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評得急了,不得不作反戈一擊。實則大乘真是佛語,殊勝的佛語。印度弘揚大乘佛教的佼佼者,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諸菩薩,都是先學小乘,後棄小向大,弘揚大乘佛教,批評小乘佛教。如果大乘真不是佛語,這幾位智慧超群、出類拔萃的菩薩,難道他們會抛棄佛語的小乘而改主不是佛語的大乘,且以非佛語的大乘教義批評佛語的小乘教義,這可能嗎
尤其是號稱千部論師的世親菩薩,在學小乘教時,曾著論典毀謗大乘,後受其兄的感化而改信大乘,深爲大乘教義所折服,想到自己謗過大乘,過失彌重,欲斷舌頭以贖前罪。在無著菩薩的鼓勵下,力弘大乘以忏謗大乘之罪。還造《唯識叁十頌》,糾正有部、經部、正量部等的錯誤思想。中國四大翻譯家的兩位泰鬥,佛學大師鸠摩羅什和被印度小乘佛教譽稱“解脫天”的玄奘叁藏,都是既通小乘又特善大乘,他二人均是弘揚中國大乘佛教的健將。羅什大師在回小向大時感歎說:“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石爲妙。”[9]這正顯示了大乘不但是佛語,且是殊勝的佛語。 一部《攝論》就是大乘十相殊勝殊勝語的詳細解釋,這十相殊勝語,最能顯示出大乘法體的廣大,諸佛世尊在契經中常常宣說,因此這十相殊勝語,能夠顯示大乘真是佛語。如來所說十相殊勝殊勝語就是:(一)所知依。所知依即是阿賴耶識,一切所應知法的種子皆攝藏在阿賴耶識裏,一切法依此種子而得現行,故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現行的親因緣,阿賴耶識就是所知之依。(二)所知相。所知相謂所應知的法相,法相差別無量無邊,總結歸納起來有叁類:(1)依他起相:就是說依衆緣生起的一切法。(2)遍計所執相:謂妄計依他起的法爲實有。(3)圓成實相:即是于依他起上遣除遍計所執。所知相的體故是叁自相。(叁)入所知相。就是悟入所知叁相:謂知依他起,斷遍計所執,證圓成實。(四)彼入因果。修習六波羅蜜既是入彼(唯識性)之因,也是悟入彼之果。悟入前名因,悟入後叫果,六波羅蜜是彼入因果體。(五)彼因果修差別。菩薩十地是彼因果修差別。十地之中,地地均修六波羅蜜,地與地之間有深淺功夫之差別,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各有差別故。(六)增上戒。(七)增上心。(八)增上慧。此叁相,講的是菩薩深廣無邊的叁無漏學。(九)彼果斷。是菩薩斷盡二障及習氣所證的無住大涅槃。(十)彼果智。是圓滿顯現的無分別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即叁種佛身。
此十相中,第一二相是境殊勝,叁相至八相是行殊勝,後二相是果殊勝,一切佛法,不外境行果,謂明境、修行、證果。境行果都殊勝的大乘還能不殊勝嗎
再說十相之中,隨便拈一相來與小乘比較一下,優劣十分明顯。就拿菩薩的增上戒學來說吧,菩薩戒律儀,是叁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菩薩無惡不斷,已包攝了聲聞戒。二是攝善法戒。菩薩無善不修,小乘還有大量善法未修。叁是攝衆生戒。菩薩無生不度,小乘除度自己一人外,其他衆生一概不管。由此觀之,菩薩確實很偉大,菩薩所修學的大乘法猶如四大洋之水,聲聞乘所修學的小乘法恰似花生殼所納之水,大乘法實在是殊勝,太殊勝啦!爲佛所說,不容置疑。
至于這十相,佛陀爲什麼只在大乘中說而不在聲聞乘中說,這是因爲大乘行者所求的是無上菩提,而此殊勝的十相,是求證無上菩提的因,最能引發菩提,還能善巧的成立前二相的唯識境,隨順而不違背地修中六相的唯識行,證得後二相的唯識果——一切智智。聲聞乘至多是解脫生死,證得阿羅漢果,根本沒有成佛度衆生的思想,不如大乘。大乘與聲聞乘互異,所以佛陀便于大乘經中處處宣說,于聲聞乘中不說。此能證佛果的十相,必是佛說,假設不是佛說,便無佛果,無佛果矣,無佛說法,大乘不是佛說,小乘亦同樣不是佛說。正如《總標綱要分》所說:“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示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十相中的前二相是殊勝的境,其中第一相的阿賴耶識,《解深密經》說它是甚深甚細。《唯識叁十頌》說它是深不可知。這深細難知難測的境,不是淺智的聲聞所能望其項背的。聲聞乘僅自了生死,證無余依涅槃而灰身滅智,只須修習四谛十六行相,以粗淺的苦等正智便能永遠斷除煩惱障,成阿羅漢,解脫成就。他們不需這甚深的境,亦不求一切境智。所以佛陀不是不願給他們說,而是沒有必要給他們說。菩薩所求是萬德莊嚴的佛果,修六度四攝自利利他,斷煩惱所知二障,習氣種子亦都淨盡,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無惑不斷,無德不圓,轉八識成四智,究竟圓滿無上菩提,薩婆若海。因此菩薩不能離開阿賴耶識之教,倘若遠離了阿賴耶識的甚深法教,一切智智不易證得,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宏大誓願便成空說、廢話。故佛陀于大乘中不得不說這淵深的阿賴耶識之教法。此是從行與證兩個方面來分析,佛陀爲什麼于大乘中說于聲聞乘中不說這十相殊勝殊勝語的所以然。
