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孫昌武:《文壇佛影》,第219頁。
〔59〕《雲門寺》詩實不能視爲一完整詩篇,因所補僅該詩前四句:“湖邊歸鶴唳寥竬,僧房半倚秦峰缺。雲生幽室何逍遙,泉去疏林幾嗚咽”。後四句《全唐詩》已收,題作“宿東林寺”。注:“一作雲門雪夜”。
〔60〕權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歸沃州序》,《全唐文》卷四九叁,第507頁。
〔61〕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下),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33-534頁。
〔62〕案:唐代僧人還俗與變俗爲僧一樣容易和普遍。《蔡寬夫詩話》“唐浮圖還俗”條雲:“唐缙紳自浮圖易業者頗多。劉禹錫《答廖參謀》:“初服已驚白發長,高情猶向碧雲深。”李義山《呈令孤相公詩》曰:“白足禅僧思敗道,青袍禦史欲休官。”以指座中人,皆顯言之,蓋當時自不以爲諱。”(《宋詩話輯佚》卷下,第411頁)。
〔63〕[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七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088頁。
〔64〕案:據賈晉華考證,皎然乃梁吳興邵守謝紻七世孫,謝靈運爲其九世從祖。賈說見其《皎然非謝靈運裔孫考辨》,載《江海學刊》1992年第2期。
〔65〕賈晉華:《皎然出家時間及佛門宗系考述》,《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1期;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上),第189頁。
〔66〕案: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下,第548頁)謂皎然天寶6年出家,不確。皎然《早春寄少府仲宣詩》雲:“早年初問法,因悟目中花。忽值胡雛起,芟夷若亂麻。脫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胡雛起”當指發生于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故其正式出家的時間當在天寶十四年(755年)以後。
〔67〕《宋高僧傳》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
〔68〕《全唐文》卷九一九,第10冊,第9572頁。
〔69〕權德輿:《唐故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禅師塔銘》,《全唐文》卷四九四。
〔70〕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下),第361頁。
〔71〕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上),第189頁。
〔72〕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上),第189頁。
〔73〕《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
〔74〕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下),第352頁。
〔75〕《五代詩話》八卷引《十國春秋》。王士禛原編,鄭方坤刪補,戴鴻森校點:《五代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76〕《全唐詩》卷八百二十九。第23冊,第9322頁。
〔77〕《全唐詩》卷八叁○,第23冊,第9351頁。案:方回《贏奎律髓》以爲貫休、齊己同師石霜,不知是否別有所據。參見《五代詩話》,第332頁。
〔78〕《全唐詩》卷八叁一,第23冊,第9368頁。
〔79〕《全唐詩》卷八叁一,第23冊,第9368頁。
〔80〕昙域:《禅月集序》,《全唐文》卷九二二,第10冊,第9604頁。
〔81〕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頁。
〔82〕《全唐詩》卷八二六,第23冊,第9306頁。
〔83〕[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七十五,第1090頁。
〔84〕《全唐詩》卷八叁五,第23冊,第9409頁。
〔85〕《全唐詩》卷八二六,第23冊,第9307頁。
〔86〕《全唐詩》卷八二六,第23冊,第9312頁。
〔87〕楊慎:《升庵詩話》卷上。《曆代詩話續編》(下),第852頁。
〔88〕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第522頁。
〔89〕《全唐詩》卷八百二十八,第23冊,第9334頁。案:此詩一作寒山詩,但亦無確證,且貫休集中此類詩作不泛其例,故今仍系于貫休名下。另外,貫休的《道情詩》等作品亦有類似情況,此不詳辨。
〔90〕郭預衡主編:《中國文學史》(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436頁。陶靜〔91〕《五代詩話》卷八,第326-327頁。
〔92〕案:齊己常自說沩山爲吾宗,如《荊渚寄西蜀無染大師兄》詩雲:“大沩心付白崖前,寶月分輝照蜀天……欲聽吾宗說舊山,地遠身老楚江邊”。即是其例。《全唐詩》卷八四四,第24冊,第9539頁。
〔93〕齊己:《答陳秀才》,《全唐詩》卷八四一,第24冊,第9490頁。
〔94〕《五代詩話》卷八引《贏奎律髓》語。
〔95〕孫光憲:《白蓮集序》,《全唐文》卷九○○,第9391頁。
〔96〕劉開揚:《唐詩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頁。
〔97〕齊己:《自勉》,《全唐詩》第24冊,卷八四一,第9451頁。
〔98〕齊己:《寄懷西蜀僧達禅翁》,《全唐詩》卷八叁九,第24冊,第9469頁。
〔9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一,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
