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唯识无境(净然)▪P4

  ..续本文上一页此说来,那我们何能前时听法至今仍明记不忘呢

  此说亦非离识而有,这个能记住佛法的忆持识,是以过去境为所缘,过去不是现在,这种忆念的产生,是后念分别意识似前念境现,由于与念心所相应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忆念的作用,所以,我们能清楚记忆前境。故《唯识二十颂》中“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宇宙万法不离于识,离识之外并没有实境的存在。由上可知,行者虽没有证得无分别智,但只要从教理中去比类推知,亦能对唯识无境的理论获得正确的认识。

  联想体会 唯识无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家庭这个大环境中,从启蒙老师——我们的父母算起,一生不知道要受教于多少师友,所学的一切知识学问和生活经验,无一不是源自他们。他们的谆谆教诲,他们满腔的热情和希望,他们关怀备至的呵护,为的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做一个能给自己快乐的主人翁。亲朋好友充满我们生存的空间,一切的善恶教法时时把我们熏染,让我们在生死与解脱之间打起拉锯战,一句善法也许能让你成佛做祖,一句恶教可能会导致你下堕三途。善恶友教实在重要,可这一切都不离我们的心。因此,把握此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怎么从善恶友教中体会唯识无境,以下就举教学这一大家都熟悉的事例来说明。不知道万法唯识的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若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由自识所变相似外境而显现,不借外境为所缘。那么,我们亲近善友得善法,亲近恶友得恶法,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又怎么能成立呢

  这对于我们来说,确是一个问题,但对于通达唯识无境的圣人来说,就很容易解决,仅用《唯识二十论》中“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十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只要弄懂此二句的意思,以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中展转,就表示不是亲因缘,是间接缘;增上力,显不是因缘,是增上缘。“展转增上力”这一句话依王恩洋《唯识二十论疏》中说有二种意义,(1)说唯识不是说唯我,不是说除自身以外无余有情,而是许有无量无边的有情存在。《成唯识论》云:

  奇哉固执独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说,不尔如何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宁有十方凡圣因果等别

  谁为谁说,何法何求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此义是说各各有情的所缘境界都是自识所变现,不是说只唯有自识,其余的一切有情都不存在,如空花水月,地狱狱卒。(2)说一切法唯识,不是说除自识外,所有的一切外境都不存在,依他人之识所变的东西对自己来说也是外境。但是,识缘外境时,不能直接亲缘取外境,它只能作自识生起的增上缘。如在上课,课堂是由能教者老师和受教者学生共同组成的,此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展转作增上缘。因有学生作为老师的增上缘,所以才能使老师自识上的法义(教课内容)显现,即构成讲课;反过来,由老师讲课做增上缘,才于学生自识上变现一个相似的法(讲课内容)做为自己的亲所缘缘,即成听课。由于有能所互为增上缘,才让受教者随着能教者的正邪二法,生起正邪二识。如我们亲近善师善友听闻善法,受教者以之所说的善法为增上缘,以自识托彼教法变现的相分为亲所缘缘,这样听法者的善识就能生起;反之,邪识就生起。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和学生,讲课与听课,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双方缺任何一方都无法成立。没有学生的存在,老师不可能坐在家中自封我是老师;反之,没有老师,学生之名又如何存在,他们向谁学,学什么

  可知,善恶法对受教者能否起作用全在受教者本身,因为外境对自识来说只是增上缘,不是亲因缘,若自识不以善恶法为所缘境,此法对之就有会发生任何作用。

  个人业力的深浅和根机智慧的不同,对听闻教法所得受益也有很大的作用。如一班有50个学生,一个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50人来说就有50种理解,因他们的根机智慧不同,所得的受用也绝不一样。有的能闻一知十,有的闻一知二三,有的是闻一知一,更有一知半解和全不解的。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推过于老师,只能说是法不对机,“佛以一音演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所周知,华严会上,诸大声闻如聋若哑不解一字。可见,纵然是同受一师,因各人的情识不同,故所生之智与所得之法益也绝不相同。假使师徒二人的学识和思想相差的不远,彼此相契机,学者就有所知有所悟,反之,二者相差千万里,就是累死老师,学生还是听不明白,纯粹白废工夫。这就像外地人听闽南话,耳朵也听见他在发音,但意思却完全不懂,跟听风声雨声和鸟叫声没有区别,对自己不起作用,又有何意义呢

