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孙昌武:《文坛佛影》,第219页。
〔59〕《云门寺》诗实不能视为一完整诗篇,因所补仅该诗前四句:“湖边归鹤唳寥竬,僧房半倚秦峰缺。云生幽室何逍遥,泉去疏林几呜咽”。后四句《全唐诗》已收,题作“宿东林寺”。注:“一作云门雪夜”。
〔60〕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归沃州序》,《全唐文》卷四九三,第507页。
〔6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3-534页。
〔62〕案:唐代僧人还俗与变俗为僧一样容易和普遍。《蔡宽夫诗话》“唐浮图还俗”条云:“唐缙绅自浮图易业者颇多。刘禹锡《答廖参谋》:“初服已惊白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李义山《呈令孤相公诗》曰:“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欲休官。”以指座中人,皆显言之,盖当时自不以为讳。”(《宋诗话辑佚》卷下,第411页)。
〔6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088页。
〔64〕案:据贾晋华考证,皎然乃梁吴兴邵守谢紻七世孙,谢灵运为其九世从祖。贾说见其《皎然非谢灵运裔孙考辨》,载《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
〔65〕贾晋华:《皎然出家时间及佛门宗系考述》,《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上),第189页。
〔66〕案: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下,第548页)谓皎然天宝6年出家,不确。皎然《早春寄少府仲宣诗》云:“早年初问法,因悟目中花。忽值胡雏起,芟夷若乱麻。脱身投彼岸,吊影念生涯”。“胡雏起”当指发生于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故其正式出家的时间当在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
〔67〕《宋高僧传》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
〔68〕《全唐文》卷九一九,第10册,第9572页。
〔69〕权德舆:《唐故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全唐文》卷四九四。
〔70〕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下),第361页。
〔7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上),第189页。
〔7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上),第189页。
〔73〕《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
〔74〕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下),第352页。
〔75〕《五代诗话》八卷引《十国春秋》。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76〕《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九。第23册,第9322页。
〔77〕《全唐诗》卷八三○,第23册,第9351页。案:方回《赢奎律髓》以为贯休、齐己同师石霜,不知是否别有所据。参见《五代诗话》,第332页。
〔78〕《全唐诗》卷八三一,第23册,第9368页。
〔79〕《全唐诗》卷八三一,第23册,第9368页。
〔80〕昙域:《禅月集序》,《全唐文》卷九二二,第10册,第9604页。
〔8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82〕《全唐诗》卷八二六,第23册,第9306页。
〔8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五,第1090页。
〔84〕《全唐诗》卷八三五,第23册,第9409页。
〔85〕《全唐诗》卷八二六,第23册,第9307页。
〔86〕《全唐诗》卷八二六,第23册,第9312页。
〔87〕杨慎:《升庵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下),第852页。
〔88〕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四库全书》第13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522页。
〔89〕《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八,第23册,第9334页。案:此诗一作寒山诗,但亦无确证,且贯休集中此类诗作不泛其例,故今仍系于贯休名下。另外,贯休的《道情诗》等作品亦有类似情况,此不详辨。
〔90〕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436页。陶静〔91〕《五代诗话》卷八,第326-327页。
〔92〕案:齐己常自说沩山为吾宗,如《荆渚寄西蜀无染大师兄》诗云:“大沩心付白崖前,宝月分辉照蜀天……欲听吾宗说旧山,地远身老楚江边”。即是其例。《全唐诗》卷八四四,第24册,第9539页。
〔93〕齐己:《答陈秀才》,《全唐诗》卷八四一,第24册,第9490页。
〔94〕《五代诗话》卷八引《赢奎律髓》语。
〔95〕孙光宪:《白莲集序》,《全唐文》卷九○○,第9391页。
〔96〕刘开扬:《唐诗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页。
〔97〕齐己:《自勉》,《全唐诗》第24册,卷八四一,第9451页。
〔98〕齐己:《寄怀西蜀僧达禅翁》,《全唐诗》卷八三九,第24册,第9469页。
〔9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一,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100〕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四库全书》第1366册,第522-523页。
〔10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102〕钱学烈:《寒山子和寒山诗的版本》,《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又见其所著《寒山诗校注·前言》,广东高等到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案:关于寒山的生卒年,据罗时进《唐诗演进论》一书统计,至少已有陈慧剑、孙昌武、陈之卓、钱学烈、张伯伟、日人松村昂、以及罗氏本人等共八家不同观点。本文采用钱学烈的看法。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97页。
〔103〕胡适:《白话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4页。陶静〔104〕参见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234页。
〔105〕罗时进:《唐诗演进论》,第102-109页。另:关于寒山诗的版本情况罗书亦有详论,可一并参阅。
〔106〕李鼎环:《寒山诗的禅境与诗情》,转引自方子舟《中国历代诗学通论》,台湾大海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380-1392页。
〔107〕李鼎环:《寒山诗的禅境与诗情》。转引自方子舟《中国历代诗学通论》,第130页。
〔108〕项楚:《寒山诗校注》(附拾得诗),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7页。
〔109〕参见王运熙、杨明:《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四辑。
〔110〕孙昌武:《寒山传说与寒山诗》,载《南开文学研究》,1987年版。后收入其所著《禅与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版;《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1〕曹汛:《寒山诗的宋代知音》,《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版。陶静〔112〕方子舟:《中国历代诗学通论》第六篇第二章第四节“试从寒山诗里寻出路”。陶静〔113〕钟玲:《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转引自《中国历代诗学通论》,第1358-1371页。
〔114〕案:关于道世的生卒年,《全唐诗续拾》卷四说“卒于总章元年(668年)后。一云弘道元年(683年)卒”。上海古籍出版社《法苑珠林》(1988年版)“出版说明”则定于683年。但不论是“总章元年”还是“弘道元年”,都有属于唐高宗年号,为初唐朝时期。
〔115〕赖永海:《佛道诗禅》,第158页。
〔116〕案:有, 的学者径将以“歌”“吟”“诀”名篇的作品亦归入偈颂体。参见孙昌武:《文坛佛影》,第186页。
〔117〕吴立民主编,徐孙铭副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118〕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119〕法缘:《略述曹洞宗之五位说》,《闽南佛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20〕吕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9、262页。
〔12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354页。
〔122〕《古尊宿语录》卷十八《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下》。 [宋]赜藏编集,萧
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古尊宿语录》(下),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7页。
〔123〕案:后梁末帝三年(923年)因与后唐战败令手下杀之,故史书无龙德三年,仅纪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124〕《宋高僧传》卷十三《梁抚州疏山光仁传》附《居延传》。
〔125〕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下),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68-1369页。
〔1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5页。
〔127〕饶宗颐:《马鸣佛所行赞与韩愈南山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317页。
〔128〕参看陈允吉:《中古七言诗体的发展与偈颂翻译》,《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129〕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5-426页。
〔130〕[宋]王谠:《唐语林》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案:《唐才子传》卷四《皎然上人传》略同。
〔13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9页。
〔132〕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1995年,第822页。
〔133〕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二,《船山全书》第14册,第588页。
〔134〕李东阳:《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下),第1397页。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