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無法以有所得、二取之方式獲得,它是以無主客對立的方式,與根本智“泯然爲一”;複次,所謂“得勝義”是指“既是勝又是義”(同位語)的“涅”,它是作爲道的“目的”而有最大的義利者。至于,“正行勝義”則是“聖道”(如聞、思、修),它是“不顛倒的圓成實”,亦是進入“不變異圓成實”(真如與涅)不可或缺的階梯。 下面將安慧的二谛思想圖示如下:
立名俗谛——分別性——義勝義——真如取行俗谛——依他性——得勝義——涅
顯了俗谛——真實性——正行勝義——聞思修叁慧
安慧的二谛思想特色之一在于“顯了世俗”,真實隱藏在世俗裏,于是真實性便同時具有隱藏與顯現的效果,也就是說“勝義”以“世俗”的身份顯現。這與月稱、義淨以障真實性來界定世俗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而且影響到後來窺基對“世俗”的解釋。他提出“隱顯谛”的譯語,認爲“世俗”是即隱隱顯的,這是結合安慧與月稱的思想69;第二,在勝義谛,安慧將聞、慧、修叁慧視爲“正行勝義”,這樣成爲溝通世俗谛與勝義谛的中介,具有“隨順勝義”的特點,其勝義谛思想與清辨有相似之處。70
真谛的二谛思想,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分別、依他二性無即是真實性”的叁性思想,《轉識論》說:“前二是俗谛,後一是真谛,真俗二谛攝一切法盡。”71真谛以分別性、依他性是俗谛,真實性是真谛,以此收攝一切法。在《叁無性論》中,他以叁性爲安立谛,分別性、依他性是安立俗谛,真實性爲安立真谛;叁無性即是非安立谛,同時真實性亦是非安立谛。圖示如下:安立谛 俗谛——分別性——無相性依他性——無生性真谛——真實性——無性性非安立谛
真谛的二谛思想具有二重二谛的特征:第一重,是以分別、依他爲俗谛,真實性爲真谛;第二重,叁性都是俗谛,叁無性是真谛。在第一重二谛中,分別性表現了世俗谛的語言層面,依他性則是世俗谛“有”(有爲法)的層面,即由分別所思維,以言說(教說)表現的生死界諸法——色、受、想、行、識等諸有,爲空、勝義所徹入;分別性、依他性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即是真谛。第二重二谛中,叁性都是屬于真實表現爲言說,真實徹入于假有中,藉著空卻假有以顯其真實,所以是安立谛、俗谛,只有超越言說者才是非安立谛,這是指對諸法同時作絕對無的否定與肯定的無分別智、般若波羅蜜。因爲,作爲真理的真實性既有可言诠的一面,又有不可言诠的一面,所以在不同的層面具有安立谛與非安立谛的特點。吉藏將真谛的二重二谛攝入其四重二谛思想中,並且加以批判:
叁者、對大乘師依他、分別二爲俗谛;依他無生、分別無相,不二真實性爲真谛。今明,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谛;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谛。故有第叁重二谛。四者、大乘師複言,叁性是俗,叁無性非安立谛爲真谛。故今明,汝依他、分別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谛;非二非不二,叁無性非安立谛,皆是我俗谛。言忘慮絕,方是真谛。72
吉藏的第叁重二谛是批判攝論師的“叁性說”,即真谛的第一重二谛。吉藏認爲,站在最高一重的立場,攝論師所說的二谛、叁性,都只是俗谛;只有泯除了叁性,才是真谛。第四重二谛是批判攝論師的叁性、叁無性說,即真谛的第二重二谛,吉藏以爲這仍然有叁種“無性”的執著,因此必須加以否定。73
同時,吉藏認爲攝論師的叁性、叁無性都是“有所得”,都是某種意義的“有”,而不是無所得的“空”。他批判叁無性違背了世親的本意:
問:《攝論(釋)》親明有叁無性,今雲何破之?答:天親一往對破性故,言無性耳。而學人不體其意,故執叁無性。二者、彼雲無性者,明其無有性,非謂有無性。學人雖知無有性,而謂有無性,故不解無性語也。74
吉藏的意思是,世親所說的叁無性,是爲了破除叁性的執著而方便宣說的,因此不可把叁無性當做實有的叁種“無性”,否則就違背了世親的本意。吉藏的四重二谛是遞次否定的,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具有真俗二谛依次遞進的四個層次,這是對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所作的具有認識論意義的多層次闡述,觸及真理認識的二重性以至多級性問題。四重二谛最後歸結爲言亡慮絕的自我掏空、空寂滅盡的宗教境界。75吉藏與真谛的差別,這是中觀與唯識的根本差異所導致。後期攝論師還用真俗二谛解釋阿黎耶識的染淨問題,以阿黎耶識的染汙部分相當于俗谛,清淨部分相當于真谛。76
