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頢地。
这段文教采用比喻的方式,证明诸佛如来确有为诸大菩萨开演过无上*轮。意思是说,佛陀成佛道以后,从表面的角度上看,虽然没有普遍的面向所有的众生说法,实际上佛陀从成道的当下就在恒常无分别地宣讲根本*轮。至于菩萨乘以下的有情,为什么没有感知到世尊的说法,那是因为二乘和凡夫的智慧低劣,并不是佛陀没有慈悲。假如佛陀勉强对菩萨乘以下的根性众生宣讲一乘佛法的话,其结果恐怕只能是落得一个“穷子惊唤、迷闷頢地”的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诸佛如来应该是有为菩萨乘根性的众生讲说过无上的根本大法。
2、第二日,指佛陀于第二时间为三乘有情,普遍开演的三乘佛法。这个问题又分为二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佛陀曾为上中下三类众生,普遍讲说过三乘佛法。由于佛陀的这种教化内容,一是建立在一乘根本*轮之;二是为了让三乘根性众生都能回归到菩萨乘的正道上来。所以分别的三乘佛法,既可以称为“依本起末法”;又可称为“方便教”。那么这种教化的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呢?续法主要是从三部佛教经典当中,找到了可靠的经教依据:一是《楞伽经》:“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9意思是说,大觉世尊的说法,就像太阳普照世间一样,已为下中上众生,演说过各种各样的佛法;二是《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意思是说世尊成道以后,即作如是思维,既然过去诸佛在成佛以后,都有为诸众生恒说诸法,那么我释迦牟尼当然也要完成普度有情的任务。不过由于世尊考虑到在众生中有一类根机最劣,不能堪受大法的有情,所以只能采用方便的形式,为三乘众生讲说三乘佛法。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三乘佛法确实是判然有别,可实际上诸佛如来讲说三乘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教化根性皆属上乘的诸大菩萨。
(2)从个别的方面来说,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①第一时,初转*轮,指佛陀在鹿野苑,专门为钝根下机的众生讲说的佛法,由于初转*轮采用的是方便的方式,而目的又是为了权巧引导凡夫和外道,回归到转凡成圣的正道上来,所以世尊初次讲说的佛法,又被成为小乘教或隐实教。10而这次初转*轮的经典依据,出自于《华严经》和《法华经》。《华严经》第三十七之一的《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法华经》卷二《信解品》云: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这里的长者喻为佛陀,穷子喻为人天乘和声闻乘。意思是说诸佛如来知道二乘和人天乘的众生,智慧愚痴,根性狭劣,所以佛陀并没有直接把一乘佛法开示给他们,而是用方便的方法,先把他们引导到佛法的信仰中来,然后再慢慢培养他们的善根和信心。
② 第二时,中转*轮,是指佛陀专为中根众生,讲说三乘法(声闻、缘觉和菩萨法)。由于佛陀于中时讲说的三乘法,主要是为了让二乘之人,从小乘的修法里面逐渐走向大乘,所以中时的教法又被称为“引摄教”。11佛陀中时说教的经典依据:一是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的“次照高原,如来智轮,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二是在《法华经》卷四《信解品》里的“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意思是说,佛陀已经知道,这些二乘众生的根性,经过二十年的佛法熏习,已经渐渐成熟了大乘的根性,从而达到佛陀教化菩萨的真正目的。
③ 第三时,后转*轮,这是佛陀最后的遗教,就像是太阳西下一样,此时太阳的光芒所照耀的还是诸大菩萨,也就是上上根性的众生。由于佛陀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几十年的教化,而且在此过程中,曾经分别说过三乘佛法,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又把他在几十年中常转的“依本起末”的末法,收摄到“无上”的根本法上。直接把一佛乘打开来,令上上根性的众生直接领会到一乘佛法的精神实质。并最终实现把偏向五乘佛法的众生,统统收摄到圆教的了义上来。第三时佛陀讲说的教法依据: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然后普照一切众生,至邪定,皆普及,作未来利益因缘,成熟故;”二是《法华经》《信解品》云:“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这段经文是通过长者有疾的比喻,来说明佛陀在弘法的后期,曾经毫无保留地将所有佛法给利根的众生作了清楚明了的表诠,以论证释迦世尊确实宣讲过佛法。
