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探析(智德)▪P3

  ..续本文上一页评得急了,不得不作反戈一击。实则大乘真是佛语,殊胜的佛语。印度弘扬大乘佛教的佼佼者,如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诸菩萨,都是先学小乘,后弃小向大,弘扬大乘佛教,批评小乘佛教。如果大乘真不是佛语,这几位智慧超群、出类拔萃的菩萨,难道他们会抛弃佛语的小乘而改主不是佛语的大乘,且以非佛语的大乘教义批评佛语的小乘教义,这可能吗

  尤其是号称千部论师的世亲菩萨,在学小乘教时,曾著论典毁谤大乘,后受其兄的感化而改信大乘,深为大乘教义所折服,想到自己谤过大乘,过失弥重,欲断舌头以赎前罪。在无著菩萨的鼓励下,力弘大乘以忏谤大乘之罪。还造《唯识三十颂》,纠正有部、经部、正量部等的错误思想。中国四大翻译家的两位泰斗,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和被印度小乘佛教誉称“解脱天”的玄奘三藏,都是既通小乘又特善大乘,他二人均是弘扬中国大乘佛教的健将。罗什大师在回小向大时感叹说:“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石为妙。”[9]这正显示了大乘不但是佛语,且是殊胜的佛语。 一部《摄论》就是大乘十相殊胜殊胜语的详细解释,这十相殊胜语,最能显示出大乘法体的广大,诸佛世尊在契经中常常宣说,因此这十相殊胜语,能够显示大乘真是佛语。如来所说十相殊胜殊胜语就是:(一)所知依。所知依即是阿赖耶识,一切所应知法的种子皆摄藏在阿赖耶识里,一切法依此种子而得现行,故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现行的亲因缘,阿赖耶识就是所知之依。(二)所知相。所知相谓所应知的法相,法相差别无量无边,总结归纳起来有三类:(1)依他起相:就是说依众缘生起的一切法。(2)遍计所执相:谓妄计依他起的法为实有。(3)圆成实相:即是于依他起上遣除遍计所执。所知相的体故是三自相。(三)入所知相。就是悟入所知三相:谓知依他起,断遍计所执,证圆成实。(四)彼入因果。修习六波罗蜜既是入彼(唯识性)之因,也是悟入彼之果。悟入前名因,悟入后叫果,六波罗蜜是彼入因果体。(五)彼因果修差别。菩萨十地是彼因果修差别。十地之中,地地均修六波罗蜜,地与地之间有深浅功夫之差别,所谓初地不知二地事,各有差别故。(六)增上戒。(七)增上心。(八)增上慧。此三相,讲的是菩萨深广无边的三无漏学。(九)彼果断。是菩萨断尽二障及习气所证的无住大涅槃。(十)彼果智。是圆满显现的无分别智,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即三种佛身。

  此十相中,第一二相是境殊胜,三相至八相是行殊胜,后二相是果殊胜,一切佛法,不外境行果,谓明境、修行、证果。境行果都殊胜的大乘还能不殊胜吗

  再说十相之中,随便拈一相来与小乘比较一下,优劣十分明显。就拿菩萨的增上戒学来说吧,菩萨戒律仪,是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菩萨无恶不断,已包摄了声闻戒。二是摄善法戒。菩萨无善不修,小乘还有大量善法未修。三是摄众生戒。菩萨无生不度,小乘除度自己一人外,其他众生一概不管。由此观之,菩萨确实很伟大,菩萨所修学的大乘法犹如四大洋之水,声闻乘所修学的小乘法恰似花生壳所纳之水,大乘法实在是殊胜,太殊胜啦!为佛所说,不容置疑。

  至于这十相,佛陀为什么只在大乘中说而不在声闻乘中说,这是因为大乘行者所求的是无上菩提,而此殊胜的十相,是求证无上菩提的因,最能引发菩提,还能善巧的成立前二相的唯识境,随顺而不违背地修中六相的唯识行,证得后二相的唯识果——一切智智。声闻乘至多是解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根本没有成佛度众生的思想,不如大乘。大乘与声闻乘互异,所以佛陀便于大乘经中处处宣说,于声闻乘中不说。此能证佛果的十相,必是佛说,假设不是佛说,便无佛果,无佛果矣,无佛说法,大乘不是佛说,小乘亦同样不是佛说。正如《总标纲要分》所说:“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示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十相中的前二相是殊胜的境,其中第一相的阿赖耶识,《解深密经》说它是甚深甚细。《唯识三十颂》说它是深不可知。这深细难知难测的境,不是浅智的声闻所能望其项背的。声闻乘仅自了生死,证无余依涅槃而灰身灭智,只须修习四谛十六行相,以粗浅的苦等正智便能永远断除烦恼障,成阿罗汉,解脱成就。他们不需这甚深的境,亦不求一切境智。所以佛陀不是不愿给他们说,而是没有必要给他们说。菩萨所求是万德庄严的佛果,修六度四摄自利利他,断烦恼所知二障,习气种子亦都净尽,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无惑不断,无德不圆,转八识成四智,究竟圆满无上菩提,萨婆若海。因此菩萨不能离开阿赖耶识之教,倘若远离了阿赖耶识的甚深法教,一切智智不易证得,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宏大誓愿便成空说、废话。故佛陀于大乘中不得不说这渊深的阿赖耶识之教法。此是从行与证两个方面来分析,佛陀为什么于大乘中说于声闻乘中不说这十相殊胜殊胜语的所以然。

