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P3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解脫的象征並不是“絕對存在”的真如,也不是“依他性”在存在論上先在于“分別性”的焦點。因爲真實性含攝了“真如”與“正智”,所以“空”是動態的與能動性的。

  真谛對叁性的空義,在《顯識論》中說:“分別性是無有空,分別無法可得故;依他性是不如空,如是破所執;真實性是自性空,無人法二我,是自性空也。”32同樣的文句,可以發現在《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第七頌的世親釋中,我們對照如下:

  真:無空不如空,性空合叁種。

  分別性〔相者,無別道理令有,無有物是其空;依他性相者,無有如所分別,不一向無此法,不如有是空;真實性相者,二空自性,是故說名自性空。33

  玄:空亦有叁種,謂無異自性。

  空有叁者:一、無性空,謂遍計所執,此無理趣可說爲有,由此非有說爲空故;二、異性空,謂依他起,如妄所執不如是有,非一切種性全無故;叁、自性空,謂圓成實。二空所顯爲自性故。34

  所以,《顯識論》對叁性的空義的闡明,是引用《中邊分別論》世親的解釋。依梵文本,叁種漢譯本都將空性('sūnyatā)翻譯爲“空”('sūnya),而沒有將“性”(tā)明確翻譯出來。我們將梵文以及叁種漢譯本,對叁種空的原語,列表比較如下35:

  梵文顯識論(真谛)

  中邊分別論(真谛)

  辯中邊論(玄奘)

  abhāva_'sūnyatā無有空無空無性空atad_'sūnyatā不如空不如空異性空Prakr·ti_'sūnyatā自性空性空自性空對于“分別性”是空的,真谛與玄奘都是相同的。但是,對于“依他性”的空,真谛譯爲“不如空”,表示了依他性是“無而有”的矛盾結構;而玄奘譯爲“異性空”強調依他性與分別性的相異性,表明依他性是“有”、“非全無”。真谛與玄奘都譯真實性的空爲“自性空”,前者強調“二空自性”,後者強調“二空所顯爲自性”,二者的差別可見一斑。

  2、叁無性與空義

  中觀學派對“空”的诠釋唯有遮诠,而瑜伽行派則遮、表雙用。中觀雖然不立“勝義自性”,與瑜伽的最高存在與最後歸宿是相同的——空。“空”作爲最高存在來說,瑜伽行派以“叁性”探討存在的形態,以“叁無性”追尋存在的本質。叁無性的梵文原語、漢譯如下: 梵文 梵文全譯真谛譯玄奘譯laks·an·a-nih·svabhāvatā相無自性性無相性相無性upatti-nih·svabhāvatā生無自性性無生性生無性paramārtha-nih·svabhāvatā勝義無自性性無性性勝義無性

  叁性、叁無性是中觀“空”思想的新展開,叁無性是叁性的反面,二者是一種表裏的關系。36“無性”、“無自性”是對“自性”的存在性的否定、超越。世親《唯識叁十頌》第二叁、二四偈提出了“叁無性”的思想:

  〔梵文〕:trividhasya svabhāvasya trividhām· nih·svabhāvatām/ sam·dhāya sarvadharmān·ām·de'sitānih·svabhāvatām·// 23 prathamo laks·an·enaivanih·svabhāvo ”parah· punah·/ na svayam·bhāva etasyety aparā nih·svabhāvatā//24〔梵文漢譯〕:基于叁種自性,因而有叁種無自性。一切法的無自性便被說示了。第一,就特質一點而爲無自性;其次,此中不是自有。這樣所說的,是跟著的圓成實性的無自性。陶靜真:然一切諸法但有叁性,攝法皆盡。如來爲衆生,說諸法無性,亦有叁種。此叁無性是一切法真實。以其離有故名常,欲顯此叁無性故,明唯識義也。37

  玄: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38

  提出“叁無性”的目的,是爲令衆生對諸法的無實體性作進一步了解。而玄奘強調“佛密意說”,這是梵文本所沒有的。而且,《成唯識論》以“顯非了義”解釋“密意”39,這一解釋爲後來相宗輕視空宗、性宗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給後世造成很大的影響。梵文sam·dhāya本有秘密、隱藏的意思,可能是一種深藏的真理。如《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我今請問如來斯義,惟願如來哀愍解釋,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所有密意。”40《成唯識論》的解釋應該來源于此,則其涵義亦應隨同,不應該以“非了義”來解釋。而且,從梵文語法來說,世親的梵文原頌“無相性”、“無生性”都沒有tā(性),“無性性”才有,這說明世親是將前兩無性視爲一體,從而與“無性性”有區別;而安慧在解釋頌文時,“無相性”沒有用tā(性),而無生性、無性性都用tā(性),說明他將“無生性”、“無性性”視爲同一體。41

