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P3

  ..續本文上一頁同時它們還和上述的界刹與時劫相互涉入、相互收攝。這樣無情世界的界刹、時、劫就構成了一個異常龐大的空間。而世尊就曾經長期在這些不同的無情世間,演說一切佛法。

  (2)從異類界刹和時劫、念的個別相收、互相攝入、重重無盡、圓融無礙的空間角度看,佛陀也曾無有間斷地講過諸種法門。

  (3)從劫即非劫、時即非時、念即非念的角度看,續法指出上面的叁相,(劫、時、念)一方面建立在“法”的基礎上,另一方面是從染的需要上,才方便地給予安立的。

  所以上述叁相從本質上講,都是無有長短、離開分限和無有別體的。因此既然劫、時與念均是從法上立的,那麼當作爲基點的“法”本身就是融通無礙時,依附其上的一切諸相,當然也就無有分別了。所以當世尊于一點上出廣長舌的時候,也就等于是在無盡的界、劫、時恒演一切妙法。

  叁、佛陀教化的十種方式

  (一)從本末差別的角度上講

  “本”是佛陀開示的根本*輪;“末”是佛陀適用各類衆生的需要,而善巧開設的方便法門。續法在十儀中指出,根本法門和方便法門,盡管都是佛陀的金口宣說,但是二種法門之間的差別性和特殊性,應當判然分開的,就算是佛陀在一時或者無邊的開示之中,共同開演的,其間的不同也是不能混淆的。這才是理解佛教法門的正確態度,比如從叁乘佛法的立場上來說,雖然世尊于成道的初期,有爲喬陳如等五比丘說過小乘佛法;同時佛陀也分別在生命的後期、弘法的中期,對小乘根性的衆生開示過利益小乘的法門;又如佛陀在臨入滅的時候,度化須跋陀和佛陀講說過的四部阿含和五部律等,也都是爲了度化小乘根性的衆生而方便假名安立的。既然小乘佛法是這樣,那麼菩薩乘佛法和一佛乘佛法,也應當是如此的。比如佛陀在采用一乘佛法利益上上圓機的衆生時,其中均未說過二乘或叁乘佛法,無論世尊是在成道的開始,或者是于無窮遠的未來,佛陀在講說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摻雜任何其他法門。世尊這種不同的法門分別講說的形式,是針對不同根性的衆生,所以世尊分別講說的叁乘佛法和一佛乘佛法,都是沒有前後、始終和時劫的分別的。換句話說,上述叁乘和一乘佛法,都是根據不同根機的衆生需要,而特意設定的,因此這些世尊開設出來的修學法門,既不能用時間、前後、始終來消解其中的差別性和獨特性,也不能采用時間、前後、始終來確立它們的規律性。

  (二)從依本起末的角度上講

  這裏的“本”就是華嚴宗一直強調的“根本教法”;12“末”就是通常所說的叁乘佛法或五乘佛法。《開蒙》根據佛陀說法的原理和法藏判攝的結果指出,佛陀的根本教法只有一種,而善巧開設的枝末教法卻有五種:一是專爲菩薩講的;二是專爲圓覺講的;叁是專爲聲聞人講的;四是專爲善根成熟的衆生講的;五是專爲修學邪定的外道講說的教法。這種分判佛陀的方法,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爲世尊于成佛之後,究竟講過幾種教法,早在大乘經典之中就已經有過形象的說明。比如在《華嚴經》的《如來出現品》裏,普賢菩薩就用“日出幾照”的比喻,說明佛陀確實爲不同衆生,開設過不同的教說內容。此外《法華經》的“叁千初成喻”中詳細分辨了佛陀的不同教法時,也明確的指示過佛陀的講說方式,是有先大而後小的。所以假如單純地從“教法”的角度上說,不管是叁乘或是五乘教法,都是自一乘佛法的基點上逐步建設起來的,也就是續法在《開蒙》中說到的那樣,“以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乘,十八本二,皆大乘出”。

  (叁)從攝末歸本的角度來看

  佛陀講枝末法門的目的,是要善巧引導叁乘(或五乘)根機的衆生,最終實現從俗入真、從凡趨聖、從小轉大。可是在叁乘或五乘當中的衆生,也有領悟和擔待的二種差別:一種是屬于漸曆由小到大的過程,也就是說第一類的衆生,他可能是需要先學聲聞,次學緣覺,後學菩薩,最終入于無上一乘。比如印度佛教史上,最爲著名的四大聲聞,13均是先從聲聞起信,然後再漸次趨向大乘的;另一類的衆生,由于其根性是性定(不能改變),所以只能接受聲聞教法,即使後來有緣聽說大乘教法,也未必能夠虔誠敬信。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類衆生是有別于從未聽說大乘,而又固執的認爲只有小乘佛法,沒有大乘教導的衆生,不過這類衆生還有另外一個可能,那就是他們的根機雖然是小乘的,但是他們未必一定要從小到大,由于他們與生俱來具有頓悟的天賦,所以他們完全可以倚仗聽聞大乘的教法,而直接秉受大乘的教法。所以他們跟第一類的衆生又有一些不同。

