論,很少遭到不同派別的問難。至于“空始教”由于該派經典“但說諸法,一切皆空,不說不空,中道妙理,”24從而引起後來無休止的論爭是非。

  其次,是從大乘始教的法理層面,具體地論述始教的不足,續法指出大乘始教的不足主要從二個方面來看:

  1、通過和其他宗派教法的比較

  通過和其他教派(性宗、小乘)的教義進行比較研究以後,法藏認爲大乘“始教”有下面的一些特點。

  (1)從相宗學說所诠的“法相”上看有待完善的地方

  ① 唯識學以八識說來建立生滅法的所依,如清涼曾在《圓覺經鈔》中解釋第八識時說:“謂此心識,從業惑生(唯識學認爲,阿賴耶識是由過去世的惑業,不斷的熏習形成一類種子,然後才招感阿賴耶識這個果報,並且這個八識又負責保持惑業熏成的一切種子)一期報盡,便歸壞滅”。這是唯識宗對第八識的規定,這種規定顯然要比前面的小乘教法,只主張六識爲生滅的所依要高明得多,但如果把唯識學的這種理論,與後面的“終教”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又可以發現“相始教”的八識說還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爲在唯識學所成立的八識,不僅從其純雜染汙的角度來規定它的性質,而且還把這種生滅法的所依,建立成爲一切有情生死和涅槃的根本因由。而沒有注意到“真如”理體,是通過隨緣不變的形式,來生育養成世間一切萬法的道理。因此“相始教”的缺點就鮮明地體現在,機械地把第八識簡單地規定爲生法、生死和涅槃的所依,或者說是生死和涅得以生起的因由上了。例如《攝大乘論》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有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25大意是說:當這一期的阿賴耶識壞滅之後,原來儲藏在第八識中的種子,通過熏習的作用,再一次的引發第二期的阿賴耶識。這樣阿賴耶識和種子之間,就形成一個因果往返,不斷循環的生滅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第八識是有情衆生的生死之因。不過假如衆生能夠通過佛法的修習,並最終轉識成智的話,那麼阿賴耶識也就自然成爲衆生得以涅槃的因由了。

  ② “法爾種子”是相對新熏論者的主張而言,這是唯識學種子本有的觀點,在唯識宗看來無始時以來,在阿賴耶識裏面本來就存在著各不相同的五種種性(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佛種性)。如清涼國師在解釋《顯揚聖教論》裏一首偈語說:“彼論五中,前四爲有,後一爲無”。26意思是說:有四種種性是有佛性,而一闡提是沒有佛性的。由于唯識學竭力主張種性本有說,並不承認所有的衆生都具有成佛的內在依據,所以他們的五種種性的各自性質,永遠也不能改變。也正是因爲唯識學中有此類的不可改變的五種思想,因而唯識學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和五種種性,絕對不能等同和混淆。因爲他們之間存在著不能調和的各自特性,所以他們注定就是不同的。例如《成唯識論》卷二說:

  種子各有二:一者本有,謂無始時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余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爲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時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聚集。27

  ③ 唯識宗的根本思想是集中體現在阿賴耶識上的,因爲唯識學把第八識看成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那麼其在阿賴耶識的來源上到底是怎麼主張?以及唯識宗的阿賴耶識本源說究竟存在哪些理論上的問題呢?首先看看第一個問題:根據唯識衆多經典來看,阿賴耶識是由于過去世的煩惱與惑業,不斷地熏習而引生出來的。這是唯識學的第八識來源說。其次這種染淨本源學說的問題是什麼呢?按照法藏的意見認爲: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緣起說,是人爲的割裂了第八識和“真如”的辯證關系。因爲按照“真如緣起論”的觀點來看,整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在真如隨緣的情況下不斷變現出來的,這是宇宙生成的不變至理。可是唯識宗對真如的看法,卻正好與真如緣起論的觀點相反,因爲唯識宗始終認爲,真如是常恒不變的,它根本不可能會隨緣變化一切法。關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唯識對真如的解釋看得出來,“真爲真實,表無虛妄;如謂如常,表爲變異”,也就是“常恒不變,不許隨緣”,從這個意義上說,唯識學的這種理論,是明顯存在問題的。

  ④ 對于“依他起性”的看法,在唯識宗看來:依他起若相對于圓成實性而言,應該是“似有”的;若相對于偏計執性而言…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