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P3

  ..續本文上一頁夢。夢醒以後,方知一切皆空。

  唯識告訴我們,醒睡一人,現夢一心,都是同一心識的變現,何有現真夢假之說,怎麼就對外在之境是虛是實分不清。對于夢境不實一聽便知,說到唯識無境卻始終不明。要知道,我們現在是仍處于無明大夢之中,所有的認識都如夢境,故所見到的一切也都認爲是真。事實上,現境夢境,唯一心所變,一心所現的萬法,怎會有虛實的不同。所以,如果你承認夢境虛妄,那就應該承認萬法無自性;假如定執外境是有,那也一定得承認夢有實境。凡是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都不會說夢境是真。只要我們能認識外境不實,悟入唯識實智,達到真正的自在解脫,從無明大夢中覺醒,到那時,就會發現原來這無量劫所經曆的一切皆空無自性。由此夢喻我們可知,唯識所變的萬法無實外境。由此,唯識無境的理論也就可以得到如實的論證。

  另外,能說明唯識無境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如幻術師變的車馬牛羊幻師喻,沙漠上讓渴鹿生起水想的陽焰喻,空花水月光影喻,還有深谷的回聲音響等譬喻,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本無實義可得,但被不明真相的人認爲一切皆真,可見,所有妄相乃有情分別計度心識的顯現,無有實在可得之外境。

  釋四事難明唯識無境

  唯識學說雖然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事物,卻大都是物質構成的,並且它們都有自己存在的時間、空間和作用,這一切,怎麼能讓人說它們是不是實存,而是唯識所變現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論中的前叁個頌子,把這個問題回答得清清楚楚。也就是二十論中的四事難,其證實的亦是唯識無境的道理。

  首先外人就針對唯識宗的宗旨“外境非實有,皆是識所現”這一命題提出問難。外人認爲:“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其意是說,如果說一切法唯識所變,沒有實境可得,那就有四件事不應該成立。(一)處決定不應成;(二)時決定不應成;(叁)相續不決定不應成;(四)事物有作用不決定不應成。面對這一挑戰,論主毫無退縮,就舉夢喻、地獄、餓鬼等爲例給予一一破斥。首先論主說:“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此即是說唯識是無實境,但不妨礙時間和空間的決定。如夢中所見聞的境界,雖然不是實有,但在夢境之中的人仍然夢到山河大地、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男女老少、車馬牛羊等。夢中一切各有定處,非一切處,各有定時,非一切時。或夢到在此處遇老朋友,歡愉欣喜;彼處逢凶,恐怖張惶;或夢前面逢時,高官厚祿,後時斬首,極端淒涼。夢中一切與醒時無有差異,自成宇宙,品物森羅,並非要有實境才定時處。由此可推知,吾人所見一切亦如夢境,雖有一定的時間、處所,但此處境並非真實,亦是唯識所顯。

  又若說各人的視聽變各自的境界,既不相同,就不應大家共見同一境界。其實不然,須知衆生輪回六道之中,各由其引業和滿業所感,引業感總報,滿業感別報。例如,吾人得生人道均稱爲人,此是引業所感的總報,而每個人又有高矮胖瘦、美醜智愚的不同,這就是由滿業所感的別報。隨著有情不同的業力則所見亦各有異,如一池清澈的河水,人類見是清水,天人見則是琉璃,餓鬼見到的則是膿血,由此可見水是無實性的,餓鬼之所以能共同見到滿是膿血的膿河,此亦是它們的引業所致。由此類例,有情雖然同見山河大地等外境,是由業報彼此相同所使然。然此所說相同,只是互相相似,並非同見一物,因于同中另有不同。諸同趣有情,引業雖同,總報相似,滿業不同,別報即有差別。唯識導論雲:

  然諸餓鬼,雖同一趣,見亦差別,由業異相,所見亦然。彼或有見大熱鐵團,融煮迸濺或時見有屎尿橫流,非相似故。雖同人聚,薄福之人,金帶現時,見爲鐵鎖,炎熱極至,不能靠近;或見蛇吐其毒火。是故雖在人趣,亦非同見。又如經中有“叁十叁天,共寶器食,隨業所招,其食有異”之說;又說:“無量有情生一佛土,隨心淨穢所見有異,若人心淨,則見此土妙寶莊嚴。”

  由此可知,一切有情雖同見一時處,其所見者,同趣異趣,所變各殊。終非同一境界,故說外境實無定性。

  又若說唯識無境,一切外境應如空花水月無其作用,此亦不然,譬如做夢,夢境雖不真實,但若夢見男女做愛,卻有使男子遺精,婦女損血的作用。不僅夢中如此,即使醒時,由于意識的關系,亦可有其作用,如談虎色變、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等等的事例,乃至催眠可以療病等諸如此類的事實,皆可證明雖無實在外境,亦能産生很大作用的道理。