  (四)從本末無礙的角度上講

  本與末之間不存在事實上的矛盾和對立,因爲根本法門是枝末法門得以建立的基礎,而枝末法門又是根本法門進一步的展開和延伸。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像太陽初出先照高山和衆多河流彙歸大海一樣,沒有根本法門,枝末法門就會頓時變成無源之水,而沒有枝末法門則根本法門也就無法成就自身的廣大。所以從辯證的立場上看,二者的關系就是“本末交聏、與奪相資”的。只有這樣去看待佛陀所開設的佛法教門,才是真正掌握了廣度衆生、饒益有情的善巧方便。而這裏的本法和末法,分別指的就是根本一乘《華嚴經》、密意小乘、密意大乘、顯了叁乘和破異一乘的《法華經》。

  (五) 從有情根機的差別和不定的角度上講第一類的根機是叁乘的,他們從開始修學到成就佛果,都不能改變叁乘的根性;第二類是五類根機,他們的根機是異時而定;第叁類是逐漸變化,他們會隨著修學法門的不同,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根性,可以由小變大;第四類分爲叁種情況:一種是聽聞大乘佛法之後,頓時就能理解和接受大乘教門;二是需要先學小乘,然後慢慢由淺至深,由小變大;叁是屬于有固定的一類,其特點主要體現在:有的是從小入于叁乘,再從叁乘入于一乘,有的是從小乘直接入于一乘,有的則是隨著聽聞教法的因緣不同而有變化,此類根機的衆生,即便是在不同的時期聽聞相同的言教,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六)從同時聽聞教法而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上看佛陀的說法此可分爲二方面:一是從聽聞教法的結果上看,佛陀的說法方式一般會有二種結果:1、是同時聽聞佛陀的開示卻産生了不同的結果,假如是相互之間都能知道聽法內容,這種形式就屬于“顯不定”的;2、是同時聽聞教法,假若聽衆之間各自互不相知,這種聽講的形式,就是屬于“秘密”;二是從佛陀說法的立場上看,這種秘密和顯的教化方式,是沒有前後之分的。

  (七)以上的諸種說法方式,佛陀可以在一時之間頓然完成,就像《華嚴經》中所說到:“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八) 從諸法實相亡言絕慮的角度上講 諸佛如來不但沒有在一時之間講說過任何教法,而且從釋迦牟尼最初得道至究竟涅槃,從來沒有說過一字一句,而曾經被教法化導過的芸芸衆生,也沒有聽過任何教化。(九)從叁際與以上八門的關系角度看 上述的八門可以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如同有的經典所說的那樣“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

  (十)從前九種教化方式的關系上看 佛陀不僅隨時隨處都在采用上述九種方式,爲諸衆生演說無上妙法,而且這九種說教的方式又是一環套著一環,重重無盡,沒有時間前後之分。這就像《華嚴經》所說的那樣:“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

  四、五教的判攝理論

  “五教”是法藏從佛法義理的深淺和難易的角度出發,把佛陀講說的叁藏十二部,分判爲五種教法。關于這種分判的判斷,法藏曾在《華嚴經探玄記》裏說:“就法分教,教有五類”;《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以下簡稱《教義章》)雲:“以義分教,教類有五”。那麼法藏大師的五教到底是指哪五種呢?關于這個問題可以結合《開蒙》的講說方式,簡要地跟大家介紹一下:(一)法藏大師判攝“小乘教”的原因初是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是指那些對“法”(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沒有正確認識的小乘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聲聞乘教法和緣覺乘教法。由于上述二乘教法是佛陀“逐機設施、隨他語故”,所以聲聞和緣覺乘教法只談主體的人空,而不談客體的法空,因此二乘人,錯誤地以爲二乘教法是主張客體是叁世恒有、永不變滅的。其實這是二乘根機的人沒有明白佛陀講說二乘教法的真正意趣,于是就把二乘的教法當成佛教的最高真理來追求。實際上世尊之所以開示二乘佛法,其目的無非是要讓小乘人明白如下道理:

  1、讓二乘之人正確的認識諸法無我的道理。

  2、要二乘衆生甄別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

  3、要讓他們知道賢聖和凡俗的差別。

  4、使其分清什麼是他們應該追求的,什麼是需要遠離的。

  5、讓二乘之人生起因果的觀念。

  那麼小乘教法到底存在哪些不足?他跟一乘佛法之間究竟有些什麼不同呢?對于這個問題,續法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疏:

  1、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小乘教法所要诠釋的法相主要有叁點不足:

  (1)小乘佛教只是采用了七十五法來歸納構成宇宙萬法的基本要素。例如《俱舍論》中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法十四和無爲法叁等。這顯而易見是不能完全說明森羅萬相的宇宙萬法的。

  (2)小乘教法只談主體的人是空的,從來沒有論述過客體的“法”其本質上也是空的。如《筆削記》雲:“人無我者,小乘藏中所說,以彼根非利故,但爲分別蘊中無我,令證人空。”14就算有的小乘經典也有談論法空,但由于該經談論法空比較模糊籠統、而且談論的內容又十分短小,所以不能認爲小乘經典屬于法空的教法。例如《阿含經》雲:“無是老死,即法空也,無誰老死,即人空也;”15又如《大智度論》雲:“以是故叁藏…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