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P11

  ..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和張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學與詩歌研究》之第二章第五節“盛唐僧人之詩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全唐詩》卷八一八,第23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238頁。

  〔3〕《全唐文》卷叁八八,第4冊,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3949頁。

  〔4〕《全唐詩》卷八一八,第23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214頁。

  〔5〕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卷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54-255頁。

  〔6〕王邦雄:《義淨與南海寄歸內法傳——代校注前言》,《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49頁。

  〔7〕白居易:《題道宗上人十韻並序》,《全唐詩》卷四四四,第13冊,第4978頁。

  〔8〕[明]胡震亨:《唐音癸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頁。

  〔9〕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25頁。案:本文所引日人市原亨吉的《中唐初期江左的詩僧》一文,亦轉引自蔣氏之書。國內20世紀80年代末亦有學者指出“詩僧”一詞源于皎然《酬別襄陽詩僧少微》,不知其說是否源于市源亨吉。參閱徐庭筠:《唐五代詩僧及其詩歌》,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山西人民出版社編:《唐代文學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19頁。

  〔11〕孫昌武:《文壇佛影》,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08頁。案:孫昌武《禅與古典詩歌的關系》一文對此亦有類似議論,載河北禅學研究所編:《中國禅學》第1卷,中華書局2002年版。

  〔12〕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02頁。

  〔13〕徐庭筠:《唐五代詩僧及其詩歌》一文,對詩僧産生的原因,歸于唐代佛學和詩歌的興盛、以及當時社會政治等“多因素的相互滲透”,較全面,亦較浮泛。見《唐代文學研究》,第176-193頁。

  〔14〕蔣寅:《大曆詩見》(上編),第326-327頁。案:市原亨吉氏說亦轉引自蔣書。陶靜〔15〕孫昌武:《文壇佛影》,第226頁、第216-220頁。案:僧詩與禅宗的關系,範文瀾《唐代佛教》一書亦言及,可參閱。

  〔16〕[梁]釋僧佑撰,蘇晉仁、蕭鏈子點校:《出叁藏記集》卷七,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72頁。

  〔17〕[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78頁。

  〔18〕十二部經:佛教分其經爲十二種:一曰修多羅,此譯契經,經典中說法義之散文;二曰祗夜,此譯應頌或重頌,應于前段所說之散文而重演其義者也,每句字數有一定,故稱爲頌;叁曰伽陀,此譯孤起頌,即前無散文,直作偈頌之句者;四曰尼陀那,此譯因緣,經中敘述佛說法教化之因緣者;五曰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佛說弟子過去因緣之經文;六曰多伽,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因緣之經文;七曰阿浮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菩薩現世種種神通之經文;八曰阿波陀那,此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九曰優婆提舍,此譯論議,佛與弟子論議法理問答之文;十曰優陀那,此譯自說,佛獨自宣說法理;十一曰昆佛略,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真理之經文;十二曰和伽羅,此譯授記,懸記菩薩將來成佛之經文。案:美國學者梅維恒(Victor.H.meir)和梅祖麟(Tsu-Lin Mei)合著的論文《近體詩的梵文來源》, [The Sanskrit Origins of Resent Style Prosody , Harvard jou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51, No.2(December,1991)(此文爲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允吉先生惠予提供複印件,謹表衷心感謝)],認爲偈、頌可能不同,朱慶之的《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載《華林》第2卷,中華書局2002年版)通過調查梵漢《法華經》中“偈”、“頌”和“偈頌”的用例,否定了這一看法。筆者認爲,梵文中的slokagatha二詞都譯作“偈頌”,但在指稱形式與內容時時並不能通用,如說某經有多少“頌”時,就並不能說它有多少“偈”或多少“偈頌”。這一點也是應當注意的。

  〔19〕陳允吉:《中古七言詩體的發展與佛偈的翻譯》,《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

  〔20〕孫昌武:《文壇佛影》,第184-186頁。另,孫氏《禅與古典詩歌的關系》一文亦有論,可參看。

  〔21〕《晦安先生朱文公文別集》卷八。

  〔22〕袁枚:《隨園詩話》卷四。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頁。

  〔23〕張伯偉:《禅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頁。

  〔24〕《全唐詩》卷八七○,第9104頁。

  〔25〕那羅延:梵音 Narayana 的音譯,原屬印度教中的大神祗毗瑟紐,在佛典中則指金剛力士、堅固力士,或一般力士等具有大力量的神祗。如果那羅延身願,則爲阿彌勒佛四十八願之一,祈願淨土的菩薩都具有那麼羅延力士般強壯的身體。