〔100〕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四庫全書》第1366冊,第522-523頁。
〔101〕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頁。
〔102〕錢學烈:《寒山子和寒山詩的版本》,《文學遺産增刊》第16輯。又見其所著《寒山詩校注·前言》,廣東高等到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案:關于寒山的生卒年,據羅時進《唐詩演進論》一書統計,至少已有陳慧劍、孫昌武、陳之卓、錢學烈、張伯偉、日人松村昂、以及羅氏本人等共八家不同觀點。本文采用錢學烈的看法。羅時進:《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97頁。
〔103〕胡適:《白話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上),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74頁。陶靜〔104〕參見張伯偉:《禅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234頁。
〔105〕羅時進:《唐詩演進論》,第102-109頁。另:關于寒山詩的版本情況羅書亦有詳論,可一並參閱。
〔106〕李鼎環:《寒山詩的禅境與詩情》,轉引自方子舟《中國曆代詩學通論》,臺灣大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380-1392頁。
〔107〕李鼎環:《寒山詩的禅境與詩情》。轉引自方子舟《中國曆代詩學通論》,第130頁。
〔108〕項楚:《寒山詩校注》(附拾得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7頁。
〔109〕參見王運熙、楊明:《寒山子詩歌的創作年代》,載《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四輯。
〔110〕孫昌武:《寒山傳說與寒山詩》,載《南開文學研究》,1987年版。後收入其所著《禅與詩》,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版;《禅思與詩情》,中華書局1997年版。
〔111〕曹汛:《寒山詩的宋代知音》,《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中華書局1997年版。陶靜〔112〕方子舟:《中國曆代詩學通論》第六篇第二章第四節“試從寒山詩裏尋出路”。陶靜〔113〕鍾玲:《寒山在東方和西方文學界的地位》,轉引自《中國曆代詩學通論》,第1358-1371頁。
〔114〕案:關于道世的生卒年,《全唐詩續拾》卷四說“卒于總章元年(668年)後。一雲弘道元年(683年)卒”。上海古籍出版社《法苑珠林》(1988年版)“出版說明”則定于683年。但不論是“總章元年”還是“弘道元年”,都有屬于唐高宗年號,爲初唐朝時期。
〔115〕賴永海:《佛道詩禅》,第158頁。
〔116〕案:有, 的學者徑將以“歌”“吟”“訣”名篇的作品亦歸入偈頌體。參見孫昌武:《文壇佛影》,第186頁。
〔117〕吳立民主編,徐孫銘副主編:《禅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頁。
〔118〕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頁。
〔119〕法緣:《略述曹洞宗之五位說》,《閩南佛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20〕呂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59、262頁。
〔121〕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第354頁。
〔122〕《古尊宿語錄》卷十八《雲門匡真禅師廣錄下》。 [宋]赜藏編集,蕭
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古尊宿語錄》(下),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37頁。
〔123〕案:後梁末帝叁年(923年)因與後唐戰敗令手下殺之,故史書無龍德叁年,僅紀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124〕《宋高僧傳》卷十叁《梁撫州疏山光仁傳》附《居延傳》。
〔125〕陳尚君:《全唐詩補編》(下),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368-1369頁。
〔126〕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5頁。
〔127〕饒宗頤:《馬鳴佛所行贊與韓愈南山詩》,《梵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317頁。
〔128〕參看陳允吉:《中古七言詩體的發展與偈頌翻譯》,《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頁。
〔129〕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曆代詩話》(下),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25-426頁。
〔130〕[宋]王谠:《唐語林》卷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頁。案:《唐才子傳》卷四《皎然上人傳》略同。
〔131〕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9頁。
〔132〕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船山全書》第15冊,嶽麓書社1995年,第822頁。
〔133〕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二,《船山全書》第14冊,第588頁。
〔134〕李東陽:《麓堂詩話》,《曆代詩話續編》(下),第1397頁。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