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俗”,真實隱藏在世俗裏,于是真實性便同時具有隱藏與顯現的效果。同時,他將聞、慧、修叁慧視爲“正行勝義”,具有“隨順勝義”的特點,成爲溝通世俗谛與勝義谛的中介。真谛以分別性、依他性是俗谛,真實性是真谛;以叁性爲安立谛,以叁無性爲非安立谛。吉藏站在叁論四重二谛的立場,對真谛的叁性、叁無性思想進行批判。窺基依《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亦形成唯識宗的四重二谛,護法站在道理世俗谛的立場,主張相分、見分爲依他性,是實有的;而安慧、真谛則僅限于二重二谛,站在勝義谛的立場,則見分、相分爲不實。
〔1〕 T. R. Murti《中觀哲學》(下),郭忠生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5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版,第402頁。
〔2〕竹村牧男著,蔡伯郎譯:《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8頁。
〔3〕《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正藏》第54冊,第205頁下。
〔4〕依昱:《唯識空觀的研究》,《普門學報》2002年,第9期,第32頁。
〔5〕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譯序,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1頁。
〔6〕吳學國:《境界與言诠——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的轉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頁。
〔7〕《辯中邊論》卷下,《大正藏》第31冊,第475頁中。
〔8〕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第18頁。
〔9〕《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1頁上。梵文、藏文及漢譯本對照,葉阿月:《唯識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叁性說を中心にして》“資料論”,第1頁。
〔10〕 《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2頁中。葉阿月:《唯識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叁性說を中心にして》“資料論”,第43~47頁。
〔11〕長尾雅人:《唯識義の基盤としての叁性說》,《鈴木學術財團研究年報》1967年,第4期。
〔12〕上田義文:《大乘思想の根本構造》,東京百花苑1972年版,第117頁。
〔13〕《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1頁中。窺基批評真谛:“此是人語,非是聖說,本無此也”,《辯中邊論述記》上卷,《大正藏》第44冊,第4頁上。
〔14〕《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1頁下。
〔15〕《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大正藏》第30冊,第488~489頁上。
〔16〕《成唯識論》卷一,《大正藏》第31冊,第1頁中。
〔17〕護法以識爲“勝義有”,違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或者是翻譯上的錯誤。見吳汝鈞《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版,第25頁。
〔18〕窺基將前者稱爲“無體隨情假”,後者稱爲“有體施設假”,見《成唯識論述記》第一卷,《大正藏》第43冊,第238頁上。
〔19〕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第19頁。
〔20〕吳汝鈞:《唯識現象學(二)·安慧》,第34頁。
〔21〕林鎮國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將意識分別的對象稱爲“它者”,非常有啓發。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52~254頁。
〔22〕另一方面,真谛堅持種子是假有的,所以反而能夠建立“自性空”的立場。
〔23〕Abe Masao《從“有”、“無”問題看東西哲學的異向》,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增訂版,第446~447頁。在西方思想中,存在、生命、善等肯定原理,是在本體論方面先在于非存在、死、惡等否定原理的。在這個意義下,否定原理即時常作爲第二義的東西而被把握。與此相反,在東方,特別是在道家與佛教,否定原理並不是第二義的,它與肯定原理是同一層次,甚至較之更爲根本,更爲內在。
〔24〕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頁。
〔25〕安慧亦說:“圓成以無〔遍計所執的存在〕爲其存在(自性)故”,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第135頁。
〔26〕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金陵刻經處版,第4-5頁。
〔27〕《成唯識論》卷八,《大正藏》第31冊,第46頁中。
〔28〕Abe Masao《從“有”、“無”問題看東西哲學的異向》,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第449頁。
〔29〕從邏輯上講,雙重否定即是肯定,不過,空的雙重否定又不是一純然的和直接的肯定,它是透過雙重否定亦即絕對否定而會得的肯定。這是一種超邏輯的思維或者吊詭的表述。
