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雨滋泉廈 法露潤菲新——廣安法師生平述評(陳全忠)▪P2

  ..續本文上一頁紀念。法師對修複雪峰寺工作,凡事必親自處理。對開元寺則認真管理,加強各堂口建設,建立必要的寺規製度,使寺內混亂無序的局面趨于正常。其間帶衆念佛弘法。依其歸入佛門者甚衆,蔚爲一方化主。又不顧其年邁體弱,常忙碌于泉州與南安之間,爲管理道場、弘揚佛法與修建寺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海外傳教,心系故鄉

  1983年,法師應菲律賓首都岷裏拉市大乘信願寺住持瑞今長老邀請,前往襄理寺務。菲律賓原爲一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後來華僑移居岷裏拉者日多,而華僑多信仰佛教,斯時當地雖已建了信願寺,但還沒有佛教法師住持寺務。爲應該地華僑信仰佛教的需求,原在廈門南普陀寺任代理方丈的性願法師于1937年應聘到當地住持信願寺,1946年性願法師聘請瑞今法師前往該寺當住持。而瑞今乃轉逢之高足,與法師之師瑞桑爲法兄弟。于此可知法師乃瑞今之法侄輩。上述的性願法師圓寂後,被尊奉爲菲律賓佛教開山祖師。

  法師赴菲後,在瑞今長老安排下,配合寺中僧衆共同爲推動中國漢傳佛教在菲律賓的傳播作出其應有的貢獻。其間曾參觀菲律賓各地名刹辦道情況,從中吸收有益的辦道經驗。並乘旅途之便,轉赴仰光,禮敬金字塔,事後直達印度,日夜勤學梵文,並將佛陀勒石之手筆及刻于石上之偈語,譯成漢語,以照來人。可令人遺憾的是其大作已散失矣!

  1986年,法師應新加坡龍山寺廣洽和廣淨兩位法師之聘,前往新加坡龍山寺擔任監院職務。龍山寺座落于新加坡東隅的黎士高士律,寺爲閩南籍醫僧(對出家人做醫生的敬稱)轉武和尚于1917年購地建置茅屋數椽,稱爲“龍山精舍”,祀奉觀世音菩薩,作爲弘法道場,亦爲轉武兼作行醫診所。後經擴建改稱龍山寺,轉武告退後依次由轉武高足瑞等、轉逢及瑞等門人廣洽擔任住持。而廣淨(1910—1997年)之師爲瑞地,瑞地之師爲轉逢。廣淨于1950年應廣洽之聘赴星洲龍山寺就任監院職務直至1986年,因年紀老邁欲告退,而當地一時缺乏適當人選,故與廣洽聯名邀請法師出任龍山寺監院。

  法師擔任龍山寺監院期間,公私分明,維護常住利益,力排某此不合理有損常住的作風!一些人把寺廟據爲“子孫廟”而私有化,不顧戒律和因果;徇私苟且,法師秉性剛直,整肅了由于“子孫廟”引發的諸多弊端。法師剛正不阿的氣節,令人欽敬!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不但有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種外教。而且就佛教而言,亦有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之分。法師在星洲期間,配合龍山寺僧侶爲推動漢傳佛教在當地的傳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再者,法師于1986年由新加坡赴尼泊爾出席世界佛教徒聯誼大會,參與來自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進行聯誼活動,共相切磋,開拓視野,充實慧學。還數次赴印度遍禮佛陀聖迹。

  法師赴海外弘化多年,秉持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以樂育僧才續佛慧命爲旨趣,以平常心廣結善緣。處世接物,保持僧人之本分;功課之余,研究經典;臨池不辍,心契禅機,行雲流水,卓然不群,嚴然禅家風範。

  法師雖身居異邦,然心系故鄉,1987年,將其在海外化緣的缽資,彙回祖庭南安雪峰寺,添建“般若池”,並于附近摩崖上題刻“法水長流”以爲紀念。同年,泉州佛教界創辦“泉州女子佛學苑”,俾便年青一輩的“清修女”(閩南俗稱菜姑、齋姑、素姑。她們皆在清淨環境的寺廟或佛堂修持佛法。“清修女”一詞爲近現代高僧瑞今長老所提出,但“清修女”住持佛寺的事例可追溯到宋初——筆者注)接受佛學教育。法師對此項培育佛教人才善舉,表示竭誠擁護,積極捐資贊助辦學費用。還購買不少佛教典籍論著等各種書寄回故鄉分贈學員閱讀,以提高學員的佛學知識,冀望她們能快速成才。其以實際行動支持的善行,受到泉州市佛教界人士的稱贊。同時還出資支持中國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並幫助故鄉興建小廟。法師認爲小廟的僧人生活困難,特別需要幫助,有人說法師從大寺走出去化緣,錢卻拿去建小寺廟,吃裏扒外。然法師則認爲大寺有政府保護、貴人贊助,而扶弱濟困,應當仁不讓,只要扪心無愧,評說由人。據上所述,法師的修持,可謂已臻《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境界。

