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雨滋泉厦 法露润菲新——广安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P2

  ..续本文上一页纪念。法师对修复雪峰寺工作,凡事必亲自处理。对开元寺则认真管理,加强各堂口建设,建立必要的寺规制度,使寺内混乱无序的局面趋于正常。其间带众念佛弘法。依其归入佛门者甚众,蔚为一方化主。又不顾其年迈体弱,常忙碌于泉州与南安之间,为管理道场、弘扬佛法与修建寺庙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海外传教,心系故乡

  1983年,法师应菲律宾首都岷里拉市大乘信愿寺住持瑞今长老邀请,前往襄理寺务。菲律宾原为一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后来华侨移居岷里拉者日多,而华侨多信仰佛教,斯时当地虽已建了信愿寺,但还没有佛教法师住持寺务。为应该地华侨信仰佛教的需求,原在厦门南普陀寺任代理方丈的性愿法师于1937年应聘到当地住持信愿寺,1946年性愿法师聘请瑞今法师前往该寺当住持。而瑞今乃转逢之高足,与法师之师瑞桑为法兄弟。于此可知法师乃瑞今之法侄辈。上述的性愿法师圆寂后,被尊奉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

  法师赴菲后,在瑞今长老安排下,配合寺中僧众共同为推动中国汉传佛教在菲律宾的传播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其间曾参观菲律宾各地名刹办道情况,从中吸收有益的办道经验。并乘旅途之便,转赴仰光,礼敬金字塔,事后直达印度,日夜勤学梵文,并将佛陀勒石之手笔及刻于石上之偈语,译成汉语,以照来人。可令人遗憾的是其大作已散失矣!

  1986年,法师应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和广净两位法师之聘,前往新加坡龙山寺担任监院职务。龙山寺座落于新加坡东隅的黎士高士律,寺为闽南籍医僧(对出家人做医生的敬称)转武和尚于1917年购地建置茅屋数椽,称为“龙山精舍”,祀奉观世音菩萨,作为弘法道场,亦为转武兼作行医诊所。后经扩建改称龙山寺,转武告退后依次由转武高足瑞等、转逢及瑞等门人广洽担任住持。而广净(1910—1997年)之师为瑞地,瑞地之师为转逢。广净于1950年应广洽之聘赴星洲龙山寺就任监院职务直至1986年,因年纪老迈欲告退,而当地一时缺乏适当人选,故与广洽联名邀请法师出任龙山寺监院。

  法师担任龙山寺监院期间,公私分明,维护常住利益,力排某此不合理有损常住的作风!一些人把寺庙据为“子孙庙”而私有化,不顾戒律和因果;徇私苟且,法师秉性刚直,整肃了由于“子孙庙”引发的诸多弊端。法师刚正不阿的气节,令人钦敬!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不但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外教。而且就佛教而言,亦有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之分。法师在星洲期间,配合龙山寺僧侣为推动汉传佛教在当地的传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再者,法师于1986年由新加坡赴尼泊尔出席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参与来自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进行联谊活动,共相切磋,开拓视野,充实慧学。还数次赴印度遍礼佛陀圣迹。

  法师赴海外弘化多年,秉持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以乐育僧才续佛慧命为旨趣,以平常心广结善缘。处世接物,保持僧人之本分;功课之余,研究经典;临池不辍,心契禅机,行云流水,卓然不群,严然禅家风范。

  法师虽身居异邦,然心系故乡,1987年,将其在海外化缘的钵资,汇回祖庭南安雪峰寺,添建“般若池”,并于附近摩崖上题刻“法水长流”以为纪念。同年,泉州佛教界创办“泉州女子佛学苑”,俾便年青一辈的“清修女”(闽南俗称菜姑、斋姑、素姑。她们皆在清净环境的寺庙或佛堂修持佛法。“清修女”一词为近现代高僧瑞今长老所提出,但“清修女”住持佛寺的事例可追溯到宋初——笔者注)接受佛学教育。法师对此项培育佛教人才善举,表示竭诚拥护,积极捐资赞助办学费用。还购买不少佛教典籍论著等各种书寄回故乡分赠学员阅读,以提高学员的佛学知识,冀望她们能快速成才。其以实际行动支持的善行,受到泉州市佛教界人士的称赞。同时还出资支持中国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并帮助故乡兴建小庙。法师认为小庙的僧人生活困难,特别需要帮助,有人说法师从大寺走出去化缘,钱却拿去建小寺庙,吃里扒外。然法师则认为大寺有政府保护、贵人赞助,而扶弱济困,应当仁不让,只要扪心无愧,评说由人。据上所述,法师的修持,可谓已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境界。