  再者,受教者的根机智慧深浅与所得的受益也大有关系,就算能教者是具大智慧大善巧的大导师,若是见到一些根机十分陋劣的听法者,就是终日教诲也得不到大的受用。故《唯识二十论疏》对教听之间受不受益的问题有一段详尽明了的说明。疏云:

  又诸有情善根厚薄,于受教时所得亦异,能教之人虽具大德,彼受教者根器太浅,则其习染,更转甚难。若夫大贤之资,忠信成性,则闻言感激,奋然思齐,骐骥追风,一日千里矣。亲近恶友亦如是。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不移之人,则虽近恶友,而善性不失。虽近善友,而顽固不化者也。其余中人,则随缘化导,而善恶增减矣。要其所以增减者,以其自识上种待缘而有,行与不行,非谓友教便能直接增减之也。是则友教于人但作境上缘,不作亲因缘。故尧舜不得于事,舜禹不得于父,兄弟师生贤愚善恶不能强同,而诸佛如来亦不能强度有情。根未熟者,性不具者,终不能如之何也己。

  从上可知,无论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自识的变现。因万法都是依识种为亲因,众法为助缘而生起的,无有一实性存在,无一外境可得。如我们以圣教善法为助缘,让自识生起对它的认识再为己所用。虽友教善法不能做为我们的亲因缘,但外境的善恶对我们善恶法的生起有很大的作用。因外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就有了“久处幽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处恶秽之地不闻其臭”的说法,也就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局。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就能看出,友教是不能做亲因缘的,如果可以做亲因缘,那我们根本就不能去努力修道,只要把诸佛菩萨当做所缘境,我们的智慧就和他们等同,可事实上我们仍要自己修行,才有无上佛道的成就。可见,外境只能作为自识生起的增上缘,友教对于听者的作用仍是由彼自识所变。由此可知,境由识变,万法唯识,离识之外,无实外境可得。

  唯识无境的现实意义

  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救度广大罪苦众生,所以转*轮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量无边,为的就是用语言文字的善巧方便来接引学人。无论哪一种教法,其目的都是欲令众生离苦得乐,让人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达到解脱。对于佛法,真空易谈,妙有难说。作为成立妙有理论的唯识学,更是名相繁多,难以掌握。但是不论如何难理解,其宗旨总不出缘起性空。世界万物没有无因无缘自然而生的东西,都是业种为因众缘和合的产物。因此,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八识,成为众生相续不断,器界永住不灭的主体。当我们真的能认识这个心识,把握这个心识,了知万法的虚妄性时,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放不下呢

  《唯识二十论疏》中的这一段文字,也许会让我们对自己从何来,又如何生存于世间多一些了解,能多了解自己是如何在世间生存。疏云:人有欲望乃须物用者,既起分别,执我我所,贪著外境,因起于欲。由欲有求,因求有受,于是享乐欣喜,得之泰然,设求不得,苦亦随之。一切有情即随欲而生死流转,故无有情不假物以为因,是以天下熙熙,皆为欲往,天下攘攘,皆为欲来。无欲无求,则涅般寂静。虽有外物,亦无所须,既无所须,无外物可得也。

  所谓随欲有异所需即殊者,枭嗜腐鼠,人食膏粱,羊食麦草,有情所需,随欲异矣,同在人中,所嗜亦别,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贤人君子不宝珠玉而忠信,重义于生,杀身成仁,故诸所需,亦无定性,悉本自心。

  所谓心离欲染则淡泊超然,贪欲无厌则心随物转者,志士仁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心超物境,纵便箪食陋巷,不改其乐,素位而行,不愿夫外。若夫贪欲炽盛,遇色则迷,遇财思盗,酗酒好乱,败坏德行,礼法不顾,廉耻道丧,为境界之奴隶,为外物而奔驰。庄生有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者次之。迷境亡心之谓也。

