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桑大鹏)▪P8

  ..续本文上一页身无疑也是十分成功的。但是,此三文却共同忽视了同一个问题,即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华严经》文本本身之文学性的探讨。事实上,从审美的视角看,《华严经》是极美的文学,经中对宇宙、生命、佛菩萨神通境界的描绘显示了灵动飞越、不可思议的想像力,这种想像力具有一种冲决和撕裂小我,让狭隘的心灵在毁灭的刹那间洞见本真的神奇力量。表明《华严经》的文学之美具有净化灵魂、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之功用。而我们对此显然研究不够。

  (六)教育学研究

  沈立先生撰《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25一文,围绕《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第八愿——常随佛学、《净行品》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结合华严宗与中国佛教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总结与论述华严终生学习观,进而提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终生学习理念。根据对“常随佛学”的理解,作者从其中总结出了“无限双螺旋学教对称”与“深入到意识流的微观终生学习”模式;依据《净行品》140种来源于日常生活而扩及于众生幸福的愿心,作者指出这是一种基于行为矫正的学习化生活;而根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作者又从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以及对于老师的选择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佛教本来就是一种教育,而《华严经》中包含了十分积极健康的生命观、生活观、学习观。如何将这些积极健康的因素化入我们的生活实践,以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正是现时代的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该文对此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前景

  综上所述,笔者就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全的文献资料作此梳理,五十年来的《华严经》研究显示了上述六个方向,每个方向上的研究论文虽不多,却都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学理品格,有的论文其哲学水准及其跨文化的阐释方式(如方东美、赖品超等先生的论文)甚至可作为范本启示后人。但是,问题也恰恰因为这些研究论文(专著)的启示而来。我们认为,根据上述文献资料所隐含、所暗示的可能深度和广度,目前的《华严经》研究远没有将这种可能充分发挥的空间。

  (一)在文献学与历史学研究方向上,《华严经》究竟于何时何地集结?能否找到确凿的证据?是谁将众多单品经整合成为如此完整连贯的体系?或者真如龙树所说曾有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印度,然则其余的九品五万五千偈今在何处等等。这是就华严完本而来的问题。此外,笔者觉得,在华严体系的文本文献方面亦有很多工作要做,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华严经集解》,有必要将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论搜集完备,进行集中整理疏通,编一部集解式的华严文献;《大藏经》中所录日本历代高僧和学者研究《华严经》和华严宗的文献历来被我们所忽略,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二)在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方向上,《华严经》和华严宗作为东方智慧体系彰显了典型的东方思维特征,故与西方哲学体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华严的各大范畴是如何提出和确立的?为什么华严哲学体系经五祖的推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即不再发展?排除外部政治因素之后,其间有没有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本身的原因?

  (三)在宗教和比较宗教学研究方向上,笔者认为,作为佛教纲领的《华严经》和基督教纲领的《圣经》其宗旨、教义、体系结构、传播与影响的比较研究是尚未起步的工作,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这绝对是一件极富意义的学术研究。华严阐释和《圣经》阐释是最能引人深思的问题,华严阐释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华严五祖的卓越努力已将其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对后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圣经》阐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随历史的演进在新的语境下不断获得新的阐释,《华严经》事实上也具备这种特征,只是由于政治、历史和许多人为的因素搁置了华严的阐释,在新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开始这项工作。

  (四)在华严教主及华严诸祖的研究方向上,已如前所述,诸祖的传记及其各自对《华严经》研究的独特贡献尚待深入探讨。

  (五)文学:《华严经》神话式的描写,以及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极大地激发了晋以来中国人的想像力,对后世的诗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已开始,但流传于民间的数不胜数的《华严经》感应故事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素材,而我们的研究尚为空白。

  (六)教育学:十年浩劫以后,有必要进行信仰和道德的重建,在我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公德心以及正义感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凋落的时代,在人心涣散、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信仰和道德的重建已显得尤为迫切,否则,我们将无从达成自我拯救。因此,《华严经》的教育学研究应结合宗教学研究、结合国民的信仰真空和道德困境深入展开,重建国民的价值世界,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方才达成。

  (七)此外,上述六个方向也没有能够包含华严研究可能展开的全部方向,我们尚须从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美学方面展开研究。

  华严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昭示了研究的广阔前景,如果把上述各个领域的诸多问题一 一理清,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华严研究必将获得质的飞跃。在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在文化多元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已成为共识的当代,华严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从西方本体论诠释学的视角观照《华严经》文本和华严诸祖的文本阐释策略、然后从华严视角观照西方本体论诠释学体系,构建一个对话的平台,思考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资鉴,是在这个全球化语境下相对而言最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期待着各界学人的参与,以期将华严研究引入全球化视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重新唤起《华严经》圆融无碍、海纳百川的内在活力。

  〔1〕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魏道儒:《〈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载《佛学研究》1995年。

  〔3〕魏道儒:《东晋南北朝华严学的发展趋向》,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4〕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5〕真禅:《〈华严经〉与华严宗》,海玉佛寺法物流通处。

  〔6〕启明:《〈华严经〉及其宗派的成立》,载《闽南佛学》2003年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7〕方东美:《以西方方法学的“关系逻辑”来透视杜顺大师的法界观》,载《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该文最初由方先生于1976年4月15日讲于台湾辅仁大学,后由录音整理发表。〔8〕方立天:《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载《文史哲》1999年第1期。

  〔9〕汤一介:《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

  〔10〕杨政河:《华严哲学研究》,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7年版。

  〔11〕刘孟骧:《华严宗温和形而上学佛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版。

  〔12〕邱高兴:《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载《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13〕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宜宾学院图书馆:《试论唐君毅“心灵境界说”对华严佛法的融契和阐扬》,载湖北省黄石市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报纸《觉有情》,2005年6月28日。〔14〕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赖品超:《三一论、基督论与华严佛学》,载《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16〕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载《闽南佛学》2002年第1辑。

  〔17〕王仲尧:《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载《佛学研究》1999年。

  〔18〕方立天:《法藏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19〕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载《佛学研究》1999年版。

  〔20〕李蓉:《澄观的生平及其思想》,载《佛学研究》2002年版。

  〔21〕肖雨:《五台山最早的华严论师灵辨》,载《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2期。

  〔22〕刘纲纪:《唐代佛学与王维诗歌》,载《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侯传文:《〈华严经〉与中印启悟文学母题》,载《南亚研究》1994年第1期。

  〔24〕吴言生:《华严帝网印禅心》,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25〕沈立:《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五十年来《华严经》研究综述(桑大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