  广安法师对其生身之地的祖国无限热爱,1989年首次回国朝礼浙江普陀山、宁波天童寺、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江苏南京栖霞、苏州灵岩山佛学院,朝拜转逢和尚塔等佛教圣地名刹。同年,法师为报转逢长老法乳之恩,乃以积蓄钵资,在厦门湖里区禾山镇乌石浦社兴建一座二层的“雪峰精舍”,作为纪念。精舍落成后,委其女徒普愿与普照两位“清修女”自修管理。1991年法师还与广净法师在泉州南门外重建了宝海庵。宝海庵始建于宋雍熙二年(985年),初由僧人住持,清末以来一直由“清修女”住持。

  五、尊敬前贤,提携后辈

  法师生前言行中还表现了无限景仰前贤弘一大师与十分爱惜人才,提携后学的事迹。兹就其事迹过程述评于下:

  (一)景仰弘一大师捐资竖碑:弘一大师(1880—1942年),为中国近代高僧,蜚声海内外,受到佛教界与艺术界的普遍景仰。法师虽在生前无缘亲近弘一大师(以下简称大师)听经闻法。但从法师于纪念大师圆寂五十周年前夕的言行,可看出其对大师无限景仰。这可从法师于1992年农历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日)之前回国探访师友时谈起,有一日法师询问黄克良居士(圆拙长老的俗家弟子)在大师圆寂五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泉州佛教界有否准备何种纪念活动?黄答曰:“圆拙(1909—1997年)恩师告知是日唯承天寺准备举行庄严简朴纪念活动和念佛回向。”黄并向广老谈及若于大师舍利塔附近,树立一块《弘一大师传略》石碑,定会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黄又说了圆拙上人对此无力办到而耿耿于怀。广老听了黄之意见后即说:“你回去转告圆老,钱由我负责,事情由你来做,须在纪念日前完成,越快越好,千秋大事质量要保证。”经过黄一番紧张联系,办妥各项有关工作后,一块碑文442字,重一吨的《弘一大师传略》石碑,于1992年农历九月初二日上午竖立在大师舍利塔右边。九月初四日圆拙长老在黄居士陪同下登上清源山拜谒《弘一大师传略》石碑后,紧握着黄的手,深有感慨地说:“广安法师了却了我多年的一大宿愿,做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其次,位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大师纪念馆,因土墙被雨淋透湿,致使悬挂于墙壁上的遗墨珍宝之纸面受湿,略显霉斑,圆拙长老目睹此状,亦无能为力,仅能望墙兴叹。直至1994年法师再任泉州开元寺监院时,接受了黄克良居士反映的上述情况与建议,即延工于墙外和窗顶装上了铁皮雨披,以减轻墙体的湿度,从而起到保护大师墨宝的作用。法师在执行此项工程时对黄居士说,待日后机缘成熟时来个根本解决。据上所述二则而论,可见广安法师对大师无限景仰之情。

  (二)爱惜人才,提携后学:法师疼爱徒弟在泉州是出了名的。因其认为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出家众,一定要有文化知识,才能读经研律,宣讲佛法,光大如来家业。故在其所剃度的弟子中,凡有条件者,都送到佛学院深造。自从1979年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以来,依法师为剃度师的僧尼或带发出家的“清修女”有20多人。法师对这些徒弟都爱护有加,极力提携使之成为佛教界有用之僧才。其中有担任寺院住持,有的于寺中弘法,有的在佛教协会工作。

  法师还热心为佛教培养雕塑佛像工艺的僧才。具体表现于1982年间,有几位要出家的小青年,要求法师给予皈依落发。此时,巧逢雕塑佛像工艺师的静远师要到莆田广化寺装塑佛像,法师就安排几位徒弟跟静远师学习,为佛教队伍培养雕塑僧才。

  综上可见,法师提携后学乐育僧才,硕果累累,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作出其应有的贡献。受到佛教界人士的赞叹!