3、第三日,是佛陀刻意为上上根性的众生开示的“摄末归本”法。此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既可以让此类众生直接“会意”到圆教的精神和旨趣,又能令偏向(执著或喜好)五乘教法的有情,回归到圆满的教法上来。所以续法把这种教法又称为“开会教”。佛陀在生命的晚期,专门开示的教法,也有法理的依据和教说,例如:《华严经》《十定品》云:“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昼夜不住,日出名昼,日没名夜……菩萨亦复如是。”《入法界品》:“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菩萨智轮亦复如是,无有分别,亦无三世,但随心现,教化众生。”同时《法华经》《方便品》里也有类似的经文:“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信解品》:“父知子心,渐已广大……即聚亲族……说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今于父所,大获珍宝……甚大欢喜。”
(二)通三时的判教思想
续法在《开蒙》中主要从十个方面,对法藏的“通三时”判教思想展开论述。为了能清楚地把法藏通三时的判教内容展示给大家,笔者在诠释通三时的思想时,并没有完全按照续法现成的文本结构,而是采用最为科学的归纳方式,把通三时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佛陀说法的情况
(1)从极短的时间单位来看。佛陀自成道的当下一念,就已经在一刹那中于一切法界的无尽之处,顿时演说无量的诸法门海;(2)从佛陀四十九年的弘化过程来看,世尊于菩提树下成道的第二七日至佛陀于双树林中的涅,都有普遍的于重重法界的所有地方,恒常讲说各种经典和修学的法门;(3)从广义的时间来看,佛陀不仅在有余涅的时候,广泛讲过佛法,而且如来还周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边时劫演说众多经典,并且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2、 从空间和有情的角度来看佛陀的说法
(1)从劫、时和类的角度来看。“劫”是佛教用以概括极长时间的一个用语;“时”是佛教说明有限时间的一个单位;“类”是佛教用以形容不同众生的一个概念。上述三者的意思是说,在三际(过、现、未)之中存在着不同劫数簸,在不同的劫簸之中又有不同的时间、根性、类别的众生;而三际中的无量众生也有同类和不同类的分别。至于“劫簸”,《华严经》里共分为十二:长、短、一、无数、有量、无量、无数、有尽、无尽、一念、不可说、一切和非劫。又把“时”分为:长、短、染、净、广、狭、多、少八个。这样劫、时、类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统一协调、异常庞大的空间网络,从而为佛陀普遍而恒常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根据。所以从空间上看,诸佛如来曾于无量的同类众生和无量的时、劫里,恒常讲说一切的权巧和真实的佛法教门。此外佛陀还在无边的一一劫中,广泛地为无量的异类众生,长期无有停顿地宣扬各类佛法。
(2)从念与劫、时的关系来说。佛陀不但曾经于一念之中同时完成在三际无量无边的劫时里,为无量无边的同类众生和异类众生恒常说法;同时世尊也在其他的每一念之中,做到在三际无量无边的劫时里,为无量无边的同类众生和异类众生,开示无尽的言教。
(3)从劫念重收的角度看,佛陀在一念之中涉入劫、时的同时,又能做到每一“劫簸”收摄诸念。因为佛陀在以念涉入劫簸的时候,每一劫簸内复有诸念,所以一念涉入劫簸,劫簸又收摄诸念。按照这种逻辑线索进一步的推演下去,佛陀的其他诸念又可以涉入劫簸,而每一劫簸又能收摄诸念。这样就形成一个圆融无碍的华严世界,如同因陀罗网一样重重无尽,而世尊于彼诸劫诸念之中,讲说无穷的各类佛法。
3、 从空间和无情的角度来看佛陀的说法
(1)从无情世间和界刹、时劫的角度看。佛陀于成道以后不仅广泛的展开对有情世界的教化,而且还对无情的器世界进行过平等的说法,这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有过比较详尽的论证。首先《华严经》对无情世界的基本情况,作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说明。比如在描述“华藏世界”的形状时说:由诸形有相构成的器世间不但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也是无边的;同时即使是相同的界刹里面的无情世间也有劫、时的不同,和劫、时的相同。这样异类的界刹也就构成了一个无量无边的庞大世界。其次《华严经》里面又把无情世间分成二十个种类,如《华藏世界品》云:
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作须弥山形、江河形、回转形、漩流形、轮辋形、坛盫形、树林、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楼阁形、莲华形、
勒迦形、众生身形、云形、诸佛相好形、圆满光明形、种种珠网形、一切门闼形、诸庄严具形。
虽然《华严经》中对无情世间,有上述的二十类的区分,实际上器世间的数量不仅多于微尘数众;而且这二十种的器世间又有“净、秽、大、小、粗、妙、广、狭”的差别,…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