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唯识无境(净然)▪P3

  ..续本文上一页梦。梦醒以后,方知一切皆空。

  唯识告诉我们,醒睡一人,现梦一心,都是同一心识的变现,何有现真梦假之说,怎么就对外在之境是虚是实分不清。对于梦境不实一听便知,说到唯识无境却始终不明。要知道,我们现在是仍处于无明大梦之中,所有的认识都如梦境,故所见到的一切也都认为是真。事实上,现境梦境,唯一心所变,一心所现的万法,怎会有虚实的不同。所以,如果你承认梦境虚妄,那就应该承认万法无自性;假如定执外境是有,那也一定得承认梦有实境。凡是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说梦境是真。只要我们能认识外境不实,悟入唯识实智,达到真正的自在解脱,从无明大梦中觉醒,到那时,就会发现原来这无量劫所经历的一切皆空无自性。由此梦喻我们可知,唯识所变的万法无实外境。由此,唯识无境的理论也就可以得到如实的论证。

  另外,能说明唯识无境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如幻术师变的车马牛羊幻师喻,沙漠上让渴鹿生起水想的阳焰喻,空花水月光影喻,还有深谷的回声音响等譬喻,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本无实义可得,但被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一切皆真,可见,所有妄相乃有情分别计度心识的显现,无有实在可得之外境。

  释四事难明唯识无境

  唯识学说虽然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事物,却大都是物质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这一切,怎么能让人说它们是不是实存,而是唯识所变现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中的前三个颂子,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也就是二十论中的四事难,其证实的亦是唯识无境的道理。

  首先外人就针对唯识宗的宗旨“外境非实有,皆是识所现”这一命题提出问难。外人认为:“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其意是说,如果说一切法唯识所变,没有实境可得,那就有四件事不应该成立。(一)处决定不应成;(二)时决定不应成;(三)相续不决定不应成;(四)事物有作用不决定不应成。面对这一挑战,论主毫无退缩,就举梦喻、地狱、饿鬼等为例给予一一破斥。首先论主说:“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此即是说唯识是无实境,但不妨碍时间和空间的决定。如梦中所见闻的境界,虽然不是实有,但在梦境之中的人仍然梦到山河大地、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男女老少、车马牛羊等。梦中一切各有定处,非一切处,各有定时,非一切时。或梦到在此处遇老朋友,欢愉欣喜;彼处逢凶,恐怖张惶;或梦前面逢时,高官厚禄,后时斩首,极端凄凉。梦中一切与醒时无有差异,自成宇宙,品物森罗,并非要有实境才定时处。由此可推知,吾人所见一切亦如梦境,虽有一定的时间、处所,但此处境并非真实,亦是唯识所显。

  又若说各人的视听变各自的境界,既不相同,就不应大家共见同一境界。其实不然,须知众生轮回六道之中,各由其引业和满业所感,引业感总报,满业感别报。例如,吾人得生人道均称为人,此是引业所感的总报,而每个人又有高矮胖瘦、美丑智愚的不同,这就是由满业所感的别报。随着有情不同的业力则所见亦各有异,如一池清澈的河水,人类见是清水,天人见则是琉璃,饿鬼见到的则是脓血,由此可见水是无实性的,饿鬼之所以能共同见到满是脓血的脓河,此亦是它们的引业所致。由此类例,有情虽然同见山河大地等外境,是由业报彼此相同所使然。然此所说相同,只是互相相似,并非同见一物,因于同中另有不同。诸同趣有情,引业虽同,总报相似,满业不同,别报即有差别。唯识导论云:

  然诸饿鬼,虽同一趣,见亦差别,由业异相,所见亦然。彼或有见大热铁团,融煮迸溅或时见有屎尿横流,非相似故。虽同人聚,薄福之人,金带现时,见为铁锁,炎热极至,不能靠近;或见蛇吐其毒火。是故虽在人趣,亦非同见。又如经中有“三十三天,共宝器食,随业所招,其食有异”之说;又说:“无量有情生一佛土,随心净秽所见有异,若人心净,则见此土妙宝庄严。”

  由此可知,一切有情虽同见一时处,其所见者,同趣异趣,所变各殊。终非同一境界,故说外境实无定性。

  又若说唯识无境,一切外境应如空花水月无其作用,此亦不然,譬如做梦,梦境虽不真实,但若梦见男女做爱,却有使男子遗精,妇女损血的作用。不仅梦中如此,即使醒时,由于意识的关系,亦可有其作用,如谈虎色变、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等的事例,乃至催眠可以疗病等诸如此类的事实,皆可证明虽无实在外境,亦能产生很大作用的道理。

