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P2

  ..續本文上一頁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迷悶頢地。

  這段文教采用比喻的方式,證明諸佛如來確有爲諸大菩薩開演過無上*輪。意思是說,佛陀成佛道以後,從表面的角度上看,雖然沒有普遍的面向所有的衆生說法,實際上佛陀從成道的當下就在恒常無分別地宣講根本*輪。至于菩薩乘以下的有情,爲什麼沒有感知到世尊的說法,那是因爲二乘和凡夫的智慧低劣,並不是佛陀沒有慈悲。假如佛陀勉強對菩薩乘以下的根性衆生宣講一乘佛法的話,其結果恐怕只能是落得一個“窮子驚喚、迷悶頢地”的下場。從這個意義上說,諸佛如來應該是有爲菩薩乘根性的衆生講說過無上的根本大法。

  2、第二日,指佛陀于第二時間爲叁乘有情,普遍開演的叁乘佛法。這個問題又分爲二個方面:

  (1)從總體上看,佛陀曾爲上中下叁類衆生,普遍講說過叁乘佛法。由于佛陀的這種教化內容,一是建立在一乘根本*輪之;二是爲了讓叁乘根性衆生都能回歸到菩薩乘的正道上來。所以分別的叁乘佛法,既可以稱爲“依本起末法”;又可稱爲“方便教”。那麼這種教化的說法,到底有什麼根據呢?續法主要是從叁部佛教經典當中,找到了可靠的經教依據:一是《楞伽經》:“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如來照世間,爲愚說真實,已分部諸法。”9意思是說,大覺世尊的說法,就像太陽普照世間一樣,已爲下中上衆生,演說過各種各樣的佛法;二是《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說。爲諸衆生類,分別說叁乘……雖複說叁乘,但爲教菩薩。

  意思是說世尊成道以後,即作如是思維,既然過去諸佛在成佛以後,都有爲諸衆生恒說諸法,那麼我釋迦牟尼當然也要完成普度有情的任務。不過由于世尊考慮到在衆生中有一類根機最劣,不能堪受大法的有情,所以只能采用方便的形式,爲叁乘衆生講說叁乘佛法。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叁乘佛法確實是判然有別,可實際上諸佛如來講說叁乘的最終目的,就是在教化根性皆屬上乘的諸大菩薩。

  (2)從個別的方面來說,又可以分爲叁個部分:

  ①第一時,初轉*輪,指佛陀在鹿野苑,專門爲鈍根下機的衆生講說的佛法,由于初轉*輪采用的是方便的方式,而目的又是爲了權巧引導凡夫和外道,回歸到轉凡成聖的正道上來,所以世尊初次講說的佛法,又被成爲小乘教或隱實教。10而這次初轉*輪的經典依據,出自于《華嚴經》和《法華經》。《華嚴經》第叁十七之一的《如來出現品》雲:“如來智輪,次照聲聞、緣覺”;《法華經》卷二《信解品》雲: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無威德者,汝可語之,雲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爲除糞穢,淨諸房舍。

  這裏的長者喻爲佛陀,窮子喻爲人天乘和聲聞乘。意思是說諸佛如來知道二乘和人天乘的衆生,智慧愚癡,根性狹劣,所以佛陀並沒有直接把一乘佛法開示給他們,而是用方便的方法,先把他們引導到佛法的信仰中來,然後再慢慢培養他們的善根和信心。

  ② 第二時,中轉*輪,是指佛陀專爲中根衆生,講說叁乘法(聲聞、緣覺和菩薩法)。由于佛陀于中時講說的叁乘法,主要是爲了讓二乘之人,從小乘的修法裏面逐漸走向大乘,所以中時的教法又被稱爲“引攝教”。11佛陀中時說教的經典依據:一是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的“次照高原,如來智輪,次照決定善根衆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二是在《法華經》卷四《信解品》裏的“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意思是說,佛陀已經知道,這些二乘衆生的根性,經過二十年的佛法熏習,已經漸漸成熟了大乘的根性,從而達到佛陀教化菩薩的真正目的。

  ③ 第叁時,後轉*輪,這是佛陀最後的遺教,就像是太陽西下一樣,此時太陽的光芒所照耀的還是諸大菩薩,也就是上上根性的衆生。由于佛陀在此之前,已經有過幾十年的教化,而且在此過程中,曾經分別說過叁乘佛法,所以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又把他在幾十年中常轉的“依本起末”的末法,收攝到“無上”的根本法上。直接把一佛乘打開來,令上上根性的衆生直接領會到一乘佛法的精神實質。並最終實現把偏向五乘佛法的衆生,統統收攝到圓教的了義上來。第叁時佛陀講說的教法依據: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然後普照一切衆生,至邪定,皆普及,作未來利益因緣,成熟故;”二是《法華經》《信解品》雲:“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這段經文是通過長者有疾的比喻,來說明佛陀在弘法的後期,曾經毫無保留地將所有佛法給利根的衆生作了清楚明了的表诠,以論證釋迦世尊確實宣講過佛法。

