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唯识无境
编辑:净然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唯识学是一门剖析人生宇宙现象的学问,也是一种指示识变真相的哲学。它告诉我们,宇宙万有,森罗万象的事物,都不是离识而独立存在,依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的万物没有实在的自性,无自性就决定它们没有真实的外境,只是众缘假合识变的产物。本文就是依这个基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对“唯识无境”这一唯识学上主要论题进行简单的说明,希望让人们在明了万法唯识的当下,又能体会唯识无境的思想,起到转迷成悟、转染成净的作用。
关键词:唯识 无境 缘起 阿赖耶识
前 言
宇宙万有,世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最博大精深的莫过于佛法,佛之教法能显世法所不能显,明世法所不能明,能杜伪防渐,开迷显悟。因为,宇宙万有,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事事物物,虽是广博无涯,错综复杂,然而唯识家都能把它们一一整理归纳,作有次序有系统的叙述,然后由法相摄归法性,既无法不赅,复有条不紊。只有以佛法唯识的理论,才能解释这千变万化的宇宙万象。
我们生存的空间,所依赖的山河大地,这一切的事物,人们对它们的生成存在都有不同的说法。唯物论认为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有神论者认为万有一切都是上帝造的,唯心论认为万物是心造的,佛教则认为事物既非唯心也非唯物,一切都是缘起的,都是依众生的心识为缘而显现的,没有实体可得,但并未否认其是全无,这就是唯识学派的核心理论——识有境无。因愚者笨拙,对此唯识义理未能精通,只能依平日所学略谈一下对唯识无境的体会和认识,若有不足之处,敬请诸位大德善知识慈悲指正。
略释唯识无境
若欲论证唯识无境之理,首先对唯识无境之义要有所知。所谓唯识,唯者梵语摩恒刺多,有三义:1简别义,简除外境,唯显识义,此是说明万法没实境可得。2不离义:一切法都不离识。3显胜义:虽言唯识,亦兼心所,但因心王的功能殊胜,故略心所而显心王。识:梵语毗若底,了别义。了,明了;别,分别;义是诸识对于外在的境界都有明了分别作用;此中识者,也叫心。《大乘法苑义林章》云: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把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识,第六识叫识。这种功能不只是仅限于我们的肉身之中,而是交遍法界的,识为种子之现行,所有种子之现行都叫识。《成唯识论》云:
识说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此即意为一切诸法皆是依识分别而明了显现的,故名唯识。又《成唯识论》对唯识亦有三种解释:(一)约遮表:唯是简别义,意为简别心外诸法;识是能了义,意为诠表内心存在。论序言,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是唯识学家公认的解说。(二)约破执:唯是破心外实有的迷谓,识是破内心空无的执著。述记云:“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丧其实。”(三)约教观:诸法虽说很多,但归纳为遍计、依他、圆成三性时,观遍计为空是唯义,观依、圆为有是识义。所谓教观就是指这三性观法。《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云:“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谴空,情有理无,观依圆诸法体空,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
从以上三义可看出,唯识一词的意义甚多,非单指一义,不过其中,以初释约遮表为字义的根本。总的说来,毕竟不外摄万有归于心识一法。以唯遮遍有,以识谴遍空,就是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观。无境:即无实外境。意谓唯有心识的分别而无实有心外之境相可得。《唯识二十论述记》云:
以“唯”既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薰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之外境无内外与能取之我。
故《大乘庄严经论求法品》述及唯心有能取所取二种显现。又《摄论·所知相品》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悉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意即宇宙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云:
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
