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滋泉厦 法露润菲新——广安法师生平述评
编辑:陈全忠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广安法师于1945年至1996年间,先后在闽南与菲律宾及新加坡等地进行弘法活动。在主持佛教协会事务、建寺安僧、管理佛寺、佛教文化和教育事业等方面,以及推动汉传佛教在异国的发展,均曾做过有益的贡献。本文以《广安长老永思纪念集》一书为蓝本,就书中述及广安老和尚生平有价值的材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和采访知情者提供的口碑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论述。通过对广安法师生平的述评,其高僧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于读者面前。
关键词:广安法师 建寺安僧 管理佛寺
作者简介:陈全忠,自号岐黄山人,法名智海居士,厦门市老中医,厦门市佛教文化学会理事。
广安法师是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喝云派的长老。法师于剃度受戒毕,外出参学后,担任过闽南金三角泉州大开元寺知客和厦门南普陀寺监院,为管理佛教道场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受到教内人士的好评。法师身处逆境时能逆来顺受,泰然处之,安居于寺宇修道。担任泉州佛教协会要职时,积极运用其与海外华侨僧的法缘关系,多方劝说旅居海外的喝云派僧侣,参与修建故乡佛寺,法师亦尽心尽力参与此一工作,受到泉厦佛教界人士的敬佩。后又应聘南渡菲律宾信愿寺和新加坡龙山寺弘法,为推动汉传佛教在异邦的传播尽一己之力。法师一生为佛教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贡献良多,是一位在泉厦与新、菲佛教界享有声誉的大德。笔者认为,如就其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不仅可为研究闽南、菲律宾与新加坡佛教史,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且还可为后辈提供学习的借鉴。
一、与佛有缘,出家为僧
广安法师(1924-1996年),俗姓赖,名奕良,福建省晋江县(现改市)罗溪镇岭头建兴村人。出生于公元1924年7月16日,岁次甲子年六月十五日。出家为僧后,法名照静,字广安。奕良六岁时家遭土匪劫持,勒索三百银圆,父母苦求放人遭拒绝。由于其双亲爱子心切,只得变卖田园并将年幼女儿卖给他人做童养媳,凑足银圆始赎回奕良。讵料其母由于惊恐入心及劳累过度吐血病逝,在乡亲帮助下安葬其母。斯时,因其家庭陷入贫困,无法在故乡生存,乃与其父流浪至泉州西门外卖糕点、油条等食品为生。
1936年,其村遭遇洪水灾害,所住房屋被大水冲垮,无处安身,幸好泉州开元寺举行救灾施斋粥,奕良与其父偕住开元寺应斋礼佛,心生欢喜,由是结下佛缘,遂萌出尘之念。当时得善士苏建之引见,得拜谒寺中住持转逢老和尚,要求转老慈悲给予剃度皈依佛门。转老见奕良乖巧伶俐,眉清目秀,具长者相,知其后必成为佛门精英,乃命一出家人带奕良与其父前往南安雪峰寺,礼瑞桑上人为剃度师落发出家,赐法名照静,字广安,时年十三岁。其父法名未详,字广良。随即偕广良回泉州开元寺在其师祖转逢老和尚严格教导下勤学威仪、早晚课诵及梵呗等。1938年,至福州名刹涌泉寺求授具足戒,并暂住寺中学习戒律。
为了说明广安法师(以下简称法师)的师承世系,有必要在下面作一扼要叙述。按法师的师承世系为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喝云派,此因临济宗的传衍,后又分衍为:喝云、潜云、锦云、白云、法云等五个派系,此中唯喝云一派兴旺不衰,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喝云派源出漳州南山寺,再分灯至厦门南普陀寺与南安雪峰寺。后又分灯至闽南各地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派近代僧人外号的字辈是:有、佛、喜、转、瑞、广、传、道、法等。而广安之师为瑞桑,瑞桑之师为转逢,转逢之师为喜敏,喜敏之师为佛化,佛化之师为有情。有情和尚座下有:佛乘、佛日、佛学、佛化四位弟子。其中佛乘为重兴漳州南山寺祖师,他在闽南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尊奉为重兴闽南佛教的大德。佛日早逝,佛学亦于南山寺常住讲学,佛化亦是在南山寺出家,并由南山寺分灯至南安重兴雪峰寺。尤其是佛乘和佛化二位师兄弟有不少徒裔于闽南与南洋的佛寺为住持或担任要职。于此,可见法师在喝云派僧人中有广泛的法缘关系。
二、外出参学,求受佛法
再说广安法师取得合格僧人身份后,昔时闽南佛教界崇尚青年僧伽外出参学,并以能到江苏镇江金山寺、扬州高寺、常州天宁寺和浙江宁波天童寺等古刹名寺参学及担任职务者为荣。这犹如现今高等院校毕业生赴国外留学而获得学位回国后受人青睐一样。尤其是昔时尚未有佛教僧伽培训班和佛学院校的设置,僧人更必须外出参访诸方善知识,以便通过闻、思、修而达到多闻博识以增长慧学。《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公案,就是鼓励僧人外出参学的指针。法师有鉴及此,乃发心外出参访,以增长慧学,为将来弘法利生奠定良好基础。下面就其外出参访过程,作一扼要的述评。
