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性命之學的繼承和發揮。由于性功修持理論本來就承襲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內容,以伍守陽爲代表的內丹學派明確提出“仙佛合宗”理論就不足爲奇了。
叁、“仙佛合宗”理論的價值
作爲一種宗教修行理論,“仙佛合宗”的內涵是豐富的,它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包含著佛教與道教的許多思想精華。研究“仙佛合宗”理論的現實價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有助于理解中國文藝作品的思想內涵
中國的文藝作品可謂多彩多姿。從類型來看,無論是小說、詩詞,還是散文,都有大量作品在主題思想上表現佛道精神,此類作品的藝術形象自然具有濃厚的佛教與道教文化色彩。從陶淵明到蘇東坡、陸遊,從幹寶的《搜神記》到《西遊記》,從《拍案驚奇》到《聊齋志異》,從古代文言小說到現代武俠小說,我們都可以發現佛教、道教思想滲透下的藝術造型,而此類藝術造型的背後往往又寄托著“仙佛合宗”的修行理趣。至于說唱、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也同樣反映了佛教與道教的深刻影響。如何認識此類文藝作品的主題思想
我認爲光從作品本身進行考察是不夠的。爲了真正把握文藝作品的思想脈絡,有必要研究“仙佛合宗”的理論,因爲“仙佛合宗”作爲佛道相兼的一種修行理論,它不僅具有方法操作的意義,而且成爲佛道文化相互關聯的一條紐帶,沿著這樣一條紐帶,研究者可以比較順當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藝術空間,理解其思想情趣。別的不說,就拿《西遊記》的回目來看,如果沒有“仙佛合宗”的理論知識,那就很難真正把握其精神。因爲《西遊記》有許多回目本身就是“仙佛合宗”精神的體現,例如“姹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陰歸正會靈元”,此類回目將佛教的見性說與道教的精氣神的修煉理論結合起來,通過栩栩如生的故事情節,以暗示“性命雙修”的法門。像這樣的情形在《夷堅志》等作品之中也是存在的。故而,研究“仙佛合宗”理論便成爲解讀中國文藝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 (二)有助于身心健康,升華生命境界
從人生角度看,“仙佛合宗”理論對于人的健康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都是有裨益的。因爲“仙佛合宗”理論統合佛教與道教的性命修行思想,其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控製人的情緒。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的情緒與大腦的關系極大。情緒好可以導致人腦産生“嗎啡”及“褪黑素”之類良藥。腦內“嗎啡”也稱“恩多啡”,有鎮痛作用,還具有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愈率的藥理功效,可以使血液暢通,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至于“褪黑素”作爲由腦部所分泌出來的一種激素,它能夠減輕精神壓力,提高睡眠質量,調節生物鍾,等等。腦內嗎啡與褪黑素與人的情緒關系極大。故而,調整人的情緒,以達到最佳狀態,這是佛教與道教向來一直很關注的。早期佛教認爲衆生的自身生命是由“五蘊”組成的,即由色(肉體物質)、受(感受)、想(知覺)、行(意志等作用)、識(認識分別作用)集積而成,其中除了物質性的“色”以外,其他四蘊都屬于精神性的因素。佛教主張“無我”,其核心在于一個“淨”字。此等以“淨”爲核心要義的修持,實際上就是爲了破除執著心,在客觀上具有避免煩惱的作用。道教繼承了先秦道家關于“致虛守靜”的精神和傳統中醫學關于情緒控製的法門,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以“靜”爲大用的“調神”法門。元明以來,“仙佛合宗”的倡導者彙通了佛道修持理論,從而使“淨靜兼備”,這對于身心健康是有實際作用的。伍守陽謂:“惟仙佛種子,始能還虛了性,以純于精一之至旨。若夫人心,則戾其虛空之性體,沖沖不安,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故欲修仙道者,須成載道之器;欲成載道之器,必須先盡還虛之功。”[7]伍守陽所謂“仙佛種子”乃是指道教與佛教中的修行人。他認爲,只有佛道中人,才能夠真正達到“還虛了性”的境界。他指出,一般凡夫俗子,情緒不穩定,外在追求太多,這是無法超脫生死的。爲了超脫生死,應該在“虛”字上下功夫。他引述了佛門的至理名言“無相光中常自在”、“一念不生全體現”。顯然,這種由“靜”而“淨”的修持乃是生命境界升華的基本法門。值得注意的是,“仙佛合宗”理論,還包括著倫理道德修養的內容。因爲“性命雙修”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認識本性。佛教認爲人生是“苦”的,人之所以有“生”的痛苦,就在于“無明”和“貪欲”。所謂“無明”指的是愚昧而不知佛理,而“貪欲”指的是愛欲、情欲、食欲。佛教認爲,如果不能去除“無明”與“貪欲”,那就墮于輪回與因果報應的苦海之中。故而佛教倡導戒、定、慧叁學。其中的“戒”的核心思想是勸人爲善。從現實的層面來講,“戒”的學問具有鮮明的倫理道德色彩。與佛教相類似,道教從一開始也倡導倫理道德修行,《太上感應篇》奉勸世人:“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這也體現了善道的精神。“仙佛合宗”的理論,告誡修持則應該剔除“塵緣習染”,這就是去惡從善,以此增進“性功”。這樣道德的完善,也是生命境界的升華。
有助于開悟生慧,促進科學創新
從思維的角度看,“仙佛合宗”理論,既包含了佛學的止觀雙運,定慧齊修法門,也囊括了道家“坐忘心齋”的精神。佛教修持理論證明,定可以生慧;而道家的坐忘心齋,也能夠促使修持者進入直覺思維狀態。所謂直覺,乃是內心對實在的直接領悟,是主客交融的境界。道家把這種境界稱作“玄同”,佛教謂之“般若”。不論是“玄同”或者“般若”,其境界形成過程都是以“破執”爲前提的,道家的“坐忘心齋”是破執,佛教的“般若”實際上也是破執。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破執乃是創新的前提。如果一味執迷權威,那只能是固步自封,無法開拓與超越,故而也就不能有新的創造。“仙佛合宗”的修持過程本身就是運用佛道智慧以破除迷信,從而進入超越境界的過程,因此這對于科學創新是有積極意義的。
總而言之,“仙佛合宗”理論包含著佛教與道家、道教的許多智慧,通過發掘,可以爲當今社會人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和科學創新服務,故而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是相當必要的。
[1]吳承恩:《西遊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頁。
[2]同上書,第4頁。
[3]同上書,第7頁。
[4]伍守陽、柳華陽撰:《古本伍柳仙宗合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頁。
[5]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鈔序》,《出叁藏記集》卷八。
[6]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卷中,《周易參同契古注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頁。
[7]伍守陽:《仙佛合宗語錄》,《古本伍柳仙宗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頁。
《“仙佛合宗”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價值(詹石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