  3、第叁日,是佛陀刻意爲上上根性的衆生開示的“攝末歸本”法。此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既可以讓此類衆生直接“會意”到圓教的精神和旨趣,又能令偏向(執著或喜好)五乘教法的有情,回歸到圓滿的教法上來。所以續法把這種教法又稱爲“開會教”。佛陀在生命的晚期,專門開示的教法,也有法理的依據和教說,例如:《華嚴經》《十定品》雲:“譬如日天子,周行照曜,晝夜不住,日出名晝,日沒名夜……菩薩亦複如是。”《入法界品》:“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菩薩智輪亦複如是,無有分別,亦無叁世,但隨心現,教化衆生。”同時《法華經》《方便品》裏也有類似的經文:“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爲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信解品》:“父知子心,漸已廣大……即聚親族……說是我子……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貧……今于父所,大獲珍寶……甚大歡喜。”

  (二)通叁時的判教思想

  續法在《開蒙》中主要從十個方面,對法藏的“通叁時”判教思想展開論述。爲了能清楚地把法藏通叁時的判教內容展示給大家,筆者在诠釋通叁時的思想時,並沒有完全按照續法現成的文本結構,而是采用最爲科學的歸納方式,把通叁時的內容分成四個部分:

  1、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佛陀說法的情況

  (1)從極短的時間單位來看。佛陀自成道的當下一念,就已經在一刹那中于一切法界的無盡之處,頓時演說無量的諸法門海;(2)從佛陀四十九年的弘化過程來看,世尊于菩提樹下成道的第二七日至佛陀于雙樹林中的涅,都有普遍的于重重法界的所有地方,恒常講說各種經典和修學的法門;(3)從廣義的時間來看,佛陀不僅在有余涅的時候,廣泛講過佛法,而且如來還周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無邊時劫演說衆多經典,並且從來都沒有停息過。

  2、 從空間和有情的角度來看佛陀的說法

  (1)從劫、時和類的角度來看。“劫”是佛教用以概括極長時間的一個用語;“時”是佛教說明有限時間的一個單位;“類”是佛教用以形容不同衆生的一個概念。上述叁者的意思是說,在叁際(過、現、未)之中存在著不同劫數簸,在不同的劫簸之中又有不同的時間、根性、類別的衆生;而叁際中的無量衆生也有同類和不同類的分別。至于“劫簸”,《華嚴經》裏共分爲十二:長、短、一、無數、有量、無量、無數、有盡、無盡、一念、不可說、一切和非劫。又把“時”分爲:長、短、染、淨、廣、狹、多、少八個。這樣劫、時、類之間就構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統一協調、異常龐大的空間網絡,從而爲佛陀普遍而恒常的說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論根據。所以從空間上看,諸佛如來曾于無量的同類衆生和無量的時、劫裏,恒常講說一切的權巧和真實的佛法教門。此外佛陀還在無邊的一一劫中,廣泛地爲無量的異類衆生,長期無有停頓地宣揚各類佛法。

  (2)從念與劫、時的關系來說。佛陀不但曾經于一念之中同時完成在叁際無量無邊的劫時裏,爲無量無邊的同類衆生和異類衆生恒常說法;同時世尊也在其他的每一念之中,做到在叁際無量無邊的劫時裏,爲無量無邊的同類衆生和異類衆生,開示無盡的言教。

  (3)從劫念重收的角度看,佛陀在一念之中涉入劫、時的同時,又能做到每一“劫簸”收攝諸念。因爲佛陀在以念涉入劫簸的時候,每一劫簸內複有諸念,所以一念涉入劫簸,劫簸又收攝諸念。按照這種邏輯線索進一步的推演下去,佛陀的其他諸念又可以涉入劫簸,而每一劫簸又能收攝諸念。這樣就形成一個圓融無礙的華嚴世界,如同因陀羅網一樣重重無盡,而世尊于彼諸劫諸念之中,講說無窮的各類佛法。

  3、 從空間和無情的角度來看佛陀的說法

  (1)從無情世間和界刹、時劫的角度看。佛陀于成道以後不僅廣泛的展開對有情世界的教化,而且還對無情的器世界進行過平等的說法,這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有過比較詳盡的論證。首先《華嚴經》對無情世界的基本情況,作了非常詳細、具體的說明。比如在描述“華藏世界”的形狀時說:由諸形有相構成的器世間不但數量繁多,而且種類也是無邊的;同時即使是相同的界刹裏面的無情世間也有劫、時的不同,和劫、時的相同。這樣異類的界刹也就構成了一個無量無邊的龐大世界。其次《華嚴經》裏面又把無情世間分成二十個種類,如《華藏世界品》雲:

  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江河形、回轉形、漩流形、輪辋形、壇盫形、樹林、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樓閣形、蓮華形、

  勒迦形、衆生身形、雲形、諸佛相好形、圓滿光明形、種種珠網形、一切門闼形、諸莊嚴具形。

  雖然《華嚴經》中對無情世間,有上述的二十類的區分,實際上器世間的數量不僅多于微塵數衆;而且這二十種的器世間又有“淨、穢、大、小、粗、妙、廣、狹”的差別,…

《從《五教義開蒙》看法藏大師的判教思想(釋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