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P4

  ..續本文上一頁此說來,那我們何能前時聽法至今仍明記不忘呢

  此說亦非離識而有,這個能記住佛法的憶持識,是以過去境爲所緣,過去不是現在,這種憶念的産生,是後念分別意識似前念境現,由于與念心所相應的關系,于是就産生了憶念的作用,所以,我們能清楚記憶前境。故《唯識二十頌》中“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宇宙萬法不離于識,離識之外並沒有實境的存在。由上可知,行者雖沒有證得無分別智,但只要從教理中去比類推知,亦能對唯識無境的理論獲得正確的認識。

  聯想體會 唯識無境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家庭這個大環境中,從啓蒙老師——我們的父母算起,一生不知道要受教于多少師友,所學的一切知識學問和生活經驗,無一不是源自他們。他們的諄諄教誨,他們滿腔的熱情和希望,他們關懷備至的呵護,爲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得做一個能給自己快樂的主人翁。親朋好友充滿我們生存的空間,一切的善惡教法時時把我們熏染,讓我們在生死與解脫之間打起拉鋸戰,一句善法也許能讓你成佛做祖,一句惡教可能會導致你下墮叁途。善惡友教實在重要,可這一切都不離我們的心。因此,把握此心是我們生存的根本。

  怎麼從善惡友教中體會唯識無境,以下就舉教學這一大家都熟悉的事例來說明。不知道萬法唯識的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若說一切有情衆生都是由自識所變相似外境而顯現,不借外境爲所緣。那麼,我們親近善友得善法,親近惡友得惡法,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又怎麼能成立呢

  這對于我們來說,確是一個問題,但對于通達唯識無境的聖人來說,就很容易解決,僅用《唯識二十論》中“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十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只要弄懂此二句的意思,以上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中展轉,就表示不是親因緣,是間接緣;增上力,顯不是因緣,是增上緣。“展轉增上力”這一句話依王恩洋《唯識二十論疏》中說有二種意義,(1)說唯識不是說唯我,不是說除自身以外無余有情,而是許有無量無邊的有情存在。《成唯識論》雲:

  奇哉固執獨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說,不爾如何

  汝應谛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聖因果等別

  誰爲誰說,何法何求

  故唯識言,有深意趣。……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此義是說各各有情的所緣境界都是自識所變現,不是說只唯有自識,其余的一切有情都不存在,如空花水月,地獄獄卒。(2)說一切法唯識,不是說除自識外,所有的一切外境都不存在,依他人之識所變的東西對自己來說也是外境。但是,識緣外境時,不能直接親緣取外境,它只能作自識生起的增上緣。如在上課,課堂是由能教者老師和受教者學生共同組成的,此二者的關系是互相展轉作增上緣。因有學生作爲老師的增上緣,所以才能使老師自識上的法義(教課內容)顯現,即構成講課;反過來,由老師講課做增上緣,才于學生自識上變現一個相似的法(講課內容)做爲自己的親所緣緣,即成聽課。由于有能所互爲增上緣,才讓受教者隨著能教者的正邪二法,生起正邪二識。如我們親近善師善友聽聞善法,受教者以之所說的善法爲增上緣,以自識托彼教法變現的相分爲親所緣緣,這樣聽法者的善識就能生起;反之,邪識就生起。從中可以看出,老師和學生,講課與聽課,都是相對而存在的,雙方缺任何一方都無法成立。沒有學生的存在,老師不可能坐在家中自封我是老師;反之,沒有老師,學生之名又如何存在,他們向誰學,學什麼

  可知,善惡法對受教者能否起作用全在受教者本身,因爲外境對自識來說只是增上緣,不是親因緣,若自識不以善惡法爲所緣境,此法對之就有會發生任何作用。

  個人業力的深淺和根機智慧的不同,對聽聞教法所得受益也有很大的作用。如一班有50個學生,一個老師所講的內容,對于50人來說就有50種理解,因他們的根機智慧不同,所得的受用也絕不一樣。有的能聞一知十,有的聞一知二叁,有的是聞一知一,更有一知半解和全不解的。出現這種現象不能推過于老師,只能說是法不對機,“佛以一音演妙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所周知,華嚴會上,諸大聲聞如聾若啞不解一字。可見,縱然是同受一師,因各人的情識不同,故所生之智與所得之法益也絕不相同。假使師徒二人的學識和思想相差的不遠,彼此相契機,學者就有所知有所悟,反之,二者相差千萬裏,就是累死老師,學生還是聽不明白,純粹白廢工夫。這就像外地人聽閩南話,耳朵也聽見他在發音,但意思卻完全不懂,跟聽風聲雨聲和鳥叫聲沒有區別,對自己不起作用,又有何意義呢