  不惟用夢等喻能令外人啞口無言,若單用地獄一喻亦能令外人無立錐之地。如《唯識二十論》雲:“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此頌意爲如地獄中的罪人,所見地獄中的種種境界及受其逼害,亦有處時決定,有衆罪人共見和有作用。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罪人的業力所感,並非是離心識而實有的。由于墮地獄者的業增上力,便妄見獄卒等逼害他們。此獄卒雖是墮獄者的業識所幻現而並無實體,然而墮獄者卻仍要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內遇見他們而其逼害,鑒于此,即此地獄一喻就可以說明此等四事皆能成立。因四事能成,故唯識無境亦無錯謬。

  教理比知 唯識無境

  唯識無義之理,對于得現量智,也就是悟入唯識現觀的聖者來說是十分清晰明了的,可是對于無修無證的凡夫,或是正在修行沒有證悟的人來說,卻是十分的困難,怎麼能讓他們明白解唯識無義之理呢

  方法佛陀早已爲我們指出,那就是從聖教和理論中去比類推知,然後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聖教是聖人親自證悟之後,又親口宣說出來的,對于他們來說是現量,而對于我們來說,卻成爲比量,成爲我們獲得正確理論的材料和依據。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聖教量是絕對的權威。這樣,通過聖教量的比對,即使是對唯識無義之理不能完全明解,但對此義的真實性則是確定無疑。

  聖教我們已經確信,唯識無義之理在聖教中是如何闡明

  《攝大乘論·所知相品》雲:“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十地經》是《華嚴經·十地品》,經中叁界所有唯是一心的聖教很可作爲心有境無的有力證明。又《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慈氏菩薩請問佛陀關于心境是一是異的問題時說:“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

  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像。”此心在境上轉叫行即是緣慮,故所行、所緣、所取有同樣的意義。專注一心曰叁摩地。叁摩地所行影像,如我們修不淨觀時,到荒山野嶺墳冢間,去看那些潰爛臭穢不堪的死屍和骷髅,此種景象因看得仔細故印在心中。當入定時,既于定心中現起潰爛及骨骸的情景,這定心所現的景象,和鏡中所現的物象一樣,故亦名爲影像。再者,此定中所現的影像,是我們觀想到的,不是記憶的顯現,記憶中的東西現起時是模糊不清晰的,而定境所現之物是絕對清晰明了,所以說定中所現的影像是由內心所現起的,純是心識變現的産物。此影像既是識所變現,那它與心應是各別的二法。答案是錯的,此影像唯是心識所變,與心識無有差別。故經中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第一個識字是指能分別的心,是見識;第二個識是指所分別的境,是相識,它是依見識而生起的。此中能分別的是識,所分別的亦是識,故境心二法無有差別,皆是識心所現,無實外境可得。

  既然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無有差別,彼二者應是一法,既是一法何分能所

  爲何此心還能緣取此心,如心可緣心,則與世間所說刀不自割、眼不自見、指不自指的道理相違背。

  “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既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是佛陀最精辟的回答。不是一法不能自取,無論什麼法,無論它是一是異皆不能自取,因爲在根本上就沒有少法能緣取少法。凡是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並沒有一種所謂客觀獨立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的現起一種境界相,因爲錯誤的認識與執著,覺得他是離心存在的外境。實際上,那所認識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起的影子,如心緣色相時,就有色的影像顯現。能緣心必待所緣境而生,所緣是由能緣的識所變現,並非真的離能緣的心外,另有一個可以爲心識所緣的東西。如我只以自己的面目等本質爲緣,在水、鏡中都可以見到自己面目的本質,可是不明此理的人,就以爲我今見到了我的影像,它是離開我身體之外而有的,更有甚者,看後會生起恐怖心。有情的虛妄分別心也是如此,在緣聚時自然生起虛妄影像,好像是離心別有,實則此影像還是由心識所變現,並沒有真正離心而有的影像存在。

  從上面所引的聖教可以看出,唯識無境的思想,在理論上已明顯地表現出來。如定中修不淨觀的行者,能于定中觀死屍青淤膿爛等相,實際上定中沒有死屍真的擺在面前,只是修定者隨心所現的影像。由此可知,修定的行者在一切識中,都可以比類推知,一切所見都是唯識所變,離識之外無實外境可得。話說到此,也許有人會說行者定中所現的影像,是過去至荒山野嶺所看死屍形相的回憶,不能說它是由心識所變。此說非也,定中之境,非是過去景象的回憶,而是心識所變現的影像,它能明了顯現且能堅固安住,絕對不同于憶持所見的過去那隱約不明、忽有忽滅落謝影像,此二者絕不可同日而語,這完全說明定中所現的影像唯是識現。如…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