〔30〕《大正藏》、《續藏》兩本皆以“爲我”,誤,應爲“無我”,依上田義文:《佛教思想史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58改訂版,第203頁。
〔31〕《仁王經疏》卷上末,《大正藏》第33冊,第379頁下。
〔32〕《顯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882頁上。
〔33〕《中邊分別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455頁下。
〔34〕《辯中邊論》卷中,《大正藏》第31冊,第469頁上。
〔35〕葉阿月:《唯識思想の研究——根本真理としての叁性說を中心にして》“資料論”,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版,第95頁。
〔36〕橫山翬一著,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36頁。
〔37〕《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63頁中。
〔38〕《唯識叁十論頌》,《大正藏》第31冊,第61頁上。
〔39〕《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48頁上。
〔40〕《解深密經》卷二,《大正藏》第16冊,第694頁上。
〔41〕岩田谛靜:《真谛の唯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4年版,第347頁。從此亦能看出,真谛的叁性思想比較接近于世親的原意,安慧有時可能與護法有相近的地方。陶靜〔42〕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第134頁。
〔43〕《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48頁上。
〔44〕吳汝鈞解釋爲,一種依于自己的存在而確立自己的性格。見《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第208頁。
〔45〕《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63頁中。
〔46〕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第5頁。
〔47〕《唯識同學鈔》卷五十九,《大正藏》第66冊,第518頁中。
〔48〕勝又俊教:《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4年版,第269頁。
〔49〕霍韬晦:《唯識五義》,《華岡佛學學報》1983年,第5期,第324頁。
〔50〕霍韬晦:《安慧〈叁十唯識釋〉原典譯注》,第135頁。
〔51〕《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第31冊,第48頁上。
〔52〕《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63頁中。
〔53〕歐陽漸:《解深密經圓測疏引存真谛說錄余》,《解節經真谛義》附錄,第3~4頁。
〔54〕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六說:“由分別性所顯現,實無所有,故無相性,分別性無體相故。依他無所依止,故無生性。此二無性,無無性故真實無性性。此叁無性,但大乘中有,余乘則無。由諸法永實無性,一切無生等四義得成。何以故?若諸法無性,是故無生。若無生則無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故,自性涅成者。前爲後成立依止,謂無性成立無生,故爲無生依止。”《大正藏》第31冊,第194頁上。
〔55〕《叁無性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卷,第867頁下。
〔56〕《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在解釋安立大乘的叁界唯識時,謂安立有成立、施設、開演、可建四義。其文雲:“安立者,成立義。謂此論中成立大乘叁界唯識。即以因喻成立宗義,名爲安立。又安立者,施設義。以廣道理,施設唯識略理趣故。或安立者,開演義。未說之義,今說名立。已說之義,今廣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稱。立者建也,法性離言。今言名立,順理所以稱安。”《大正藏》第43冊,第980頁上。
〔57〕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藏》第31冊,第182頁。
〔58〕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第126頁。
〔59〕《叁無性論》卷上,《大正藏》第31冊,第867頁下。
〔60〕《顯揚聖教論》第十六卷說:“如是叁種自性當知由叁無自性,故說叁無性。一、相無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叁、勝義無性,謂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無性。”《大正藏》第31冊,第557頁中。
〔61〕圓測說:“真谛叁藏雲:于一真如遣叁性,故說爲叁種無自性性。于中,圓成實性安立谛攝,叁無性者皆非安立,如《叁無性論》。大唐叁藏雲:如《顯揚》等即依叁性立叁無性,以此爲正。所以者何?世親菩薩《叁十唯識》作此頌言: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護法釋》雲:于有及無,總說無性,故名密意。又《顯揚論》無著所造,與《攝大乘》等同類一義。又《瑜伽論》廣引此經及叁無性通有及無,故知《叁無性論》譯家謬也。” 歐陽漸:《解深密經圓測疏引存真谛說錄余》…
《唯識的空性與二谛思想研究——以新舊唯識比較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