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善法行不動優婆夷女身居士安住城得菩薩求一切法無厭足莊嚴法門。真實行遍行外道男身外道都薩羅城得至一切處菩薩行法門。
十回向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優缽羅華長者男身長者(居士)廣大國中得調和諸香法門。不壞回向婆師羅船師男身船師樓閣城中得菩薩大悲幢行法門。等一切佛回向無上勝長者男身長者(居士)
可樂城中得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至一切處回向獅子頻申比丘尼女身比丘尼輸那國迦陵迦林城得成就一切智法門。無盡功德藏回向婆須蜜多女女身妓女險難國寶莊嚴城得菩薩離貪欲際法門。堅固善根回向鍸瑟胝羅居士男身居士善度城中得菩薩所得不般涅際法門。隨順衆生回向觀自在菩薩女身菩薩補陀落迦山得菩薩大悲行法門。真如相回向正趣菩薩女身菩薩空中得菩薩普門速疾行法門。無縛無著解回向大天神男身神職墮羅缽底城得雲綱法門。等法界無量回向安住地神男身神職摩羯提國菩薩場得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十地位歡喜地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女身神職迦毗羅城得菩薩破衆生暗法光明法門。離垢地普德淨光主夜神女身神職摩羯提國菩提場得菩薩寂靜禅定樂普遊步法門。發光地喜目觀察衆生夜神女身神職菩提場得大勢力普喜幢法門。焰慧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女身神職衆會中得菩薩普現世間調伏衆生法門。現前地寂靜音海主夜神女身神職衆會道場中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法門。難聖地守護一切城主夜神女身神職如來會中得甚深自在妙音法門。遠行地開敷一切樹花夜神女身神職佛會中得菩薩出生廣大喜光明法門。不動地大願精進力救護衆生主夜神男身神職道場中得教化衆生令生善根法門。善慧地妙德圓滿神女身神職岚毗尼園林得菩薩遍一切處示現受生自在法門。法雲地釋種瞿波女女身皇家女梵行迦毗羅城法界光明講堂得觀察菩薩叁昧海法門。
等覺位等覺位佛母摩耶夫人女身聖後女皇此世界中得菩薩大願智幻法門。等覺位天主光天女女身天女叁十叁天上得無礙念清淨莊嚴法門。等覺位童子師遍友男身童子師(外道)迦毗羅城得無所得法門。等覺位善知衆藝童子男身童子迦毗羅城得善知衆藝菩薩字智法門。等覺位賢勝優婆夷女身居士婆咀那城得無依處道場法門。等覺位堅固解脫長者男身長者(居士)沃田城得無著念清淨莊嚴法門。等覺位妙月長者男身長者(居士)沃田城得淨智光明法門。等覺位無勝軍長者男身長者(居士)
出生城得無盡相法門。等覺位最寂靜婆羅門男身外道梵行出生城南爲法聚落得誠願語法門。等覺位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男身、女身童子、童女妙意華門城同得菩薩幻住法門。攝德成因相妙覺位彌勒菩薩男身菩薩海岸國大莊嚴園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得一生佛果,入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智照無二相等覺位文殊菩薩男身菩薩福城東娑羅林、普門國蘇摩那城得根本智指南法門以及菩薩無邊際陀羅尼法門。顯因廣大相妙覺位普賢菩薩男身菩薩佛會中金剛藏菩薩場毗盧遮那如來獅子座前得一切佛刹微塵數叁昧法門。表2從上表2中可以看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知識其實並非僅偏修一種法門,而是圓滿具足種種法門的,只是爲了度化根基不同的衆生出發,示現特殊的法門。即以一種爲主,余者爲伴,善知識的個性心理在特殊的背景和因緣條件下,是會呈現一定的傾向性的,但其皆可以使吾等得以脫離惡趣,悟入大乘妙法,修習普賢諸行願,趨向菩提之道,證得華藏境界。
另外應明確的是,“入法界品”在整部八十卷《華嚴經》的信解行證四分中屬于“證”分,在本會、末會中屬于“末會”,是分別漸說諸菩薩修因的過程,說明成佛所要修行的途徑。“入法界品”的主旨在于舍棄言論,依法奉行,直接回複到本具的神妙智用上,可謂全經的扼要。猶如“大海”納百川,其間的源流與體用是同一的,皆可融歸到“一真法界”當中,故本品可認爲是華嚴教海的極至至臻處。
“入法界品”是在悟入毗盧遮那佛法身境界的基礎上,假托善財童子南遊的行迹,建構出其巡曆五十叁階位次第的善知識,重新表述“一真法界”的圓融自在;也就是說,本品依據“一真法界”之體,重新解說一切修行的行門,依體行持而證得華藏境界。這種親切的實修,正是華嚴宗所要傳達的意旨。本品分本末兩會,本會闡明佛自在證入之果,本會的“所入”是佛所顯現,本會的“能入”是證得獅子奮迅叁昧的十方菩薩。末會表明證入法界之因,末會的“所入法界”即五十叁位善知識,末會的“能入法界”爲善財童子。能入法界指能觀之“智”,所入法界指所緣之“理”,能證之智和所證之理究竟一致,就果海角度看,能所不二,唯有“一真法界”;末會是因,表漸入法界,本會是果,表頓入法界;從圓融視角觀,本末不異,卷而成本,舒之成末,本末無礙,故此能成就“入法界”一品;也可看作善財童子證入法界的法門。然此“入法界品”的結構可如表3所示:〔16〕表3——入法界品結構表
