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0“勝義無性”指出,勝義本身是不能以一種實體來了解的,《成唯識論》說:“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51勝義無性與中觀學派所說的“空空”有相似之處,“空”是勝義,“空空”就相等于勝義無性。“非性全無”表示雖然勝義本身不是一個實體,但它具有描述諸法真相的作用或性格。真谛《轉識論》解釋說:“真實性名無性性,無有性、無無性。約人法,故無有性;約二空,故無無性。即是非有性、非無性故,重稱無性性也。”52真谛強調分別性、依他性的同一無性是真實性,即無相性、無生性即是真實性。所以,圓測《解深密經疏》說:“真谛叁藏說雲:第八賴耶名依他起,眼等七識爲分別性,依他無性、分別無相爲真實性;又解:眼等八識爲依他起,所變相分爲分別性,依他無生、分別無相爲真實性;又解:眼等八識見分、相分名依他起,妄所執境爲分別性,依他無生、分別無相爲真實性。”53真實性是因爲人、法一切皆空,故非有性;同時人、法二空也是空,即是絕對狀態下的真如,故非無性,這是不可用有、無(空)等任何言語來形容的。真谛用“無有性、無無性”來形容真實性的本質,這種通過雙重否定後的絕對無,這即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空”,無生無滅,成就本來自性涅槃。54
真谛的叁無性思想,是其獨特之處,在《叁無性論》中,真谛加以解釋:
釋曰:約真實性,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者,此真實性更無別法,還即前兩性之無是真實性,真實是無相、無生故。一切有爲法,不出此分別、依他兩性,此二性既真實無相、無生,由此理故,一切諸法同一無性。此一無性,真實是無,真實是有。真實無,此分別、依他二有;真實有,此分別、依他二無故。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不可說有如五塵,不可說無如免角。即是非有性非無性,故名無性性;亦以無性爲性,名無性性,即是非安立谛。若是叁性並是安立,前兩性是安立世谛,體實是無,安立爲有故;真實性即是安立真谛,對遣二有,安立二無,名爲真谛。還尋此性,離有離無,故非安立,叁無性皆非安立也。55真谛強調叁無性是以真實無性爲中心,真實無性可從叁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依真實性說真實無性的“無性”,真實性是分別、依他兩性之無,真實無性即是依分別、依他之無相、無生而成立。一切有爲法不出分別、依他兩性,此二性既是真實無所有,無相、無生,這就是無爲法的真實無性,所以說“一切諸法同一無性”;
第二,依叁性與叁無性的有無關系加以诠釋,一無性(空性)是真實無、真實有,分別、依他兩性之“有”是真實無所有的,而二性之“無”是真實有的,因此真實無性是非有性、非無性,這是與《轉識論》相同之處;
第叁,真谛提出“以無性爲性”,這是依叁性、叁無性爲安立谛、非安立谛的思想。安立谛是對真理加以建構,施設種種差別;而非安立谛是離一切言說、名相,由絕對超越的立場來體達真理。56叁性是安立谛,分別性、依他性是安立世俗谛,因爲體實是無而安立爲有;真實性是安立真谛,因爲真實無是對待遣除分別性、依他性之二有,真實有是安立分別、依他二性之無。叁無性是非安立谛,同時真實性也是非安立谛,因爲真實性離分別、依他兩性之非有性、非無性。
真谛對“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在《攝論世親釋》亦有說明:“如我塵法塵亦爾,永無有體,故人法皆無我。如此無我,實有不無。由此二種塵無有體故。依他性不可得,亦實有不無,是名真實性相。”57真實性是絕對無(空),其中包含相對有(依他性),既是無又是真實的真實性,雖然與既是有(緣生)又是虛妄的依他性相對立,但是由于此依他性的無性(無生性、空),又與依他性自我同一。
上田義文認爲真谛的思想中具有兩種“有”與“無”的對立:一、有(識=緣生)與無(境=分別性=無)的對立;二、無(依他性之空、非識=能緣之無)與有(識似現爲境=所緣之有)的對立。58這兩重的對立全部消解在能緣與所緣的平等性中,同時兩重的對立成立在此平等性的基礎上。絕對無的無分別智、真如和與其對立的虛妄、有之識是自我同一的。這樣,有與無、虛妄與真實、識(能緣)與境(所緣)叁重的對立即同一、同一即對立的關系,被包含在“似現爲境之識”中,分別性(境、無)、依他性(識、虛妄、有、空)與真實性(絕對無、真實)叁性就是在闡明此一情況。根據這種诠釋進路,所以叁性同時也是叁無性,叁性與叁無性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思想體現在《叁無性論》:
次約此叁性,說叁無性;由叁無性,應知是一無性理。約分別(性)者,由相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如所顯現是相實無,是故分別性以無相爲性。約依他性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生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分別性體既無,以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無生爲性。約真實性者,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何以故?此理是真實故,一切諸法由此理故同一無性,是故真實性以無性爲性。59
《顯揚聖教論》與此相應的文句,有很大的不同,說明真谛譯本思想的一貫性。60《顯揚聖教論》強調“叁無性不離叁自性”,這是在叁性之外說叁無性,這樣會被認爲只談叁性就會有所不足,所以才要再談叁無性。真谛主張說叁性就已經包含了叁無性,由于叁性同時就是叁無性,這是初期瑜伽行派的哲學思想。圓測曾經依玄奘的立場批評真谛的叁無性思想,這是二者不同所致。61若強調叁性與叁無性的不同,叁性是安立谛,叁無性是非安立谛;所以,在闡明唯識的邏輯結構時會說叁性,而在說入唯識行時,則以叁無性爲主。 62
真谛與玄奘所傳“空”義的不同,其焦點在于對依他性的不同看法。在中觀的“色即是空”之中,色(有)和空(絕對無)的不二是由“即”來表現,但是在真谛的思想中,是通過依他性蘊含有和空二義,來表現出有(因緣有)和絕對無對立且同一的矛盾構造。在玄奘系唯識思想中,斥責真谛所謂依他性爲無或不可得的思想,認爲這是一種謬誤。在玄奘譯中,依他性的有(緣生)和無(生無性)被區別爲二,後者並不是指前者的否定。所以,即使在一個依他性當中,具足有(緣生)和無(生無性)二義,兩者也可並立不矛盾。所以,我們曾經強調真谛與玄奘表現了“性相融即”和“性相永別”的差異。“性相融即”是通過緣生義的依他性和作爲二無性的同一無性的真實性之關系來表現的,與二分和合的依他性無關,因此與《大乘起信論》的阿黎耶識真妄和合的思想無關。所以,在真谛的叁性與叁無性思想中,並不包含如來藏緣起說。63
叁、叁性與二谛
“緣起性空”是佛教大小乘各宗所共同承認的基本觀念,這是將佛陀的十二緣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教義加以普遍化,而成爲一個普遍的原則(general principle, universal principle)。64由“緣起性空”,直接可說真、俗二谛。65瑜伽行派的叁性思想,是诠釋二谛的新途徑。
一切法無性是終極層次,是中觀的根本命題;而唯識照顧到事物現象的性格,唯識是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現象世界的實在性。中觀對緣起法沒有任何的規定與建構,唯識通過八識的建構而成立識的流轉,識的流轉變化就成一切緣起法,從緣起法而闡明法之特性,便有“叁性”。瑜伽行派便依叁性而對二谛進行收攝與诠釋,《中邊分別論·真實品》以粗細真實來對二谛進行诠釋,世親指出世俗谛有叁種:一、立名俗谛,二、取行俗谛,叁、顯了俗谛66,安慧解釋說:
在非實境中,安立色、瓶、衣爲有,此是立名世俗。又其他的人說:由色、受、想等的自性與差別,名被說,是立名世俗;有些人則說:藉由言說,色及受等被說,此是立名世俗。……取行世俗由分別,借著色等、瓶等之識的顯現之故,雖實際在外面無,而如同在外面而有,人將此被立者執著爲物的自性時,此分別是取行世俗。“及顯了世俗”雲雲,此“及”是聚集之義。圓成實雖然超出分別與言說,但亦由空性、真如、有垢無垢等異門被說時,此即顯了世俗。67
《中邊分別論》將世俗谛分成叁種,“立名俗谛”是由色、受,想等的自性(名詞)與差別(謂詞)來加以言說者,即“分別性”;“取行俗谛”則是由分別的力量,使識顯現爲瓶、桌子,看似客觀存在,實不離識的認識者,即“依他性”;“顯了俗谛”雖然超乎語言與一般認識之外(如月亮),但還是須要透過“空性”、“真如”等名稱來指示目標的方向(如指月的指),即“真實性”。這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凡是語言的指涉性使用,都是世俗谛,所以叁性是世俗谛。
另外,《中邊分別論》又以真實性爲勝義谛,這樣分別性、依他性則爲世俗谛。安慧解釋說:
勝義有叁種,是義勝義、得勝義以及正行勝義。此中義勝義,是真如。勝是出世間智,由于是彼之境之故,所以是義。如諸根之境一樣,真如稱爲勝義。……亦即是,安立所緣實事之故的詞義。(雖安立所緣的實事)由于與智無差別義,在彼時中,不成所緣,如唯表識之顯現。……“得勝義是涅”。畢竟無垢的真如,即轉依之相。雲何勝義?因而言:“義利(中)之(最)勝之故”彼既是勝又是義故,是勝義。彼中,勝是有爲無爲諸法的最上之故。義利是道的目的(之故,如是應知涅是道的目的。……“行勝義是道”何以故?“彼之義是勝之故”。義是境(對象)又是(道的)目的。境是真如,目的是涅。68陶靜安慧解釋了叁種勝義的涵義,“義勝義”(最殊勝的對象)是指“真如”,它是出世間根本智的“對象”(境)之故。此雖被安立爲“所緣的實事”…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