  这何会有这种结果,原因都是众生情执深重,对缘起性空,唯识无境的道理不明所造成。唯识无境,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凡是心识所现的一切,都是无义的存在,不能从任何一法中寻找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找出一个常一主宰的实体。纵观世界人生,人们生活于自以为实的境界中,对人生各怀其解,各以自以为是的方式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不同的心态注定了不同的人生观,有悲观的人生,有醉生梦死的人生,有向鬼神乞求的人生,有盲目冲动的人生,还有的就是不知是苦是乐的人生。这些不同的人生观,从佛法缘起的角度看,都是一些错误的妄执。对宇宙人生的态度,我们要从正确处下手,万法因缘生,就是说万有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互相摄持的关系而生起和存在,此乃宇宙人生的真理。如一棵树的生长,须一粒树种此是因,还需要水、土、阳光等助缘才能成长,此水土等缘又是由众缘的和合。另外,长大的树又可以用于不同的地方,如做家具为人们所用等。如此层层推究,则会发现物物是互助的,没有独立一法的存在。广推博演,一棵树能摄成万有,万有诸法又助长一物,因而形成一个互相帮助依赖生存的关系网。共同的业缘把我们牵引到这个污浊恶世之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要对任何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说,我不认识你,我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美好未来的开创,对于无上妙乐的追求,我们大家须齐心协力往前走。个人是渺小的,群体是伟大的。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个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影响着一个群体的命运。当一个人知道佛法,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作个清净慈悲的人,那它会影响到他生活的集体,集体也随之而净化。一个人的善恶好坏会影响一个群体,但一个群体的进步与腐化又会导致个人的兴衰和退毁。缘起的我们怎能够脱离生我的众缘。

  心净则国土净,佛国并不是在远不可及的天边,它就在我们心中。当除去一切烦恼惑业障之后,不再造轮回之业的时候,清净的国土就显现在前,如果离心觅净土,犹如寻兔角,那是根本无有的存在。我之存在是因对我的执著,我的执著又导致了我的存在。其实缘起的生命,是由精神、物质种种因缘的和合,因此,我们没有执著的需要,只有认清众缘和合之我的本性,打破一切无义的妄执,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涅槃妙境。如果真切了解万法唯识,那么,我们每人都具有改变宇宙万有的功能。境由心造,要改变外境,首先要改变各自的心灵。当一切恶业被消除怠尽时,我们就可以得到心识的清净。从现在开始,只要我们都去行正业,断恶业,截断杂染业种的路,让它们没有永生的机会,那现世的净土就能够在我们人间真正实现。

  用佛法的智慧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昧幻为真,让自己处处受到束缚,处处感到痛苦,如春蚕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困在无边的长夜之中,永远见不到光明与清净。我们应该认识到识所变境的虚幻不实,并可以任运尽其幻化的作用,努力修习六度万行,去改造去转化自己的恶业识种。当善法任运现前时,我们也就达到了转染成净。 佛法是以人生问题为出发点,其主要目的是使人们认识缘起诸法的真义,破除我法的执著。只要我们认清唯识无境,并依佛陀的教导去如法加功用行,我们就能证得无上菩提佛果,涅槃妙境。

  结 论

  唯识宗是以唯识现观来解释世界,对于诸法现象与本质的问题,“唯识无境”是对此问题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明白唯识无境的道理只是学习唯识的第一步,真正的目的则是悟入唯识性相转染成净。因此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唯识经论的文字法义阶段,必须依着所理解的教义中的修行方法,真诚地脚踏实地去实践才是我们证得无上佛果的唯一路径。以智慧推求观察自识上所缘一切法,了解它虚妄的一部分而排遣之,此是空观;了解它真实的一部分而存有之,这是有观。此空是空其所本有的虚妄相,有是有其所本有的实法,空是遣,有是存,遣虚存实,依智在一切的所缘法上,生起这样如实的观照,我们就可以悟入中道妙理“唯识无境”。

  

《略论唯识无境(净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