入法界品本會(頓入法界分)末會(漸入法界分)如來會菩薩會攝比丘會攝龍王會攝善財會寄位修行相會緣入實相攝德成因相智照無二相顯因廣大相十信位(文殊菩薩1人)十住位(德雲比丘下10人)十行位(善見比丘下10人)十回向位(日香長者下10人)十地位(婆珊夜扇下10人)摩耶夫人下11人彌勒菩薩重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善財童子所參訪的五十叁位善知識是在攝善財會中所顯發的,由善財南巡求道,自德雲比丘處受念佛叁昧始,參曆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長者、外道、婆羅門、博士、醫士、船師、佛母、王妃、夜神等不同身份的善知識,從事的職業門類繁多。基本包含了印度當時各階層人士,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便學得一法,最後至彌勒菩薩之處,親睹不可思議境界,再次參見到文殊普賢,得入法界之理。
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的指點,專心尋訪各種類型的善知識,以差別法去普遍閱曆現實世界一切經驗和修行法門,接受諸位善知識的教誨、錘煉和熏陶,並應用回向的方法,提煉到般若與菩提的相應,如此所獲取的知識是真正具體實證的知識。換言之,是來源于現實實踐的理論,實踐與理論高度統一,達到所要證入的究竟菩提妙境。
叁、《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五十叁位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
此“入法界品”開始就講述了文殊菩薩從菩提場帶領同伴菩薩至人間的福城東邊大塔廟弘法,從而標志著《華嚴經》所傳達的毗盧遮那法身佛的最圓滿佛法真理境界,走向人間,並爲凡夫、二乘所接受與領會。善財童子的實踐就是一種示範,其間通過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一生承辦佛果。故“入法界品”可視爲整部《華嚴經》的扼要所在,然個體的成就離不開衆多善知識的提攜,故而就此對善知識個性心理的探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至于對此經典中五十叁位善知識的個性心理探究,是依據現代普通心理所做的诠釋。所謂“個性”即指個體有別于其他個體的具有自身穩定的心理特點和行爲模式的綜合;是反映個體的整個面貌,具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17〕這裏主要探討的是善知識的氣質和性格,以及適應的法門問題。氣質在心理學領域,被認爲是個性心理特征的一個重要範疇,故而對于善知識氣質的特征及其差異性的認識和了解,在理解其獨特的心理活動以及修行法門和弘化接引衆生的手法等方面,具十分重要的實效意義。
氣質通常被認爲是個體心理活動的速度、強度和靈活性方面表現出來的動力特征。個體的心理活動所帶來的動力特征,使個體的心理與行爲活動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差異。通常認爲,個體的氣質與解剖生理特征和遺傳有關,據巴甫洛夫分析,氣質與人體的高級神經活動特點有關,這種氣質的生理基礎便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其之間的相對關系可概括爲,強而不平衡型(不可遏製型)——膽汁質氣質、強而平衡靈活型(活潑型)——多血質、強而平衡不靈活型(安靜型)——粘液質、弱而不平衡型(抑製型)——抑郁質等四類。並認爲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氣質差異的內在基礎,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外在表現。
現代研究表明,氣質不存在好壞之分,不影響工作的成敗與否。但是,氣質對于個體的心理和行爲活動都會産生直接影響,尤其在工作的方式和效率等方面。這也可以認爲氣質對于修行的法門適應與否,以及善知識的接引手法方面會有一定的變化。
任何一種氣質都有其積極面,同時也具消極面,不可斷定某種氣質就是好或壞。但是,不同的氣質會影響修行方式方法,通常而言,膽汁質和多血質類型者,更適合于迅速、靈活反應的修行方式,粘液質和抑郁質類型者更適合于細膩而持久的修行方式。選擇與自身相應的修行方式,可以減少修行上的彎路,直接參與適于自身的法門,可以發揮個體的氣質優勢。善知識經過長期修行實踐,在氣質上應該更加適應外境的變化,與衆生交往也更加能夠融洽協調。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描述著各種類型的善知識,是研究善知識個性的良好素材,下述即對該品所敘述的五十叁位善知識進行個性心理的氣質分析:
(一)十住法門的善知識
善財童子經文殊菩薩指點,從信趣定,成爲信心菩提,要成就入位菩薩,還得修叁昧法,才能顯現理行相彰,業盡純明的一真法界之門,故而其最初參訪的善知識代表十住法門。
1、德雲比丘:居于勝樂國的妙峰山頂,山表定體,依定發慧,而妙峰山頂則象征成就正覺,比丘表根本真智的實體,德雲比丘表征具德如雲,降法雨普利群生。當善財童子登上山頂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觀察求覓,渴仰欲見德雲比丘,經于七日”才出現,而且“徐步經行”,在開示善財童子時稱:
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國土…
《“善知識”個性心理探析——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爲研究對象(釋啓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