  《摄论·所知依分》引《大乘阿毗达磨经》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又引《解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在这里佛陀已经把话挑明了:能摄藏诸法种子,如暴涨的急流一样的阿赖耶识,佛陀只向要断二障习气的胜者——菩萨开示,对于弱小的凡夫,趣寂的愚法声闻是不开示的。凡夫不断惑修真,颠倒梦想,执著厉害,怎敢向他们开示

  就是声闻乘,只断人我执,未断法我执,对一切法易起执著,故佛经里管声闻为愚法声闻。阿陀那识又这样的深不可测,细不可知,只要佛陀稍微为他们说明一下,便即认为是我,起分别我执,反而障碍声闻们修无常无我等观法而解脱生死烦恼,有害无益。佛陀于声闻乘中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佛陀的大智大悲精神,声闻不但不能觉察,反而说大乘非是佛语,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真是愚到了顶点。要说佛陀在声闻乘中没有向他们开示阿陀那识的甚深教义,这是声闻们的无知,冤枉了佛陀。如《摄论·所知依分》云:“如彼增益阿笈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佛陀在声闻乘契经中欲明说有甚深的阿赖耶识,又恐怕他们分别执为我,为建立法体,不得已以异门密意分别在有部、大众部等各部派的契经中暗示之。目的在于有大智慧的声闻乘人,遇之而大开圆解,得到超越声闻乘的大解脱,令其回小向大,趋向无上正等菩提。声闻们慧浅愚迷不解,看不到佛陀苦心孤诣,慈父般的心肠,居然将佛陀金口所说的殊胜法语,谤为不是佛语,这只能说明他们的劣慧,愚顽难化。《八识规矩颂》说“三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与论主争”,一剑(智慧之剑)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之处。声闻乘因在自己的契经里没有见到大乘甚深教义,便指责大乘不是佛语,是荒唐的,是不能成立的,能证佛果的大乘定是佛语。

  四、学佛者的不死妙药——三磨四断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是依赖内因外缘而得生起,不停地迁流变化,新陈代谢,故我佛法中有一诸行无常的法印。世界是成住坏空,事物有生住异灭,有情会生老病死。可见宇宙间没有一物是常住不变的。有情既有生老病死,有生就必死无疑。秦皇汉武欲长生不死,派遣大臣四处寻求长生不死药。彭家老祖尽管活了八百年,还是早已作了古人。秦汉时期的方士和晋朝以下的道士的长生不老术,只不过是一场骗人的把戏而已。很多达官贵人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吃了他们的长生不死丹,不但死了,因中丹毒,比不吃丹药的人死得早,死得快,死得惨。从这一点上看,方士、道士们的长生不死丹,是历史上一个小小恶作剧。世间上根本没有不死的丹药。有人可能会问,如说世间上没有不死丹药,那佛门怎会有不死妙药

  若真有不死妙药,为什么三世诸佛尽皆涅槃,历代祖师全部往生

  我所说的是学佛者的不死妙药。当知学佛者的真实生命是法身慧命,不是五蕴假合的色身臭皮囊。对一个学佛者来说,没有法身慧命,这个人生则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朽。所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诸菩萨、诸佛子,把慧命看得比色身生命重要千百万亿那由他倍,视色身如同草芥鸿毛。如须大拿太子为救饿虎母子的生命而勇敢地舍身喂虎,释尊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为求半偈佛法,不惜以身供养罗刹。像这样的长养法身慧命而舍去色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佛经里非常多。

  学佛者的法身慧命,全靠佛法来保养。若你欲使你的法身慧命长活不死,直至圆满证得法身,那你必须服大良医师无著菩萨开在《摄大乘论》里的不死妙药方——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三种相练磨心,就是用三种方法对治修学佛法者,在修证过程中生起的三种退心。(一)有一些求证无上菩提的菩萨,因为观见无上菩提极难证得,而生退心。对治这退心,必须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自弃的情绪,应思维观察:“在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在刹那之间就有不可数不可数的人类有情证得无上菩提。”他是人,我亦是人,他能证无上菩提,难道我就不能证无上菩提

  我为什么竟自甘堕落,这样的没志气

  如是思维自责以后,这脆弱的心便会奋发起来,勇猛精进地迈向菩提大道。这叫第一练磨其心。(二)又有一些发菩提心的菩萨,欲修六度万行,听到六波罗蜜极难修习,便生退心。要对治这退心,应当观察:布施等波罗蜜多行,虽是甚深难行,但只要具足清净增上意乐——胜解和欲所显的净信,即对佛法有坚固的信念,就能修习六波罗蜜。我既然成就了这清净的信心,由信心的力量,只要…

《《摄大乘论》探析(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