由此可知唯识无境的真义所在。但须知唯识无境的无,并非空无,是说唯识所现的万物没有真实的自性可得,没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可得。此无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没有的,而不说依他起和圆成实性是没有。因为圆成实性是在依他起性上除去遍计所执性所显现的真实性,如认为依他起性是无,那圆成实性也应是无,则一切皆应是无,如此则堕恶趣空,成大邪见。如果这样认为,也就是否定因果法,成为拨无因果论者,过失极大。再者,如否认依圆的存在,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做十恶不赦的人不会流转生死,修善法的人也永远不能还灭圣道。这样,众生的因果、轮回、清净、杂染、流转、还灭等等都不能成立。事实上,所有的一切因果诸法都是如实存在的,因此不能否定依圆的存在,不能说依他起的一切都是空无。依他起是从种子生起的,如否认依圆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种子的存在,则否定了缘起法,此非佛法者。
一切法不离阿赖耶识
唯识无境的思想乃唯识学上重要的论题,即是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是心识之所变现的。如我人生存在这现实世间,虽觉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杂然呈现在吾人面前,但无一不是我人心识之所变现的。如青黄赤白的等的色境,在你以眼识去缘时,固然觉得它们是有,设将双眼紧闭起来,顷刻就会不见一物存在,当知你所见的一切,是由眼识之所变现的,并无心外实有的境相。再如耳听闻的各种音声,在你正以耳识去缘时,确可辨出什么声音,若将两耳堵塞起来,势必感到万籁俱寂,所以所听到声音是由耳识所变现的,心外并没有实在的音声。其余香味等境,由各心识变现,可以比例而知。所变现的确可泛指一切,能变现的却是只有八识,这八识唯识学又把它们分为二类,即是前七识为转识,第八识为本识,亦名阿赖耶识。因第八识是一切万物生起的根本,所以叫作本识,前七识是由第八识摄藏的种子所转变现起的,所以叫做转识。这样说来,宇宙万有的一切诸法,不论是内界外界,不论是精神物质,无一不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变现的,故此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有的根源和总体。所以,对此识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阿赖耶识是梵语,译为藏,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此是对所藏说的,所藏是指一切诸法的种子,因诸种子是为阿赖耶识之所含藏的,能藏是识本身,我们现在所做的任何事情,当过去之后,都有一种形为的动力保存下来,并且无论存到何时,在没有感果之前,是决不会坏失的。如一粒谷种子,在未损坏以前,都有它发芽的可能性的道理是一样的。各种形为所遗留下来的习气,就是所谓的种子。因为有阿赖耶识这么一个坚固的家,所以经历无量劫而不坏不失。因为识具有能藏种子的功能,所以叫作能藏。所藏是对能藏讲的,能藏是指前七转识,此义是约它受七转识的现行熏习而说的。要知道,前七识依各自的种子生起时,叫种子生现行,而现起行动后又会熏成种子,叫现行熏种子。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知的一切现象,都是前七识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活动之中,反而成为所藏。因为根身,器界一切杂染诸法现起以后,本为生起诸法的阿赖耶识,反为一切杂染诸法之所覆藏,所以名所藏。执藏是对被第七识执持为自我而言,因为第七识的见分,恒常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叫做执藏。这个第七识好像一个十分贪爱财宝的守财奴,荷枪实弹看着仓库一样守着它的第八阿赖耶识。因有这三藏义,故此识得名阿赖耶识。
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摄论·所知依分》说: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此识的得名。依《摄论》讲此识有执受色根义和执持自体义二种意义。执受色根义是指欲色界有情生命的生存和延续,且于一期生命之中又能生起觉受,都是由于此识执持的原因,使之不曾坏失,它们才能尽形寿随本识的存在而转起。如无此识执受色根,有情的生命将不复存在。例如,正常有知觉的人,他能认识的作用是前六识,可当他突然闷绝或深睡时,前六识是不起现行的,也就不全有作用生起,可是他们四肢完好,并没有死,并且还有极细微的精神觉受,这种极细微不可知的精神作用,就是甚深难知的阿陀那识。执持自体义是此中相续指有情,结生指此识是托父精母血而生,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在生命相续结生的当下,母胎中的羯罗蓝被此识摄取并与之和合,一期生命就此开始。因为它能自始至终摄受一期生命自体的熏习,所以它也就无时无刻地执受色根自体。因有以上两种功能,故称之为阿陀那识。
此识又名为心。《摄论·所知依分》说:“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心,梵语质多,积集义,言此心是一切种子积集的地方。阿赖耶识是由种种诸法熏习的种子所积集而成的,当能熏的转识与本识熏习所熏的诸法种子时,阿赖耶识能作为诸法种子积集的处所,因诸法之熏习依赖耶因而存在,所以叫它为心。
以上所说宇宙万有都是由八识所变。如果说八识都能变万法,此是约果能变来说,而不是因能变。果能变是说,诸心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果法之后,再由八个识的…
《略论唯识无境(净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