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P2

  ..續本文上一頁叁藏把他所譯的《決定藏論》裏的阿摩羅識硬套在《攝論》裏的。《攝論·所知依分》[6]雲:“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所知相分》[7]亦說:“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由此兩段論文,足可證明無著菩薩的唯識學中的第八識,決不是真妄皆有的和合識,而唯是生雜染法,虛妄分別所攝。《所知依分》又說:“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真谛叁藏的第七識爲阿陀那識說,被此段論文無情粉碎。

  總而言之,真谛叁藏雖弘揚二兄弟的唯識教,但他的唯識理論在許多地方卻與二兄弟的唯識思想矛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有二,第一是真谛叁藏學無師承,沒有根柢,僅憑自己的智慧來理解,因此誤解了二兄弟已定的唯識學說。如真谛叁藏對“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8]一頌的解釋,就明顯的理解錯了。“界”字的意義,世親釋論雲:“界者謂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現見世間于金鍍等說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體即是所依義。”這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說:界是一切雜染有漏法的種子之意,是一切法生起的依止,界是所依止,一切法是能依止。真谛叁藏卻把“界”解釋爲“解性”,說界是如來藏,認爲有了如來藏才能說明法界流轉還滅的一切,這不是《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的如來藏緣起又是什麼

  世親菩薩是無著菩薩的胞弟,親承其兄的教授,是不會錯的。真谛叁藏學唯識,在典籍方面僅《攝論》一部,無其他經論作參照,有一些差錯,是在所難免。第二是真谛叁藏來華時,在印度正是十大論師精研唯識學的時候,其標新立異的唯識學說已發展到頂峰,真谛叁藏無法見聞。玄奘叁藏去印度學法時,在十大論師之後,且又是印度百家爭鳴的時代,盡得諸唯識大家的真傳,被大乘佛教稱爲“大乘天”,小乘佛教譽爲“解脫天”,奘師比谛師所學的唯識,自然要圓滿精確一些。攝論宗一些不太恰當的唯識思想被玄奘大師一一否定,且爲唯識宗所包融,是理所當然的。

  二、立阿賴耶識爲所知依分

  《所知依分》是從叁個方面來論述阿賴耶識的:第一是用聖教量來成立阿賴耶,引《大乘阿毗達磨經》中的兩個頌:“無始時來界……”,“由攝藏諸法……”。第二是闡釋阿賴耶識的有關意義。第叁是以正理證明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以賴耶爲染淨所依,如無賴耶,世出世間法,均無法成立。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爲什麼不以阿賴耶識爲名叫阿賴耶識分,或叫阿賴耶識殊勝殊勝語,而叫所知依分,所知依殊勝殊勝語

  當知小乘唯斷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都未斷除,《攝論》又是除小乘顯示大乘的論典,故特別注重斷所知障的一面。障礙所應知法的是阿賴耶識裏的有漏雜染種子,它仍是所知。染淨種子都住在阿賴耶識裏,一個是賴耶的家人,一位是賴耶的客人,名阿賴耶識,只能顯出染汙的家人,清淨的客人便顯示不明,有所缺陷。名所知依就大不同了,所知依的範圍很廣很闊,是染是淨,有爲、無爲皆是所應知的,所知依都一概接收,來者不拒。況且《唯識叁十頌》說:“阿羅漢位舍。”到了阿羅漢位時,染汙的賴耶被舍掉,接替它的是一個一塵不染的奄摩羅識。賴耶只在染汙的衆生位上有,到證無生法忍時,便被無情地抛棄了。所知依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會被舍掉,是很全面的,所以名所知依不名阿賴耶識。

  在十相中,阿賴耶識排在第一,原來也是有緣由的。學佛的人,極要緊的事,是要有正見。如果沒有正見,必然是撥無因果的,毀謗叁寶,不信賢良,無慚無愧,罪業彌重,不可救藥。正如古德雲:“破戒能救,破見難救。”故正見是每一個學佛者所首先應具備的,八正道中占著第一位。樹立正見,必須通達緣起法,對緣起法有了深刻的認識、深切的體會以後,方不迷執邪因、無因、不平等因而起邪知邪見,生起正知正見。一切法皆是緣起的,阿賴耶識爲一切法生起的親因緣,阿賴耶識即是緣起,唯識學上的賴耶緣起。弄清了賴耶緣起,正見生起來了,遠離斷、常等邪執邪見而住于中道,然後乃能修行證果。

  中國佛教的宗派中,說識有八個的,僅唯識一家而已,這八識義是法相唯識宗最殊勝的理論。萬法唯識嘛!萬法不外五種:(1)心法,自性唯識。(2)心所有法,相應唯識。(3)色法,所變唯識。(4)心不相應行法,分位唯識。(5)無爲法,實性唯識。一切法中皆唯有識,識爲至尊,爲最殊勝。八個識中,前七名轉識,第八名本識。轉識的種子亦須本識攝持,轉識的生起必須依托本識,以本識爲根本依。識雖有八,本識最極殊勝。第八識因有種種不同的意義〖JP2〗,立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成唯識論樞要》列了十八個之多。《攝論》所列的異名,除《所知依分》所說外:“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爲性,阿陀羅識爲性,心爲性,阿賴耶爲性,根本識爲性,窮生死蘊爲性,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還名一切種子識,異熟識。現將第八識異名的意義,簡述如下:

  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形容此識像一個庫藏,能容納一切染淨法的種子。有叁個藏的意義:(1)能藏:是對阿賴耶識自身說的,說此識有攝藏一切有漏雜染種子的能力。我人身口意叁業在行動以後,不是馬上就完了,這行動所留下的勢力(種子),就爲阿賴耶識攝持住不令散失壞爛。以後追憶起來曆曆在目,故我人記憶的保持,全靠賴耶識有能藏種子的能耐。我們學佛學法,念念不忘,這賴耶還是一個有功之臣。(2)所藏:是說被攝藏在阿賴耶識裏。一切雜染法所熏成的種子,這雜染法,是賴耶所生的果性,一切雜染法的現行,皆以此識爲根本依。(3)我愛執藏:阿賴耶識綿綿密密,恒時相續沒有間斷,第七末那不識不知,以見分執著賴耶爲自類我相,常起我見我慢,與貪愛無明相親相愛形影不離,這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源,此識若轉,生死輪回出矣。從以上意義觀察,賴耶識與一切雜染品法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所知依分》雲:“如是二識更互爲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伽他曰:“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此段論文中的二識是指轉識與本識。轉識指前七識,暗指一切雜染品法,因一切染法,識所變故。論文文意是說,賴耶識與一切雜染品法是互爲因果的關系。從現行熏種子這方面來說,能熏的雜染諸法是因,所熏的賴耶識爲果。若從種子生現行這方面看,賴耶則是能生的因,雜染諸法就是所生的果。從現行與熏習兩方面論,本識與轉識是互爲因果的關系。

  阿陀那識:是古印度語,華譯執持識。依《攝論》有二義,一是執受,二是執取。執受者,謂執持五色根不令壞爛而産生苦樂等感受。我們一個活蹦亂跳、喜怒哀樂無常的人爲什麼跟死屍完全兩樣呢

  這是阿陀那識執受的作用,活著的人,因有阿陀那識的執受,眼等五色根才會不失不壞,直至壽終正寢。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受,一個活著的人立即會死去,眼等五色根會逐步壞爛,如不淨觀所敘述的那樣,成爲一具臭不可聞的腐屍,乃至成白骨,風化入大地。如此說來,阿陀那識對我們的生命恩重如山。二是執取,一個生命的最初形成,是離不開自己的業識、父精、母卵這叁大因素的,這識便是執持識。當父母結合時,也是衆生投生的關鍵時刻,這阿陀那識在一刹那間便執持父精母卵取爲自己的身體,在母胎裏慢慢生長,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爲嬰兒。盡管男女結合,若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取,還是形不成一個生命。身體健康正常而終身不孕的婦女,並非是無男精女血,多數是與兒女無緣,以無識的執取,而只是精血,這精血便會跟尿液一起被排出體外。生死輪回中,這阿陀那識確實是了不起的打頭陣的先鋒官。正如《八識規矩頌》所說:“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一切種子識:此識是阿賴耶識的因相。謂阿賴耶識所攝藏的一切雜染法的種子,相續恒住此識中,于一切時,遇緣而起現行,成爲雜染諸法的親因。王恩洋《攝大乘論疏》雲:“由攝藏諸法,故名一切種子識。”

  異熟識:此識是阿賴耶識的果相。依雜染品法無始以來所有熏習而成的業種,這阿賴耶識受業力的牽引,而招感叁界九地的異熟果報。因不受後有的二乘,他們所有的業種均已斷盡,只有異熟果報身未盡,故不叫種子識改稱異熟識。

  心:以上四種第八識的異名,都出現在大乘契經裏,以下的幾種阿賴耶識異名,是佛陀在小乘契經裏,害怕聲聞乘人執爲我,妨害他們斷惑證真,故以異門密意而說,如阿賴耶,根本識,窮生死蘊等等,于此就不再一一說明了。此心一名,爲大小乘所共用,但定義各不相同。《攝論》的解釋是這樣:積集諸法種子令不散失,故名爲心,雜染諸法熏習成種,阿賴耶識能積集攝藏故,阿賴耶識亦名爲心,心以阿賴耶識爲體。

  叁、十相殊勝顯大乘真是佛語

  大乘佛教批評小乘爲自了漢,焦芽敗種,小乘勢力小,是大乘的附庸,只好瞪著眼接受批評,不敢頂嘴。在印度本土的佛教形勢就不同了,早期十分興旺發達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隨著小乘佛教的不斷發展而逐步興盛起來的。大乘佛教批評小乘佛教太執著了,不究竟等,小乘佛教便反過來針鋒相對的回擊大乘是愦鬧行者,非佛語。無著菩薩爲了引導其弟回小向大,就不得不向其弟解釋大乘真是佛語的問題。大乘肯定是佛所說,佛陀在宣講大乘契經時,有很多的小乘大阿羅漢還是某些契經的當機者呢!如《金剛經》的當機者是須菩提,《佛說阿彌陀經》的當機者是舍利弗等等。法華會上五百羅漢因聽不懂會叁歸一的甚深根本*輪,如聾若啞,被迫退出法會。佛說大乘契經有大量的阿羅漢參加,怎能說大乘不是佛語。小乘說大乘不是佛語,那是被大乘批…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