  同時,安慧對叁無性的解釋,無相性、無性性與《唯識叁十頌》相同,但是upatti-ni h·svabhāvatā(無生性或生無性性)與頌中na svayam·bhāva(無自然性)不同。安慧解釋“無相性”時說,從相上看,分別性正是無自性的存在;分別性的相正是由想象〔施設概念〕而有,如色以變壞爲相,受以領納爲相,這些固有的形相如空花般,正是無自性的存在。42對于“無相性”,安慧、真谛、護法叁者的解釋,差不多相同。

  對于“無生性”,安慧解釋說,因爲依他性不是由自身生成,而是像幻像一樣,依〔幻術師、咒語等〕他緣而起。玄奘譯爲“無自然性”(svayam·bhāva)。護法說:“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43“自然性”是指一切法自己生成,或自然而然的意思。44依他起的事物是無實自性的,如幻事一般,要依托衆緣而生起。事物具有緣起的現象性,或是有一種由緣起而引生的存在性,所以是“非性全無”。這個“性”應指現象性或存在性,而不是指自體或實體。真谛《轉識論》解釋說:

  分別性名無相性,無體相故。依他性名無生性,體及因果無所有。體似塵相,塵即分別性,分別既無體,亦是無也。因亦無者,本由分別性爲境,能發生識果,境界既無,雲何生果?如種子能生芽,種子既無芽,從何出?是故無生也。45

  無生性是緣生之“生”是無自性,亦即不生;而且,緣生者是識,因此無生性必須是識的無自性。但是,當說事物是緣生故無自性時,作爲自性被否定者,乃是人們將其視爲外界實在者,亦即被憶想分別(虛妄分別)所分別爲有者,因此這不外是識的境,即分別性,所以也是無相性。分別性既是所分別的境,依他性是能分別的識,分別性爲依他性的“因”。既然識體的成立條件——境界因無,所以依此因而成立的“識”亦無。由此可知,無生性和無相性,結果是同一無性。緣生的識是無自性而緣生,無生性作爲相無性,識顯現而成爲塵。中觀學派稱爲因緣生亦即無自性的“諸法”,被瑜伽行派分爲“識”和“境”,因此無自性也就分爲“無生性”和“無相性”。

  這裏可以看出安慧強調事物的被認識的客體(即所取grāhya)與認識的主體(即能取grāha)之間的對比、對立關系,二者都不具有生成之事,“生”只是一種擬設的現象,用來描述某東西從沒有的狀態變成有的狀態。這表示安慧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分別性與依他性的關系,真谛亦是如此。真谛以分別性與依他性的能所關系,來說明無相性與無生性的同一無性。護法一系著重于存在論的意義,因此提出“無自然性”。所以,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說:又叁無性中,第二生無性義,在真谛譯者則曰:約依他性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生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分別性體既無,以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無生爲性。而在玄奘譯則曰: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按此不同之處,在真谛則謂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別體無,而玄奘則但謂依他非自然生,不謂其無,此不同之處叁也。46

  真谛是從能所的認識論,強調分別性體既無,識以非識爲自性,所以是無生性;玄奘是從存在論的角度,強調現象存在不是一種依于自己的存在而確立自己的性格,仍然有現象的存在性,所以是“非性全無”。

  真谛與玄奘對“無生性”的不同理解,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日本唯識宗“南寺傳”、“北寺傳”便有“自然生生”、“緣生生”的爭議。南寺認爲“生”是“自然生”,以外道凡夫妄執依他諸法自然而生,今闡明諸法是托衆緣而生,並且引用《成唯識論》卷九的解釋作爲證據;北寺所傳則以“生”爲“緣生生”,依他諸法,依衆緣而生,無實自性,如喻幻事,“遍計、依他無所取二性之相生,故名無性(雲雲)。既雲所取生,豈衆緣所生法耶?”47南寺所傳是源自于玄奘的說法,而北寺則來自真谛,後代學者多以北寺所傳爲正確,而南寺則誤解“自然生”的意思,本非梵文原意。48

  “無性性”或“勝義無性”,是指在真實性的境界中,即是把前述的依他緣生狀態取爲無分別智的對象,而證見一切法均如幻如化、當體即空、無可執、無可取。于是中觀學派所說的空即成爲可至、可知、可實現的境,從思想史觀點看,這是唯識學派的貢獻之一。49絕對空即絕對有,安慧以一味、無垢、不變異解釋“勝義”,安慧說:“此圓成自性,于一切依他起所成之法中,即是勝義,以是彼(依他起法)之法性故。因此,圓成自性即勝義無自性性;圓成以無(遍計所執的存在)爲其存在(自性)故…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