  〔26〕案:義淨西行求法的經過和時間,詳細情況可參閱王邦雄:《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 , ,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17頁。

  〔27〕《全唐詩》卷八百八題下注:“一作慧淨”。案:據《續高僧傳》卷二《慧淨傳》,慧淨年長于義淨,且未遊西域,無從得作此詩,故此詩只能爲義淨所作。

  〔28〕《劉禹錫集箋證》卷十九,第519頁。

  〔29〕丁福保:《曆代詩話續編》(中),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本,第446頁。

  〔30〕李谔:《上隋祖革文華書》,又名《上書正文體》,《全隋文》卷二十,中華書局1958年影印本。

  〔31〕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卷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10頁。

  〔32〕林建福、陳鳴:《文苑佛光——中國文僧》,第五章——“衲氣不除”的苦吟詩人,華文出版社1997年版。

  〔33〕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叁,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54頁。

  〔34〕《曆代詩話續編》(上),中華書局1981年排印本,第85-100頁。

  〔35〕孫昌武:《文壇佛影》,第227頁。

  〔36〕《大正藏》第46冊,第11、18頁。

  〔37〕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頁。

  〔38〕徐庭筠:《唐五代詩僧及其詩歌》,《唐代文學研究》,第181頁。

  〔39〕案:關于釋靈一卒年,《宋高僧》卷一五《唐余杭宜豐寺靈一傳》、《全唐文》卷叁九○獨孤及《唐故揚州慶雲寺律師一公塔銘》,皆說在“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唯《僧傳》稱“春秋叁十五”,而《塔銘》雲“叁十有六”。蓋一爲虛歲,一爲實數。然蔣寅《大曆詩人研究》(第33頁)則謂“享年叁十歲”,不知何據。又:蔣氏書言日本學者河內昭圓《關于詩僧靈一》一文考述靈一生平“多推測之詞,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亦可參看。陶靜〔40〕蔣寅認爲“靈一詩作留傳下來很少,只有叁十余首(其間尚雜有他人之作)”,亦未知何據,(見《大曆詩人研究》第333頁)。案:在靈一傳世的42首詩作中,有《留別忠州故人》、《題黃公陶翰別業》《項王廟》叁詩題注“一作惟審詩”、“一作處一詩”、“一作棲白詩”,若叁詩皆不爲靈一作,則靈一今存詩39首、句1首。

  〔41〕獨孤及:《唐故揚州慶雲寺律師一公塔銘並序》,《全唐文》卷叁九○。

  〔42〕《宋高僧傳》卷十四《唐揚州龍興寺法慎傳》。

  〔43〕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第334頁;[日]河內昭圓:《關于詩僧靈一》一文,據《大曆詩人研究》第334-335頁引。

  〔44〕《全唐詩》卷二六○,第六冊,第2159頁。

  〔45〕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第333-334頁。

  〔46〕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6頁。

  〔47〕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第334頁。

  〔48〕毛先舒:《詩坻辯》卷二。《清詩話續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頁。

  〔49〕轉引自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上),第335頁。

  〔50〕《唐人選唐詩》(十種),第295頁,中華書局1958年版。

  〔51〕案:“守真”,《宋高僧傳》卷十五《唐襄州門辨覺寺清江傳》作“守直”,儲仲君《唐才子傳校箋》雲“應作守真”。今從改正。

  〔52〕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下),第538頁。

  〔53〕皎然:《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故大和尚塔銘並序》,《全唐文》卷九一八。

  〔54〕《宋高僧傳》卷十五《唐襄州辯覺寺清江傳》。《高僧傳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頁。

  〔55〕法照:《送清江上人》。《全唐詩》第23冊,第9135頁。

  〔56〕案:關于靈澈的生平,日本學者河內昭圓的論文《澈上人文集管窺——詩僧靈澈的生涯》、國內趙昌平的論文《讀皎然贈包中丞書劄記》,均有考辨,可參閱。

  〔57〕《曆代詩話續編》(中),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54頁…

《唐代的詩僧與僧詩(高華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