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唯識無境
編輯:淨然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唯識學是一門剖析人生宇宙現象的學問,也是一種指示識變真相的哲學。它告訴我們,宇宙萬有,森羅萬象的事物,都不是離識而獨立存在,依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的萬物沒有實在的自性,無自性就決定它們沒有真實的外境,只是衆緣假合識變的産物。本文就是依這個基點出發,從不同角度對“唯識無境”這一唯識學上主要論題進行簡單的說明,希望讓人們在明了萬法唯識的當下,又能體會唯識無境的思想,起到轉迷成悟、轉染成淨的作用。
關鍵詞:唯識 無境 緣起 阿賴耶識
前 言
宇宙萬有,世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最博大精深的莫過于佛法,佛之教法能顯世法所不能顯,明世法所不能明,能杜僞防漸,開迷顯悟。因爲,宇宙萬有,森羅萬象,林林總總,事事物物,雖是廣博無涯,錯綜複雜,然而唯識家都能把它們一一整理歸納,作有次序有系統的敘述,然後由法相攝歸法性,既無法不赅,複有條不紊。只有以佛法唯識的理論,才能解釋這千變萬化的宇宙萬象。
我們生存的空間,所依賴的山河大地,這一切的事物,人們對它們的生成存在都有不同的說法。唯物論認爲萬物是由物質組成的,有神論者認爲萬有一切都是上帝造的,唯心論認爲萬物是心造的,佛教則認爲事物既非唯心也非唯物,一切都是緣起的,都是依衆生的心識爲緣而顯現的,沒有實體可得,但並未否認其是全無,這就是唯識學派的核心理論——識有境無。因愚者笨拙,對此唯識義理未能精通,只能依平日所學略談一下對唯識無境的體會和認識,若有不足之處,敬請諸位大德善知識慈悲指正。
略釋唯識無境
若欲論證唯識無境之理,首先對唯識無境之義要有所知。所謂唯識,唯者梵語摩恒刺多,有叁義:1簡別義,簡除外境,唯顯識義,此是說明萬法沒實境可得。2不離義:一切法都不離識。3顯勝義:雖言唯識,亦兼心所,但因心王的功能殊勝,故略心所而顯心王。識:梵語毗若底,了別義。了,明了;別,分別;義是諸識對于外在的境界都有明了分別作用;此中識者,也叫心。《大乘法苑義林章》雲:
識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畫爲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曰唯識。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把第八識叫心,第七識叫識,第六識叫識。這種功能不只是僅限于我們的肉身之中,而是交遍法界的,識爲種子之現行,所有種子之現行都叫識。《成唯識論》雲:
識說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此即意爲一切諸法皆是依識分別而明了顯現的,故名唯識。又《成唯識論》對唯識亦有叁種解釋:(一)約遮表:唯是簡別義,意爲簡別心外諸法;識是能了義,意爲诠表內心存在。論序言,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诠有內心。此是唯識學家公認的解說。(二)約破執:唯是破心外實有的迷謂,識是破內心空無的執著。述記雲:“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喪其實。”(叁)約教觀:諸法雖說很多,但歸納爲遍計、依他、圓成叁性時,觀遍計爲空是唯義,觀依、圓爲有是識義。所謂教觀就是指這叁性觀法。《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雲:“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譴空,情有理無,觀依圓諸法體空,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
從以上叁義可看出,唯識一詞的意義甚多,非單指一義,不過其中,以初釋約遮表爲字義的根本。總的說來,畢竟不外攝萬有歸于心識一法。以唯遮遍有,以識譴遍空,就是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觀。無境:即無實外境。意謂唯有心識的分別而無實有心外之境相可得。《唯識二十論述記》雲:
以“唯”既是否定外境,故“唯識”一語意謂無境。蓋識之顯現乃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分別薰習所致,由此顯現所取之外境無內外與能取之我。
故《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述及唯心有能取所取二種顯現。又《攝論·所知相品》說依他起相爲十一識,然皆不過是阿賴耶識所顯現,並無實在之外境與認識之主觀。是故叁界諸法悉皆唯識,離識並無實在之外境,意即宇宙一切現象皆爲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成唯識論》卷一雲:
外境隨緣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即指諸法隨人之情識設置而非實有所緣之境,唯識所現,諸法皆不離心。
