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仙佛合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詹石窗)▪P2

  ..续本文上一页教性命之学的继承和发挥。由于性功修持理论本来就承袭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内容,以伍守阳为代表的内丹学派明确提出“仙佛合宗”理论就不足为奇了。

  三、“仙佛合宗”理论的价值

  作为一种宗教修行理论,“仙佛合宗”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包含着佛教与道教的许多思想精华。研究“仙佛合宗”理论的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有助于理解中国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

  中国的文艺作品可谓多彩多姿。从类型来看,无论是小说、诗词,还是散文,都有大量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表现佛道精神,此类作品的艺术形象自然具有浓厚的佛教与道教文化色彩。从陶渊明到苏东坡、陆游,从干宝的《搜神记》到《西游记》,从《拍案惊奇》到《聊斋志异》,从古代文言小说到现代武侠小说,我们都可以发现佛教、道教思想渗透下的艺术造型,而此类艺术造型的背后往往又寄托着“仙佛合宗”的修行理趣。至于说唱、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同样反映了佛教与道教的深刻影响。如何认识此类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

  我认为光从作品本身进行考察是不够的。为了真正把握文艺作品的思想脉络,有必要研究“仙佛合宗”的理论,因为“仙佛合宗”作为佛道相兼的一种修行理论,它不仅具有方法操作的意义,而且成为佛道文化相互关联的一条纽带,沿着这样一条纽带,研究者可以比较顺当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空间,理解其思想情趣。别的不说,就拿《西游记》的回目来看,如果没有“仙佛合宗”的理论知识,那就很难真正把握其精神。因为《西游记》有许多回目本身就是“仙佛合宗”精神的体现,例如“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此类回目将佛教的见性说与道教的精气神的修炼理论结合起来,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以暗示“性命双修”的法门。像这样的情形在《夷坚志》等作品之中也是存在的。故而,研究“仙佛合宗”理论便成为解读中国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二)有助于身心健康,升华生命境界

  从人生角度看,“仙佛合宗”理论对于人的健康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都是有裨益的。因为“仙佛合宗”理论统合佛教与道教的性命修行思想,其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控制人的情绪。脑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情绪与大脑的关系极大。情绪好可以导致人脑产生“吗啡”及“褪黑素”之类良药。脑内“吗啡”也称“恩多啡”,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愈率的药理功效,可以使血液畅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于“褪黑素”作为由脑部所分泌出来的一种激素,它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质量,调节生物钟,等等。脑内吗啡与褪黑素与人的情绪关系极大。故而,调整人的情绪,以达到最佳状态,这是佛教与道教向来一直很关注的。早期佛教认为众生的自身生命是由“五蕴”组成的,即由色(肉体物质)、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等作用)、识(认识分别作用)集积而成,其中除了物质性的“色”以外,其他四蕴都属于精神性的因素。佛教主张“无我”,其核心在于一个“净”字。此等以“净”为核心要义的修持,实际上就是为了破除执著心,在客观上具有避免烦恼的作用。道教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致虚守静”的精神和传统中医学关于情绪控制的法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静”为大用的“调神”法门。元明以来,“仙佛合宗”的倡导者汇通了佛道修持理论,从而使“净静兼备”,这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实际作用的。伍守阳谓:“惟仙佛种子,始能还虚了性,以纯于精一之至旨。若夫人心,则戾其虚空之性体,冲冲不安,流浪生死,无有出期。故欲修仙道者,须成载道之器;欲成载道之器,必须先尽还虚之功。”[7]伍守阳所谓“仙佛种子”乃是指道教与佛教中的修行人。他认为,只有佛道中人,才能够真正达到“还虚了性”的境界。他指出,一般凡夫俗子,情绪不稳定,外在追求太多,这是无法超脱生死的。为了超脱生死,应该在“虚”字上下功夫。他引述了佛门的至理名言“无相光中常自在”、“一念不生全体现”。显然,这种由“静”而“净”的修持乃是生命境界升华的基本法门。值得注意的是,“仙佛合宗”理论,还包括着伦理道德修养的内容。因为“性命双修”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认识本性。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人之所以有“生”的痛苦,就在于“无明”和“贪欲”。所谓“无明”指的是愚昧而不知佛理,而“贪欲”指的是爱欲、情欲、食欲。佛教认为,如果不能去除“无明”与“贪欲”,那就堕于轮回与因果报应的苦海之中。故而佛教倡导戒、定、慧三学。其中的“戒”的核心思想是劝人为善。从现实的层面来讲,“戒”的学问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色彩。与佛教相类似,道教从一开始也倡导伦理道德修行,《太上感应篇》奉劝世人:“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这也体现了善道的精神。“仙佛合宗”的理论,告诫修持则应该剔除“尘缘习染”,这就是去恶从善,以此增进“性功”。这样道德的完善,也是生命境界的升华。

  有助于开悟生慧,促进科学创新

  从思维的角度看,“仙佛合宗”理论,既包含了佛学的止观双运,定慧齐修法门,也囊括了道家“坐忘心斋”的精神。佛教修持理论证明,定可以生慧;而道家的坐忘心斋,也能够促使修持者进入直觉思维状态。所谓直觉,乃是内心对实在的直接领悟,是主客交融的境界。道家把这种境界称作“玄同”,佛教谓之“般若”。不论是“玄同”或者“般若”,其境界形成过程都是以“破执”为前提的,道家的“坐忘心斋”是破执,佛教的“般若”实际上也是破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破执乃是创新的前提。如果一味执迷权威,那只能是固步自封,无法开拓与超越,故而也就不能有新的创造。“仙佛合宗”的修持过程本身就是运用佛道智慧以破除迷信,从而进入超越境界的过程,因此这对于科学创新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而言之,“仙佛合宗”理论包含着佛教与道家、道教的许多智慧,通过发掘,可以为当今社会人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和科学创新服务,故而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是相当必要的。

  [1]吴承恩:《西游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2]同上书,第4页。

  [3]同上书,第7页。

  [4]伍守阳、柳华阳撰:《古本伍柳仙宗合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页。

  [5]支道林:《大小品对比要钞序》,《出三藏记集》卷八。

  [6]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卷中,《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7]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古本伍柳仙宗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仙佛合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詹石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