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和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之第二章第五节“盛唐僧人之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全唐诗》卷八一八,第2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238页。
〔3〕《全唐文》卷三八八,第4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3949页。
〔4〕《全唐诗》卷八一八,第2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214页。
〔5〕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4-255页。
〔6〕王邦雄:《义净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代校注前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49页。
〔7〕白居易:《题道宗上人十韵并序》,《全唐诗》卷四四四,第13册,第4978页。
〔8〕[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9〕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5页。案:本文所引日人市原亨吉的《中唐初期江左的诗僧》一文,亦转引自蒋氏之书。国内20世纪80年代末亦有学者指出“诗僧”一词源于皎然《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不知其说是否源于市源亨吉。参阅徐庭筠:《唐五代诗僧及其诗歌》,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唐代文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19页。
〔11〕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8页。案:孙昌武《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一文对此亦有类似议论,载河北禅学研究所编:《中国禅学》第1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2页。
〔13〕徐庭筠:《唐五代诗僧及其诗歌》一文,对诗僧产生的原因,归于唐代佛学和诗歌的兴盛、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等“多因素的相互渗透”,较全面,亦较浮泛。见《唐代文学研究》,第176-193页。
〔14〕蒋寅:《大历诗见》(上编),第326-327页。案:市原亨吉氏说亦转引自蒋书。陶静〔15〕孙昌武:《文坛佛影》,第226页、第216-220页。案:僧诗与禅宗的关系,范文澜《唐代佛教》一书亦言及,可参阅。
〔16〕[梁]释僧佑撰,苏晋仁、萧链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72页。
〔17〕[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8页。
〔18〕十二部经:佛教分其经为十二种:一曰修多罗,此译契经,经典中说法义之散文;二曰祗夜,此译应颂或重颂,应于前段所说之散文而重演其义者也,每句字数有一定,故称为颂;三曰伽陀,此译孤起颂,即前无散文,直作偈颂之句者;四曰尼陀那,此译因缘,经中叙述佛说法教化之因缘者;五曰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佛说弟子过去因缘之经文;六曰多伽,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因缘之经文;七曰阿浮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菩萨现世种种神通之经文;八曰阿波陀那,此译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九曰优婆提舍,此译论议,佛与弟子论议法理问答之文;十曰优陀那,此译自说,佛独自宣说法理;十一曰昆佛略,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真理之经文;十二曰和伽罗,此译授记,悬记菩萨将来成佛之经文。案:美国学者梅维恒(Victor.H.meir)和梅祖麟(Tsu-Lin Mei)合着的论文《近体诗的梵文来源》, [The Sanskrit Origins of Resent Style Prosody , Harvard jou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1, No.2(December,1991)(此文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允吉先生惠予提供复印件,谨表衷心感谢)],认为偈、颂可能不同,朱庆之的《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载《华林》第2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通过调查梵汉《法华经》中“偈”、“颂”和“偈颂”的用例,否定了这一看法。笔者认为,梵文中的slokagatha二词都译作“偈颂”,但在指称形式与内容时时并不能通用,如说某经有多少“颂”时,就并不能说它有多少“偈”或多少“偈颂”。这一点也是应当注意的。
〔19〕陈允吉:《中古七言诗体的发展与佛偈的翻译》,《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20〕孙昌武:《文坛佛影》,第184-186页。另,孙氏《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一文亦有论,可参看。
〔21〕《晦安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八。
〔22〕袁枚:《随园诗话》卷四。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23〕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24〕《全唐诗》卷八七○,第9104页。
〔25〕那罗延:梵音 Narayana 的音译,原属印度教中的大神祗毗瑟纽,在佛典中则指金刚力士、坚固力士,或一般力士等具有大力量的神祗。如果那罗延身愿,则为阿弥勒佛四十八愿之一,祈愿净土的菩萨都具有那么罗延力士般强壮的身体。
〔26〕案:义净西行求法的经过和时间,详细情况可参阅王邦雄:《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 ,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17页。
〔27〕《全唐诗》卷八百八题下注:“一作慧净”。案:据《续高僧传》卷二《慧净传》,慧净年长于义净,且未游西域,无从得作此诗,故此诗只能为义净所作。
〔28〕《刘禹锡集笺证》卷十九,第519页。
〔29〕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本,第446页。
〔30〕李谔:《上隋祖革文华书》,又名《上书正文体》,《全隋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3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0页。
〔32〕林建福、陈鸣:《文苑佛光——中国文僧》,第五章——“衲气不除”的苦吟诗人,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3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4页。
〔34〕《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第85-100页。
〔35〕孙昌武:《文坛佛影》,第227页。
〔36〕《大正藏》第46册,第11、18页。
〔37〕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38〕徐庭筠:《唐五代诗僧及其诗歌》,《唐代文学研究》,第181页。
〔39〕案:关于释灵一卒年,《宋高僧》卷一五《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全唐文》卷三九○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皆说在“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唯《僧传》称“春秋三十五”,而《塔铭》云“三十有六”。盖一为虚岁,一为实数。然蒋寅《大历诗人研究》(第33页)则谓“享年三十岁”,不知何据。又:蒋氏书言日本学者河内昭圆《关于诗僧灵一》一文考述灵一生平“多推测之词,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亦可参看。陶静〔40〕蒋寅认为“灵一诗作留传下来很少,只有三十余首(其间尚杂有他人之作)”,亦未知何据,(见《大历诗人研究》第333页)。案:在灵一传世的42首诗作中,有《留别忠州故人》、《题黄公陶翰别业》《项王庙》三诗题注“一作惟审诗”、“一作处一诗”、“一作栖白诗”,若三诗皆不为灵一作,则灵一今存诗39首、句1首。
〔41〕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三九○。
〔42〕《宋高僧传》卷十四《唐扬州龙兴寺法慎传》。
〔43〕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第334页;[日]河内昭圆:《关于诗僧灵一》一文,据《大历诗人研究》第334-335页引。
〔44〕《全唐诗》卷二六○,第六册,第2159页。
〔45〕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第333-334页。
〔4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6页。
〔47〕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第334页。
〔48〕毛先舒:《诗坻辩》卷二。《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49〕转引自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第335页。
〔50〕《唐人选唐诗》(十种),第295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51〕案:“守真”,《宋高僧传》卷十五《唐襄州门辨觉寺清江传》作“守直”,储仲君《唐才子传校笺》云“应作守真”。今从改正。
〔5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下),第538页。
〔53〕皎然:《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九一八。
〔54〕《宋高僧传》卷十五《唐襄州辩觉寺清江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页。
〔55〕法照:《送清江上人》。《全唐诗》第23册,第9135页。
〔56〕案:关于灵澈的生平,日本学者河内昭圆的论文《澈上人文集管窥——诗僧灵澈的生涯》、国内赵昌平的论文《读皎然赠包中丞书札记》,均有考辨,可参阅。
〔57〕《历代诗话续编》(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