由此可知唯識無境的真義所在。但須知唯識無境的無,並非空無,是說唯識所現的萬物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沒有常一主宰的自我可得。此無是說遍計所執性是沒有的,而不說依他起和圓成實性是沒有。因爲圓成實性是在依他起性上除去遍計所執性所顯現的真實性,如認爲依他起性是無,那圓成實性也應是無,則一切皆應是無,如此則墮惡趣空,成大邪見。如果這樣認爲,也就是否定因果法,成爲撥無因果論者,過失極大。再者,如否認依圓的存在,就會造成這樣的後果,做十惡不赦的人不會流轉生死,修善法的人也永遠不能還滅聖道。這樣,衆生的因果、輪回、清淨、雜染、流轉、還滅等等都不能成立。事實上,所有的一切因果諸法都是如實存在的,因此不能否定依圓的存在,不能說依他起的一切都是空無。依他起是從種子生起的,如否認依圓的存在,也就否認了種子的存在,則否定了緣起法,此非佛法者。
一切法不離阿賴耶識
唯識無境的思想乃唯識學上重要的論題,即是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是心識之所變現的。如我人生存在這現實世間,雖覺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雜然呈現在吾人面前,但無一不是我人心識之所變現的。如青黃赤白的等的色境,在你以眼識去緣時,固然覺得它們是有,設將雙眼緊閉起來,頃刻就會不見一物存在,當知你所見的一切,是由眼識之所變現的,並無心外實有的境相。再如耳聽聞的各種音聲,在你正以耳識去緣時,確可辨出什麼聲音,若將兩耳堵塞起來,勢必感到萬籁俱寂,所以所聽到聲音是由耳識所變現的,心外並沒有實在的音聲。其余香味等境,由各心識變現,可以比例而知。所變現的確可泛指一切,能變現的卻是只有八識,這八識唯識學又把它們分爲二類,即是前七識爲轉識,第八識爲本識,亦名阿賴耶識。因第八識是一切萬物生起的根本,所以叫作本識,前七識是由第八識攝藏的種子所轉變現起的,所以叫做轉識。這樣說來,宇宙萬有的一切諸法,不論是內界外界,不論是精神物質,無一不是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變現的,故此阿賴耶識爲宇宙萬有的根源和總體。所以,對此識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阿賴耶識是梵語,譯爲藏,藏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能藏,此是對所藏說的,所藏是指一切諸法的種子,因諸種子是爲阿賴耶識之所含藏的,能藏是識本身,我們現在所做的任何事情,當過去之後,都有一種形爲的動力保存下來,並且無論存到何時,在沒有感果之前,是決不會壞失的。如一粒谷種子,在未損壞以前,都有它發芽的可能性的道理是一樣的。各種形爲所遺留下來的習氣,就是所謂的種子。因爲有阿賴耶識這麼一個堅固的家,所以經曆無量劫而不壞不失。因爲識具有能藏種子的功能,所以叫作能藏。所藏是對能藏講的,能藏是指前七轉識,此義是約它受七轉識的現行熏習而說的。要知道,前七識依各自的種子生起時,叫種子生現行,而現起行動後又會熏成種子,叫現行熏種子。我們現在所活動的、所覺知的一切現象,都是前七識的活動,第八識被包圍在這活動之中,反而成爲所藏。因爲根身,器界一切雜染諸法現起以後,本爲生起諸法的阿賴耶識,反爲一切雜染諸法之所覆藏,所以名所藏。執藏是對被第七識執持爲自我而言,因爲第七識的見分,恒常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我,所以叫做執藏。這個第七識好像一個十分貪愛財寶的守財奴,荷槍實彈看著倉庫一樣守著它的第八阿賴耶識。因有這叁藏義,故此識得名阿賴耶識。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攝論·所知依分》說: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
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這段文字明確指出了此識的得名。依《攝論》講此識有執受色根義和執持自體義二種意義。執受色根義是指欲色界有情生命的生存和延續,且于一期生命之中又能生起覺受,都是由于此識執持的原因,使之不曾壞失,它們才能盡形壽隨本識的存在而轉起。如無此識執受色根,有情的生命將不複存在。例如,正常有知覺的人,他能認識的作用是前六識,可當他突然悶絕或深睡時,前六識是不起現行的,也就不全有作用生起,可是他們四肢完好,並沒有死,並且還有極細微的精神覺受,這種極細微不可知的精神作用,就是甚深難知的阿陀那識。執持自體義是此中相續指有情,結生指此識是托父精母血而生,是一期生命的開始。在生命相續結生的當下,母胎中的羯羅藍被此識攝取並與之和合,一期生命就此開始。因爲它能自始至終攝受一期生命自體的熏習,所以它也就無時無刻地執受色根自體。因有以上兩種功能,故稱之爲阿陀那識。
此識又名爲心。《攝論·所知依分》說:“何因緣故亦說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心,梵語質多,積集義,言此心是一切種子積集的地方。阿賴耶識是由種種諸法熏習的種子所積集而成的,當能熏的轉識與本識熏習所熏的諸法種子時,阿賴耶識能作爲諸法種子積集的處所,因諸法之熏習依賴耶因而存在,所以叫它爲心。
以上所說宇宙萬有都是由八識所變。如果說八識都能變萬法,此是約果能變來說,而不是因能變。果能變是說,諸心識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果法之後,再由八個識的…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