  再者,受教者的根機智慧深淺與所得的受益也大有關系,就算能教者是具大智慧大善巧的大導師,若是見到一些根機十分陋劣的聽法者,就是終日教誨也得不到大的受用。故《唯識二十論疏》對教聽之間受不受益的問題有一段詳盡明了的說明。疏雲:

  又諸有情善根厚薄,于受教時所得亦異,能教之人雖具大德,彼受教者根器太淺,則其習染,更轉甚難。若夫大賢之資,忠信成性,則聞言感激,奮然思齊,骐骥追風,一日千裏矣。親近惡友亦如是。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之人,則雖近惡友,而善性不失。雖近善友,而頑固不化者也。其余中人,則隨緣化導,而善惡增減矣。要其所以增減者,以其自識上種待緣而有,行與不行,非謂友教便能直接增減之也。是則友教于人但作境上緣,不作親因緣。故堯舜不得于事,舜禹不得于父,兄弟師生賢愚善惡不能強同,而諸佛如來亦不能強度有情。根未熟者,性不具者,終不能如之何也己。

  從上可知,無論我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自識的變現。因萬法都是依識種爲親因,衆法爲助緣而生起的,無有一實性存在,無一外境可得。如我們以聖教善法爲助緣,讓自識生起對它的認識再爲己所用。雖友教善法不能做爲我們的親因緣,但外境的善惡對我們善惡法的生起有很大的作用。因外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就有了“久處幽蘭之室不聞其香,久處惡穢之地不聞其臭”的說法,也就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結局。

  從上面這段文字中,我們就能看出,友教是不能做親因緣的,如果可以做親因緣,那我們根本就不能去努力修道,只要把諸佛菩薩當做所緣境,我們的智慧就和他們等同,可事實上我們仍要自己修行,才有無上佛道的成就。可見,外境只能作爲自識生起的增上緣,友教對于聽者的作用仍是由彼自識所變。由此可知,境由識變,萬法唯識,離識之外,無實外境可得。

  唯識無境的現實意義

  佛陀出世的本懷,是爲了救度廣大罪苦衆生,所以轉*輪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量無邊,爲的就是用語言文字的善巧方便來接引學人。無論哪一種教法,其目的都是欲令衆生離苦得樂,讓人轉迷成悟,轉識成智,達到解脫。對于佛法,真空易談,妙有難說。作爲成立妙有理論的唯識學,更是名相繁多,難以掌握。但是不論如何難理解,其宗旨總不出緣起性空。世界萬物沒有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的東西,都是業種爲因衆緣和合的産物。因此,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八識,成爲衆生相續不斷,器界永住不滅的主體。當我們真的能認識這個心識,把握這個心識,了知萬法的虛妄性時,還有什麼能讓我們放不下呢

  《唯識二十論疏》中的這一段文字,也許會讓我們對自己從何來,又如何生存于世間多一些了解,能多了解自己是如何在世間生存。疏雲:人有欲望乃須物用者,既起分別,執我我所,貪著外境,因起于欲。由欲有求,因求有受,于是享樂欣喜,得之泰然,設求不得,苦亦隨之。一切有情即隨欲而生死流轉,故無有情不假物以爲因,是以天下熙熙,皆爲欲往,天下攘攘,皆爲欲來。無欲無求,則涅般寂靜。雖有外物,亦無所須,既無所須,無外物可得也。

  所謂隨欲有異所需即殊者,枭嗜腐鼠,人食膏粱,羊食麥草,有情所需,隨欲異矣,同在人中,所嗜亦別,貪夫殉財,烈士殉名,誇者死權,衆庶憑生,賢人君子不寶珠玉而忠信,重義于生,殺身成仁,故諸所需,亦無定性,悉本自心。

  所謂心離欲染則淡泊超然,貪欲無厭則心隨物轉者,志士仁人,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心超物境,縱便箪食陋巷,不改其樂,素位而行,不願夫外。若夫貪欲熾盛,遇色則迷,遇財思盜,酗酒好亂,敗壞德行,禮法不顧,廉恥道喪,爲境界之奴隸,爲外物而奔馳。莊生有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者次之。迷境亡心之謂也。