安慧、真谛是站在勝義谛的高度,接近“一切法空”的立場,宣揚二重二谛。而護法則是根據世俗谛的思想,主張依他性“非性全無”,強調一切有漏、無漏的心心所以及相、見二分都是依他性。護法就現象世界的安立提出二性。說:“複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世俗,故說實性。”77護法認爲分別性不是安立世界的一種方式,它只是心識的一種虛妄的認識作用。就安立世界來說,只有依他性和真實性,前者爲世俗谛,後者爲勝義谛。世界的基本結構是依他性,而對于世界的根本結構加以正確的認識,即是對于依他性的事物作出如實的認識,就是真實性。這種如實的認識之所以稱爲實性,是因爲要跟世俗的依他性區別開來。爲了使一切法無自性能夠經過一個思想的演化曆程,到達“唯識”的思想,護法提出四種勝義谛。78後來,窺基綜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顯揚聖教論》卷六的四種世俗、《成唯識論》卷九的四種勝義,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二谛義”中全面地論述了四重二谛。79窺基說:
《瑜伽》、《唯識》二各有四。……二谛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淺深不同,诠旨各別,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淺深二谛、诠旨二谛。80
依世俗、勝義二谛有無、事理、淺深、诠旨的義理分別,把它各開作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重,從低到高,由淺到深,合爲八谛。四重二谛的內涵具有一定的交叉與對應關系,列圖如下81:
第一重 世間世俗谛:我、瓶等 世間勝義谛
第二重 道理世俗谛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道理勝義谛
第叁重 證得世俗谛四谛、因果 證得勝義谛
第四重 勝義世俗谛我、法二空所顯真如 勝義勝義谛:一真法界
四世俗谛中的世間世俗谛是“唯俗非真”,而四勝義谛中的勝義勝義谛則是“唯真非俗”。所以,四重二谛中既有真俗相對區別的意義,又有真俗絕對對立的意義。窺基綜合瑜伽行派的二谛思想,從而將分別性納入世間世俗谛,與護法有所不同,這是吸引安慧、真谛的思想而造成的。
我們只有從四重二谛的立場,才能理解安慧、真谛、護法關于依他性的有無差別。護法是以道理世俗谛的立場來建立相分、見分依他起的思想。如說:“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勝義有”。82而這裏的境爲世俗有,是說境唯有存在于世間世俗谛。而識是勝義有,這是指識不僅世間爲有,甚至于在道理世俗谛的層次中也是存在的。所以護法在“唯識無境”傳統的立場下,認爲除了外境是世俗有之外,識體及包括一切的心心所法也都是道理世俗谛層次中的勝義有。安慧、真谛只有二重二谛,站在勝義谛的空性看相分、見分,則相分、見分爲不實。
瑜伽行派用叁性代替二谛來論述真理觀與方法論。在瑜伽行派的唯識思想中,二谛不僅具有語言哲學與認識論的意義,而且還有存在論與真理觀的意義,而後者則是中觀學派所沒有的。同時,瑜伽行派將世俗谛與勝義谛的意義加以擴充與顯化,識的虛妄分別不僅是世間勝義谛,而且成爲道理世俗谛,而成爲具有“世間性實用”的世俗谛83。而不可言诠的真理原來是作爲超越語言的表現,而用空性、真如等名稱來表現“勝義世俗谛”。從而,語言對真理的指涉性作用與非指涉性作用得到很好的統一,使真理與認識的關系不斷得到遞進與超越,使真理具有“可觸及性”的意義。
瑜伽行派繼中觀而發展,從而對中觀的許多命題進行新的诠釋。《中邊分別論》是以虛妄分別或識的“無之有”的矛盾結構,顯示了空性與虛妄分別的不一不異,“空性中也有虛妄分別”,成就了虛妄與真實的交徹。于是通過主體(識)的彰顯,開拓了“真空妙有”的新途徑。《中邊分別論》中空的思想,後來被真谛繼承並且加以發揮。《瑜伽論》系的唯識思想強調“假必依實”,而實有唯事,“外無內有,事皆唯識”,顯示了“他性空”的特點。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玄奘是站在“性相永別”的立場,主張“空”是“無”乃至否定,強調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 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別的。
對于“叁無性”,真谛與玄奘都主張分別性的“空”。但真谛是從能所的認識論,強調分別性體既無,識以非識爲自性,所以是無生性。玄奘是從存在論的角度,強調現象存在不是一種依于自己的存在而確立自己的性格,仍然有現象的存在性,所以是“非性全無”。真谛強調叁無性是以真實無性爲中心,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叁性爲安立谛,叁無性爲非安立谛。根據這種诠釋進路,叁性同時也是叁無性,叁性與叁無性是沒有差別的。而玄奘系強調“叁無性不離叁自性”,這是在叁性之外說叁無性,這樣會被認爲只談叁性就會有所不足,所以才要再談叁無性。
安慧與真谛都主張二重二谛,安慧以立名、取行、顯了叁種俗谛來收攝叁性,這樣自然叁無性是勝義谛;第二重是以真實性爲勝義谛,分別、依他二性爲世俗谛。安慧提出“顯了…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