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P8

  ..续本文上一页一,那么产自一乘教法的结果,当然也就可以得到同一解脱。如《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云:“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即真解脱也。”66

  ③ 终教当中倡导一种真如随缘,成立一切有情的理论。如《起信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成其然心。”67这种教理较之前面的“始教”,要略微殊胜一些,因为始教的教理是不承认“真如”可以随缘的。如唐元康的《肇论疏》云:“法相说真如凝然,实教显随缘妙用。”68而《楞伽经》也只是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69。

  ④ 既然法界诸相是“真如”随缘而有的,那么在“终教”看来,“依他起性”上根本就不存在“遍计执性”,因为“依他起”本来就是依靠众缘而成,无有自性。既然“依他起性”缘起无性,也就意味着“依他”为空,空也就是“圆成实性”。如《华严经探玄记》云:“依他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即圆成。”70又如《大乘密严经》云:“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71而法相宗却认为“无余遍计”,“无余”也就是空,所以法相宗但空“遍计执性”。不空“依他起性”。这是“终教”优越于相宗的地方。

  ⑤ 通过上面对“依他起性”空义的论述,了知在“终教”的义理中三性之间是“齐无高下,平等无差,本无二理”的。根据这种逻辑进一步推理下去,会发现“终教”的最终教义,必然会得出众生界与诸佛界“不增不减,亦无差异”的同一结论,例如《文殊所说般若经》:

  假使一佛住世……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72

  ⑥ 性宗不但主张第一义谛是“空”,而且还认为第一义的空理可以统摄真、俗二谛。这是性宗最根本的教义。因为在性宗看来真、俗之间是“真非俗外,即俗而真”的关系。也就是说,真谛和俗谛之间不仅有相即的一面,又有不异的一面。所以说“第一义空”可以“该通真、俗二谛”。此外第一义谛虽然是空的,但是该空既不会妨碍“妙有”(不断),也不会堕入“恒长”(不常)。这种道理可以从真、俗二谛的关系上来得以证成。从真谛的角度看,虽然其本体是空的,但并未否定俗谛的缘起而有,所以结合二者不离的关系而言,就是“虽空不断”的道理;从俗谛的角度讲,尽管其本质是虚假的存在,但倘若综合真、俗相即的关系而言,二者又呈现“虽有不常”的内容。所以这种不常、不断的二谛性宗思想,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中道理论体系。

  ⑦ 前面在探讨相宗的四相(生住异灭)问题时,大致了解四相是有前生后灭的次第安排的,然而性宗却认为,四相之间不但同时存有,而且还是“当体即灭”的。例如《楞伽经》云:“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73《维摩诘所说经》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74《大乘起信论》亦云:“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75

  ⑧ 相宗在能断之智与所断之惑,能证之智和所证之理上,基本上是主张两相分离的。而“终教”却认为,在能断和所断的问题上,应该把握“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基本原则。倘若从能断、所断所缘取的外境和所断除的惑业上看,能断、所断既在“不二”之中又有“而二”的事实,这就是“不二而二”的道理。倘若从能断、所断的体寂角度看,能断与所断之间又有“二而不二”的成分。所以性宗才有“二而不二”的思想。

  ⑨ 从智与惑的能断和被断的相对关系上看,既然被断的惑已经被完全断除,那么二者应该是回归到不二的原则上,因为惑业一旦被扫除尽净,不仅意味着惑本无体,同时也是智体的全面显现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内证”(即惑成智、非外得也)。此外既然被断的惑业无有实相,那么能断的智慧自然也是空无有体的,因为二者之间是相对的存在。同时既然能、所都无自性,也就等于证到了“如”的境界,这样能断的智慧就转为所证的结果。而智、果之间又是相即的关系,所以归根到底,上述提到的“如”,既不是在能证的智慧之外,有一个“如”等着智慧去证,也不是在“如”的外面有一个智慧能够证到性宗的“如”。

  ⑩ 出世智与如来藏的关系。《华严经会玄记》说:“地前的菩萨尚属有漏始觉,亦名世间的智慧;而地上无漏的始觉菩萨,才名真正的出世间智慧。”此外《会玄》又说:“根本智由于已经契入真如理体,所以根本智又名出世智;而后得智因其能够通达世俗谛,所以又名世间智。”这是从“始觉”的角度对上述二智所作出的规定。不过倘若从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前面的“始觉、二智”思想,也和终教的主张几乎是浑然同一的。因为在终教的义理当中,不仅强调如来藏缘起一切诸法。而且还有用“本觉”与“始觉”不二的思想,来说明有为法和无为法之间“非一非异”的关系。这个问题,“终教”曾用“依金作器”的比喻作了说明,大意是说:“本、始”二觉或世出世智如同用“金”作出来的“器”一样,“器”与“金”既不可以绝对的说是一,也不能够执著地认为是异。