  不惟用梦等喻能令外人哑口无言,若单用地狱一喻亦能令外人无立锥之地。如《唯识二十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此颂意为如地狱中的罪人,所见地狱中的种种境界及受其逼害,亦有处时决定,有众罪人共见和有作用。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罪人的业力所感,并非是离心识而实有的。由于堕地狱者的业增上力,便妄见狱卒等逼害他们。此狱卒虽是堕狱者的业识所幻现而并无实体,然而堕狱者却仍要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遇见他们而其逼害,鉴于此,即此地狱一喻就可以说明此等四事皆能成立。因四事能成,故唯识无境亦无错谬。

  教理比知 唯识无境

  唯识无义之理,对于得现量智,也就是悟入唯识现观的圣者来说是十分清晰明了的,可是对于无修无证的凡夫,或是正在修行没有证悟的人来说,却是十分的困难,怎么能让他们明白解唯识无义之理呢

  方法佛陀早已为我们指出,那就是从圣教和理论中去比类推知,然后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圣教是圣人亲自证悟之后,又亲口宣说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是现量,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成为比量,成为我们获得正确理论的材料和依据。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来说,圣教量是绝对的权威。这样,通过圣教量的比对,即使是对唯识无义之理不能完全明解,但对此义的真实性则是确定无疑。

  圣教我们已经确信,唯识无义之理在圣教中是如何阐明

  《摄大乘论·所知相品》云:“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十地经》是《华严经·十地品》,经中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的圣教很可作为心有境无的有力证明。又《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慈氏菩萨请问佛陀关于心境是一是异的问题时说:“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

  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像。”此心在境上转叫行即是缘虑,故所行、所缘、所取有同样的意义。专注一心曰三摩地。三摩地所行影像,如我们修不净观时,到荒山野岭坟冢间,去看那些溃烂臭秽不堪的死尸和骷髅,此种景象因看得仔细故印在心中。当入定时,既于定心中现起溃烂及骨骸的情景,这定心所现的景象,和镜中所现的物象一样,故亦名为影像。再者,此定中所现的影像,是我们观想到的,不是记忆的显现,记忆中的东西现起时是模糊不清晰的,而定境所现之物是绝对清晰明了,所以说定中所现的影像是由内心所现起的,纯是心识变现的产物。此影像既是识所变现,那它与心应是各别的二法。答案是错的,此影像唯是心识所变,与心识无有差别。故经中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第一个识字是指能分别的心,是见识;第二个识是指所分别的境,是相识,它是依见识而生起的。此中能分别的是识,所分别的亦是识,故境心二法无有差别,皆是识心所现,无实外境可得。

  既然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境无有差别,彼二者应是一法,既是一法何分能所

  为何此心还能缘取此心,如心可缘心,则与世间所说刀不自割、眼不自见、指不自指的道理相违背。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既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是佛陀最精辟的回答。不是一法不能自取,无论什么法,无论它是一是异皆不能自取,因为在根本上就没有少法能缘取少法。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的现起一种境界相,因为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他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如心缘色相时,就有色的影像显现。能缘心必待所缘境而生,所缘是由能缘的识所变现,并非真的离能缘的心外,另有一个可以为心识所缘的东西。如我只以自己的面目等本质为缘,在水、镜中都可以见到自己面目的本质,可是不明此理的人,就以为我今见到了我的影像,它是离开我身体之外而有的,更有甚者,看后会生起恐怖心。有情的虚妄分别心也是如此,在缘聚时自然生起虚妄影像,好像是离心别有,实则此影像还是由心识所变现,并没有真正离心而有的影像存在。

  从上面所引的圣教可以看出,唯识无境的思想,在理论上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定中修不净观的行者,能于定中观死尸青淤脓烂等相,实际上定中没有死尸真的摆在面前,只是修定者随心所现的影像。由此可知,修定的行者在一切识中,都可以比类推知,一切所见都是唯识所变,离识之外无实外境可得。话说到此,也许有人会说行者定中所现的影像,是过去至荒山野岭所看死尸形相的回忆,不能说它是由心识所变。此说非也,定中之境,非是过去景象的回忆,而是心识所变现的影像,它能明了显现且能坚固安住,绝对不同于忆持所见的过去那隐约不明、忽有忽灭落谢影像,此二者绝不可同日而语,这完全说明定中所现的影像唯是识现。如…

《略论唯识无境(净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