《攝論·所知依分》引《大乘阿毗達磨經》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又引《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在這裏佛陀已經把話挑明了:能攝藏諸法種子,如暴漲的急流一樣的阿賴耶識,佛陀只向要斷二障習氣的勝者——菩薩開示,對于弱小的凡夫,趣寂的愚法聲聞是不開示的。凡夫不斷惑修真,顛倒夢想,執著厲害,怎敢向他們開示
就是聲聞乘,只斷人我執,未斷法我執,對一切法易起執著,故佛經裏管聲聞爲愚法聲聞。阿陀那識又這樣的深不可測,細不可知,只要佛陀稍微爲他們說明一下,便即認爲是我,起分別我執,反而障礙聲聞們修無常無我等觀法而解脫生死煩惱,有害無益。佛陀于聲聞乘中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佛陀的大智大悲精神,聲聞不但不能覺察,反而說大乘非是佛語,這種恩將仇報的做法,真是愚到了頂點。要說佛陀在聲聞乘中沒有向他們開示阿陀那識的甚深教義,這是聲聞們的無知,冤枉了佛陀。如《攝論·所知依分》雲:“如彼增益阿笈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佛陀在聲聞乘契經中欲明說有甚深的阿賴耶識,又恐怕他們分別執爲我,爲建立法體,不得已以異門密意分別在有部、大衆部等各部派的契經中暗示之。目的在于有大智慧的聲聞乘人,遇之而大開圓解,得到超越聲聞乘的大解脫,令其回小向大,趨向無上正等菩提。聲聞們慧淺愚迷不解,看不到佛陀苦心孤詣,慈父般的心腸,居然將佛陀金口所說的殊勝法語,謗爲不是佛語,這只能說明他們的劣慧,愚頑難化。《八識規矩頌》說“叁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與論主爭”,一劍(智慧之劍)擊中了他們的要害之處。聲聞乘因在自己的契經裏沒有見到大乘甚深教義,便指責大乘不是佛語,是荒唐的,是不能成立的,能證佛果的大乘定是佛語。
四、學佛者的不死妙藥——叁磨四斷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是依賴內因外緣而得生起,不停地遷流變化,新陳代謝,故我佛法中有一諸行無常的法印。世界是成住壞空,事物有生住異滅,有情會生老病死。可見宇宙間沒有一物是常住不變的。有情既有生老病死,有生就必死無疑。秦皇漢武欲長生不死,派遣大臣四處尋求長生不死藥。彭家老祖盡管活了八百年,還是早已作了古人。秦漢時期的方士和晉朝以下的道士的長生不老術,只不過是一場騙人的把戲而已。很多達官貴人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吃了他們的長生不死丹,不但死了,因中丹毒,比不吃丹藥的人死得早,死得快,死得慘。從這一點上看,方士、道士們的長生不死丹,是曆史上一個小小惡作劇。世間上根本沒有不死的丹藥。有人可能會問,如說世間上沒有不死丹藥,那佛門怎會有不死妙藥
若真有不死妙藥,爲什麼叁世諸佛盡皆涅槃,曆代祖師全部往生
我所說的是學佛者的不死妙藥。當知學佛者的真實生命是法身慧命,不是五蘊假合的色身臭皮囊。對一個學佛者來說,沒有法身慧命,這個人生則行屍走肉,死與草木同朽。所以叁世諸佛,曆代祖師、諸菩薩、諸佛子,把慧命看得比色身生命重要千百萬億那由他倍,視色身如同草芥鴻毛。如須大拿太子爲救餓虎母子的生命而勇敢地舍身喂虎,釋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爲求半偈佛法,不惜以身供養羅刹。像這樣的長養法身慧命而舍去色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佛經裏非常多。
學佛者的法身慧命,全靠佛法來保養。若你欲使你的法身慧命長活不死,直至圓滿證得法身,那你必須服大良醫師無著菩薩開在《攝大乘論》裏的不死妙藥方——叁種相練磨心,斷四處。叁種相練磨心,就是用叁種方法對治修學佛法者,在修證過程中生起的叁種退心。(一)有一些求證無上菩提的菩薩,因爲觀見無上菩提極難證得,而生退心。對治這退心,必須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自棄的情緒,應思維觀察:“在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在刹那之間就有不可數不可數的人類有情證得無上菩提。”他是人,我亦是人,他能證無上菩提,難道我就不能證無上菩提
我爲什麼竟自甘墮落,這樣的沒志氣
如是思維自責以後,這脆弱的心便會奮發起來,勇猛精進地邁向菩提大道。這叫第一練磨其心。(二)又有一些發菩提心的菩薩,欲修六度萬行,聽到六波羅蜜極難修習,便生退心。要對治這退心,應當觀察:布施等波羅蜜多行,雖是甚深難行,但只要具足清淨增上意樂——勝解和欲所顯的淨信,即對佛法有堅固的信念,就能修習六波羅蜜。我既然成就了這清淨的信心,由信心的力量,只要…
《《攝大乘論》探析(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