  廣安法師對其生身之地的祖國無限熱愛,1989年首次回國朝禮浙江普陀山、甯波天童寺、上海玉佛寺、龍華寺、江蘇南京棲霞、蘇州靈岩山佛學院,朝拜轉逢和尚塔等佛教聖地名刹。同年,法師爲報轉逢長老法乳之恩,乃以積蓄缽資,在廈門湖裏區禾山鎮烏石浦社興建一座二層的“雪峰精舍”,作爲紀念。精舍落成後,委其女徒普願與普照兩位“清修女”自修管理。1991年法師還與廣淨法師在泉州南門外重建了寶海庵。寶海庵始建于宋雍熙二年(985年),初由僧人住持,清末以來一直由“清修女”住持。

  五、尊敬前賢,提攜後輩

  法師生前言行中還表現了無限景仰前賢弘一大師與十分愛惜人才,提攜後學的事迹。茲就其事迹過程述評于下:

  (一)景仰弘一大師捐資豎碑:弘一大師(1880—1942年),爲中國近代高僧,蜚聲海內外,受到佛教界與藝術界的普遍景仰。法師雖在生前無緣親近弘一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聽經聞法。但從法師于紀念大師圓寂五十周年前夕的言行,可看出其對大師無限景仰。這可從法師于1992年農曆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五十周年紀念日)之前回國探訪師友時談起,有一日法師詢問黃克良居士(圓拙長老的俗家弟子)在大師圓寂五十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泉州佛教界有否准備何種紀念活動?黃答曰:“圓拙(1909—1997年)恩師告知是日唯承天寺准備舉行莊嚴簡樸紀念活動和念佛回向。”黃並向廣老談及若于大師舍利塔附近,樹立一塊《弘一大師傳略》石碑,定會起到教育後人的作用。黃又說了圓拙上人對此無力辦到而耿耿于懷。廣老聽了黃之意見後即說:“你回去轉告圓老,錢由我負責,事情由你來做,須在紀念日前完成,越快越好,千秋大事質量要保證。”經過黃一番緊張聯系,辦妥各項有關工作後,一塊碑文442字,重一噸的《弘一大師傳略》石碑,于1992年農曆九月初二日上午豎立在大師舍利塔右邊。九月初四日圓拙長老在黃居士陪同下登上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師傳略》石碑後,緊握著黃的手,深有感慨地說:“廣安法師了卻了我多年的一大宿願,做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其次,位于泉州開元寺內的弘一大師紀念館,因土牆被雨淋透濕,致使懸挂于牆壁上的遺墨珍寶之紙面受濕,略顯黴斑,圓拙長老目睹此狀,亦無能爲力,僅能望牆興歎。直至1994年法師再任泉州開元寺監院時,接受了黃克良居士反映的上述情況與建議,即延工于牆外和窗頂裝上了鐵皮雨披,以減輕牆體的濕度,從而起到保護大師墨寶的作用。法師在執行此項工程時對黃居士說,待日後機緣成熟時來個根本解決。據上所述二則而論,可見廣安法師對大師無限景仰之情。

  (二)愛惜人才,提攜後學:法師疼愛徒弟在泉州是出了名的。因其認爲要成爲一個出色的出家衆,一定要有文化知識,才能讀經研律,宣講佛法,光大如來家業。故在其所剃度的弟子中,凡有條件者,都送到佛學院深造。自從1979年重新落實宗教政策以來,依法師爲剃度師的僧尼或帶發出家的“清修女”有20多人。法師對這些徒弟都愛護有加,極力提攜使之成爲佛教界有用之僧才。其中有擔任寺院住持,有的于寺中弘法,有的在佛教協會工作。

  法師還熱心爲佛教培養雕塑佛像工藝的僧才。具體表現于1982年間,有幾位要出家的小青年,要求法師給予皈依落發。此時,巧逢雕塑佛像工藝師的靜遠師要到莆田廣化寺裝塑佛像,法師就安排幾位徒弟跟靜遠師學習,爲佛教隊伍培養雕塑僧才。

  綜上可見,法師提攜後學樂育僧才,碩果累累,爲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作出其應有的貢獻。受到佛教界人士的贊歎!