  六、为教尽瘁,示寂泉州

  由于法师在厦门乌石浦兴建的雪峰精舍,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必须拆迁。经政府规划应拆迁至厦门思明区仙岳山麓重建。法师为此根据迁建新址的客观环境,重新构思设计建筑一座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式寺宇,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城市人进行宗教活动的道场。法师为了完成此一宏愿,倾其历年积蓄钵资,作为重建寺宇基金,并于1994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奠基。此后几年间法师一直为此以其年迈体弱之躯奔波于厦门和新加坡之间,筹集资金投入建设,或费尽心思办理有关手续。直至1996年农历六月十三日,雪峰寺圆满落成。

  1993年,法师从新加坡返梓,住泉州开元寺。翌年,再次出任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泉州开元寺西堂监院之职。认真致力建设寺规制度,尽职尽责进行管理寺务,使开元寺各部门事务有序地运行。其间,广老还担任南安雪峰寺祖堂基建副主任,带病坚持工作,直至圆满竣工。其分管泉州佛协会应办事宜,亦予及时处理。

  法师为人爽直乐观、淡泊名利、生活朴素、助人为乐。不管任何时间、任何环境出现的各种逆流冲击,都能以出世的精神去对待。其佛学思想,推崇唯识学。竭力提倡正信,反对迷信。认为行善积德,死后自然超生,作恶多端,求佛亦难消罪孽;告杯、抽签、烧金纸等都 非佛教所为,正信的佛教徒不应做。法师对此还举例被评为全国模范丛林、圆拙长老住持的广化寺就不这样做。

  法师受过中国佛学院高等教育,学识渊博,能说会写,讲解佛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佛事,也是敲打唱念样样精通,尤其是鼓打得特别好,是远近有名的击鼓手。生平喜收藏名家书画,藉欣赏以悟书画艺术的意境。尤工书法,其遗留柳体墨宝十分秀美俊逸。走上泉州佛教界领导岗位后积极施展抱负,为佛教贡献殊多。岂料其十余年来为教尽瘁,积劳成疾,竟成不治之症,于1996年7月18日,岁次丙子年六月初三日世缘告尽,功德圆满,舍报西归。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八夏,戒腊五十六。灵骨安奉于厦门雪峰寺后山建塔。

  结 语

  广安法师自剃度为僧,计五十八个春秋,其间外出行脚参学,以求增长佛学知识,学成后返梓,从事管理佛教寺庙,成绩斐然,受到佛教界人士的赞叹。其间身处逆境,能逆来顺受,得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可喜的是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为其彻底平反,并被推任泉州佛教领导岗位,泉州开元寺监院等要职。当时,法师虽已暮年,但为荷担如来家业,犹壮志不已,尽职尽责,竭诚为振兴泉州佛教事业与理顺泉州开元寺混乱无序的局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深受教内人士的好评。在其赴菲律宾与新加坡弘化时,为推动汉传佛教在异邦的传播努力不懈。尤其是将其历年在海外募化积蓄的钵资,捐助北京、泉州和厦门的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直至为教尽瘁,积劳成疾,医药无效,示寂泉州。

  法师一生敬重善知识、培育僧才、爱国爱教,为佛教事业贡献良多,深受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实不愧为一代高僧,堪为后辈学习的楷模。法师虽已舍报西归,但其为佛教事业贡献的精神,将永远让后人仰慕!

  参考书目

  1、传敏编:《广安法师永思纪念集》,厦门雪峰寺藏 , 2003年12月刊行。

  2、陈全忠:《化被星洲 功垂闽南——转道和尚生平述评》,见《闽南佛学院学报》总25期, 2001年6月刊行。

  3、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4、《性原法师年谱》,性愿法师年谱暨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 ,1977年版。

  5、陈全忠:《性愿大师对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的贡献》,见《闽南佛学院学报》总8期,1992年12让月刊行。

  6、陈全忠:《法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治法师生平述评》,见《闽南佛学院学报》总20期, 1998年12月刊行。

  7、陈全忠:《常凯法师生平述评》, 见《闽南佛学院学报》总13期,1995年6月刊行。

  8、瑞今法师著,传印法师主编:《华严室丛稿》,1993年版。

  9、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吴持松、普愿、普照等人提供口述资料,谨此致谢!

  

《甘雨滋泉厦 法露润菲新——广安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