  从上面的这个意义上讲,“终教”不但主张“世出世智”是不能进行分割的,而且还进一步强调,诸佛的化身可以说是常,也可以说是诸佛的法身,因为诸佛的化身是依于诸佛的法身而存在的,所以生灭的化身与不生灭的法身就是一体不二的关系。理由在于,诸佛的“化身”从其所表显的意义上说是无常的,可是从实际的理体上说,它也是“常身”或者是“法身”。如《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76此外由于此生“三际莫迁,四相不动”77,化身、法身之说不会堕入诸数的渊薮。如《维摩诘经》说:“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维摩诘言,止阿难莫作是语,如身者金刚之体……当知阿难,如来身即是法身……诸漏已尽,佛无为不堕诸数。”既然连最差的诸佛“化身”已经是“诸漏已尽,不堕诸数”,那么优胜于化身的报身之智体,当然也就不会被诸相和非相之类的有为法,所拘蔽和转变了。

  (2)从“终教”所阐述的“空理”来看,“终教”的思想大略有如下的五点:

  ① 在诸法实相的理体问题上,空宗但说“诸法无性”为真如的理体;而性宗只以“本来自性、常住真心”为真如的实理。意思是说,在性宗看来,空宗以“无相为宗”的思想并未曾穷尽一乘佛教的终极境界。因而它不是佛教所要追求的绝对真理。而性宗的真如理体之说,又跟“本性”的思想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该宗的“本性”理论,其实也就是“一心”的另外一个称呼。如宗密的《都序》中说:“此真如体,惟是一心,是性宗以一心为真如之名。”(参见通理的《增注》)只不过性宗是用“表诠”的方式,直接地阐明真如的体性,而相宗却是以“遮诠”的办法来破除众生对诸相的执著而已。

  ② 关于“一心真如”能否通于“知、理智”和统摄“染、净”的问题。《圆玄》说:“一心真如,本自能知。”78此外《起信论》在谈到真如的体相时亦云:“从本以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79而荷泽神会(684-758)在说明上面三者的关系时,也曾说到“无住体上,自有本智能知等通于理智,彻于染净者。”80最重要的是在《华严经》卷十三中,诸菩萨向文殊师利询问:“如何是佛的境界智”时,文殊师利曾说:“诸佛智自在,三世无说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又问:“如何是诸佛的境界知?”文殊师利答:“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自性真清净,能示诸群生。”81可见,在“终教”看来,“一心真如”是能够通于知、智和染、净的,而相宗则正好与此相反。

  ③ 从空宗和性宗所诠释的法义上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别。空宗的基本教义从表面上看,是集中在“三谛”的思想上,可是如果细致地分析后,可以发现,空宗的理论其实是局限在“二谛”的分野上。比如《心经》中“色即是空”,实际上是在阐述“真谛”的思想,而“空即是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就是在说明“俗谛”的道理;可性宗的“一真心性”,不但从圆融的角度上把色、空之间的关系很好的协调起来,而且还从会通的立场上,成功消解了真与俗、能与所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说“终教”的教理,是基本符合佛法第一义谛的中道宗旨的。

  ④ 法藏对唯识三性的不同理解:法藏在《教义章》中,经过系统的研究以后,对慈恩宗的三性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法藏看来三性中的“遍计执性”,包含着“情有”82和“理无”二义。“依他起性”也有“相有”和“性无”83的两面。此外“圆成实性”同样具有两重 “理有情无”、“性有相无”的不同性质。关于“圆成实性”具有的上述两重性质,法藏在《教义章》中,采用了形象化的比喻方式,对之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大意是说“情无理有”者,当迷茫之人,夜见麻绳之时,心中唯见蛇,不见麻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情无”麻绳的。可是迷茫之人所见之蛇,只是麻绳的影射,并非真有蛇,所以蛇是假而麻绳却是真实,所以叫做“理有”;而“相无性有”者,法藏也采用“摩尼宝珠”的比喻进行了说明。他说:如摩尼宝珠在黑色之中,虽然因其黑色障蔽的缘故,摩尼珠相显现黑色,其珠的光彩不能焕发,但是摩尼珠“性”却是了了常明、无有断绝的。因为其所呈现的黑色是“相无”,而摩尼的珠光却是“性有”的。

  ⑤ 关于诸佛本具多少功德的问题。根据《圆玄》对“终教”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来看,“终教”是主张诸佛如来所具有的真实功德,主要有常、乐、我、净…

《从《五教义开蒙》看法藏大师的判教思想(释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