  六、爲教盡瘁,示寂泉州

  由于法師在廈門烏石浦興建的雪峰精舍,因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必須拆遷。經政府規劃應拆遷至廈門思明區仙嶽山麓重建。法師爲此根據遷建新址的客觀環境,重新構思設計建築一座具有城市特色的園林式寺宇,使之成爲適應現代城市人進行宗教活動的道場。法師爲了完成此一宏願,傾其曆年積蓄缽資,作爲重建寺宇基金,並于1994年農曆四月十九日奠基。此後幾年間法師一直爲此以其年邁體弱之軀奔波于廈門和新加坡之間,籌集資金投入建設,或費盡心思辦理有關手續。直至1996年農曆六月十叁日,雪峰寺圓滿落成。

  1993年,法師從新加坡返梓,住泉州開元寺。翌年,再次出任泉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開元寺西堂監院之職。認真致力建設寺規製度,盡職盡責進行管理寺務,使開元寺各部門事務有序地運行。其間,廣老還擔任南安雪峰寺祖堂基建副主任,帶病堅持工作,直至圓滿竣工。其分管泉州佛協會應辦事宜,亦予及時處理。

  法師爲人爽直樂觀、淡泊名利、生活樸素、助人爲樂。不管任何時間、任何環境出現的各種逆流沖擊,都能以出世的精神去對待。其佛學思想,推崇唯識學。竭力提倡正信,反對迷信。認爲行善積德,死後自然超生,作惡多端,求佛亦難消罪孽;告杯、抽簽、燒金紙等都 非佛教所爲,正信的佛教徒不應做。法師對此還舉例被評爲全國模範叢林、圓拙長老住持的廣化寺就不這樣做。

  法師受過中國佛學院高等教育,學識淵博,能說會寫,講解佛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佛事,也是敲打唱念樣樣精通,尤其是鼓打得特別好,是遠近有名的擊鼓手。生平喜收藏名家書畫,藉欣賞以悟書畫藝術的意境。尤工書法,其遺留柳體墨寶十分秀美俊逸。走上泉州佛教界領導崗位後積極施展抱負,爲佛教貢獻殊多。豈料其十余年來爲教盡瘁,積勞成疾,竟成不治之症,于1996年7月18日,歲次丙子年六月初叁日世緣告盡,功德圓滿,舍報西歸。世壽七十有叁,僧臘五十八夏,戒臘五十六。靈骨安奉于廈門雪峰寺後山建塔。

  結 語

  廣安法師自剃度爲僧,計五十八個春秋,其間外出行腳參學,以求增長佛學知識,學成後返梓,從事管理佛教寺廟,成績斐然,受到佛教界人士的贊歎。其間身處逆境,能逆來順受,得以苟全性命于亂世。可喜的是在十年動亂結束後,爲其徹底平反,並被推任泉州佛教領導崗位,泉州開元寺監院等要職。當時,法師雖已暮年,但爲荷擔如來家業,猶壯志不已,盡職盡責,竭誠爲振興泉州佛教事業與理順泉州開元寺混亂無序的局面,作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深受教內人士的好評。在其赴菲律賓與新加坡弘化時,爲推動漢傳佛教在異邦的傳播努力不懈。尤其是將其曆年在海外募化積蓄的缽資,捐助北京、泉州和廈門的佛教教育和文化事業,直至爲教盡瘁,積勞成疾,醫藥無效,示寂泉州。

  法師一生敬重善知識、培育僧才、愛國愛教,爲佛教事業貢獻良多,深受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實不愧爲一代高僧,堪爲後輩學習的楷模。法師雖已舍報西歸,但其爲佛教事業貢獻的精神,將永遠讓後人仰慕!

  參考書目

  1、傳敏編:《廣安法師永思紀念集》,廈門雪峰寺藏 , 2003年12月刊行。

  2、陳全忠:《化被星洲 功垂閩南——轉道和尚生平述評》,見《閩南佛學院學報》總25期, 2001年6月刊行。

  3、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4、《性原法師年譜》,性願法師年譜暨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 ,1977年版。

  5、陳全忠:《性願大師對閩南與菲律賓佛教的貢獻》,見《閩南佛學院學報》總8期,1992年12讓月刊行。

  6、陳全忠:《法雨注南海 塔波歸故國——廣治法師生平述評》,見《閩南佛學院學報》總20期, 1998年12月刊行。

  7、陳全忠:《常凱法師生平述評》, 見《閩南佛學院學報》總13期,1995年6月刊行。

  8、瑞今法師著,傳印法師主編:《華嚴室叢稿》,1993年版。

  9、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吳持松、普願、普照等人提供口述資料,謹此致謝!

  

《甘雨滋泉廈 法露潤菲新——廣安法師生平述評(陳全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