法师于1938年受戒后,即前往闽侯雪峰崇圣禅寺参学。崇圣禅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当时圆瑛(1878—1953年)老和尚为方丈,转深法师为监院,增融法师为首座。增融法师乃圆瑛之师叔,为一德高望重的老尊宿。法师乃于寺中亲近增融法师修持禅学。并于1942年,时年十九岁,任寺中维那一职,带领僧众上殿,修持朝暮课诵。他唱念经咒,声如洪钟,抑扬顿挫,蔚为悦耳,为寺中僧众学习唱诵的楷模。此外,法师还亲近寺中另一大德——喜广法师。喜广法师住雪峰寺五十多年,曾阅《大藏经》二次。虽已八十高龄,仍耳聪目明,走路时目不斜视,直看眼前三尺地,为一德学兼优的老修行者。法师经常请喜广法师为其开示,讲授佛门公案,在喜老面授法要下,其佛学知识更上一层楼。法师于寺中参学八载,久坐蒲团的生活,于禅学修持有一定心得之后,乃离寺回闽南。陶静1945年法师回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为檀越黄守恭献宅建寺。故至今寺中仍保留着檀越祠堂,以纪念其功德。该寺与承天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佛教三大名刹。法师回该寺任知客一职,时二十二岁。知客为十方丛林的重要职务,亦称“典客”、“典宾”,负责招待外来宾客。据《百丈清规》卷四:“职典宾客,凡官员檀越尊宿诸名德之士相过者,香茶迎待,随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后引上,相见仍照管下去处。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相款。”
法师任知客一年后的1946年,又继续外出参学,到厦门南普陀寺并考入该寺佛教养正院,听慧音法师讲授《华严原人论》。旋赴上海、宁波天童寺参访。后赴江苏无锡开元寺汉藏佛学院参学。1947年考入杭州武林佛学院求受佛法。其间听演培法师讲授《百法明门论》等唯识学课程。
三、学成回闽,服务教界
法师学成之后,于1948年回厦门南普陀寺,时广心老和尚为方丈,法师被任僧值一职,时年二十五岁。僧值又称纠察,其职务为纠正寺中僧众(含方丈)威仪。时印顺法师于寺中设大觉讲社讲解经论,法师在印师座下听讲《佛法概论》,对佛法的认识受益匪浅。
1950年,法师二十七岁,由于德学兼优,又法相庄严,为寺中僧众所爱戴,推选为堂主兼监院。时逢国家初建,经济困难,政府提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号召。法师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常住僧一百多人,尊奉怀海大师于《百丈清规》所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训示,将寺产三十多亩田地,全部深耕细作,并取得每年两季连续三年的丰产,计收稻谷三百多担的好成绩。俾寺僧道粮饱食有余,深受寺僧的赞叹!法师还重视提高寺僧的佛学知识与文化素质,组织了学习班,按时进行教理与时事政策学习,结合出坡劳动,推行农禅并重的临济宗风。在其三年任期满后,即自动告退为清众(对于在清净环境修行者的敬称)。
1953年,法师年届“而立”,华芳正茂,为求深入法海,乃考进中国佛学院深造,本想于佛学知识更上一层楼,以便将来为佛教多作贡献,不料1957年下半年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送往十三陵水库劳动。翌年,被转回泉州大开元寺、承天寺及养猪场劳动学习。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宗教信仰自由受限制,佛寺被外单位占用,有不少僧尼因环境所迫还俗。法师虽身着俗衣,而心持梵行,与几位不着僧衣的“铁捍分子”出家人,蜗居于开元寺藏经阁的小屋里照常礼佛诵经。
1974年,法师因劳动与学习表现好而被脱掉“右派”帽子后,始和部分僧人在泉州大开元寺参与寺中服务部及文物保护工作。此时“右派”分子帽子虽脱掉,但其“右派”分子的成分尚未平反,故仍未能受重用。直至1979年重新落实宗教政策与寺庙开放及彻底为被错划 “右派”分子平反之后,法师始得参与佛教事务活动。并积极写信告知海外华侨僧中喝云派系诸山长老,宣传国内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请他们回国观光。先后有新加坡侨僧广净法师、妙灯法师回国,法师陪同他们到南安雪峰寺祖庭拜谒,看到祖庭被外单位占用,又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当即向政府反映要求修复寺宇的意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复寺宇方案,获得政府重视和支持。
1980年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莅泉州视察,法师陪同赵朴老到南安雪峰寺作现场处理外单位移交寺产手续。又得到海外诸山大德,如菲律宾瑞今、广纯、广范;新加坡宏船、广洽、广义、广净、妙灯、晴晖诸长老的资助,以及李氏基金会的捐资。遂成立“雪峰寺修复委员会”,法师任副主任兼管财务及监工。
1981年,法师被推任为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和泉州大开元寺监院等要职。杨成武、叶飞两位将军到南安视察,在巡视雪峰寺时,法师即请叶飞将军挥毫题写“光前亭”墨宝,留寺…
《甘雨滋泉厦 法露润菲新——广安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