  這何會有這種結果,原因都是衆生情執深重,對緣起性空,唯識無境的道理不明所造成。唯識無境,明確地給我們指出,凡是心識所現的一切,都是無義的存在,不能從任何一法中尋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找出一個常一主宰的實體。縱觀世界人生,人們生活于自以爲實的境界中,對人生各懷其解,各以自以爲是的方式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不同的心態注定了不同的人生觀,有悲觀的人生,有醉生夢死的人生,有向鬼神乞求的人生,有盲目沖動的人生,還有的就是不知是苦是樂的人生。這些不同的人生觀,從佛法緣起的角度看,都是一些錯誤的妄執。對宇宙人生的態度,我們要從正確處下手,萬法因緣生,就是說萬有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各種條件互相攝持的關系而生起和存在,此乃宇宙人生的真理。如一棵樹的生長,須一粒樹種此是因,還需要水、土、陽光等助緣才能成長,此水土等緣又是由衆緣的和合。另外,長大的樹又可以用于不同的地方,如做家具爲人們所用等。如此層層推究,則會發現物物是互助的,沒有獨立一法的存在。廣推博演,一棵樹能攝成萬有,萬有諸法又助長一物,因而形成一個互相幫助依賴生存的關系網。共同的業緣把我們牽引到這個汙濁惡世之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要對任何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說,我不認識你,我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對于美好未來的開創,對于無上妙樂的追求,我們大家須齊心協力往前走。個人是渺小的,群體是偉大的。作爲群體的一部分,個人的所作所爲完全影響著一個群體的命運。當一個人知道佛法,並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作個清淨慈悲的人,那它會影響到他生活的集體,集體也隨之而淨化。一個人的善惡好壞會影響一個群體,但一個群體的進步與腐化又會導致個人的興衰和退毀。緣起的我們怎能夠脫離生我的衆緣。

  心淨則國土淨,佛國並不是在遠不可及的天邊,它就在我們心中。當除去一切煩惱惑業障之後,不再造輪回之業的時候,清淨的國土就顯現在前,如果離心覓淨土,猶如尋兔角,那是根本無有的存在。我之存在是因對我的執著,我的執著又導致了我的存在。其實緣起的生命,是由精神、物質種種因緣的和合,因此,我們沒有執著的需要,只有認清衆緣和合之我的本性,打破一切無義的妄執,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涅槃妙境。如果真切了解萬法唯識,那麼,我們每人都具有改變宇宙萬有的功能。境由心造,要改變外境,首先要改變各自的心靈。當一切惡業被消除怠盡時,我們就可以得到心識的清淨。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都去行正業,斷惡業,截斷雜染業種的路,讓它們沒有永生的機會,那現世的淨土就能夠在我們人間真正實現。

  用佛法的智慧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能昧幻爲真,讓自己處處受到束縛,處處感到痛苦,如春蠶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困在無邊的長夜之中,永遠見不到光明與清淨。我們應該認識到識所變境的虛幻不實,並可以任運盡其幻化的作用,努力修習六度萬行,去改造去轉化自己的惡業識種。當善法任運現前時,我們也就達到了轉染成淨。 佛法是以人生問題爲出發點,其主要目的是使人們認識緣起諸法的真義,破除我法的執著。只要我們認清唯識無境,並依佛陀的教導去如法加功用行,我們就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涅槃妙境。

  結 論

  唯識宗是以唯識現觀來解釋世界,對于諸法現象與本質的問題,“唯識無境”是對此問題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明。明白唯識無境的道理只是學習唯識的第一步,真正的目的則是悟入唯識性相轉染成淨。因此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學習唯識經論的文字法義階段,必須依著所理解的教義中的修行方法,真誠地腳踏實地去實踐才是我們證得無上佛果的唯一路徑。以智慧推求觀察自識上所緣一切法,了解它虛妄的一部分而排遣之,此是空觀;了解它真實的一部分而存有之,這是有觀。此空是空其所本有的虛妄相,有是有其所本有的實法,空是遣,有是存,遣虛存實,依智在一切的所緣法上,生起這樣如實的觀照,我們就可以悟入中道妙理“唯識無境”。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