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體分,變現出能緣的見分和所緣的相分來作爲自己的所緣境,因此故有“諸識所緣,緣自心相”之說,但這只是約識境相望而說諸識有變現的意義而已。如果嚴格說來,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才真正具有變現萬法的功能。因爲色心一切諸法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之中,由這所含藏的各類種子,內變主觀的心識,外變客觀的世界。至于前七轉識,各自緣所緣境,不過是托第八識變現的本質境爲對象加以緣就變。就連前七轉識亦爲賴耶中的種子變現的,名爲所變。如要說其爲能變,也不過是所變中的能變,只有第八識才有資格叫能變。
能變的阿賴耶識又是如何變現宇宙萬有呢
是依它這個大倉庫中所含藏的等流種子和異熟種子爲因,遇緣互相結合,生起萬有現象。此中等流種子又叫名言種子,異熟種子又叫業種子。名言種子具有漏無漏二性,是依前七轉識、叁惡業力所生成的種子,因爲此種子各各皆能生其自果,爲八識叁性諸法生起的親因緣。如色種子生色現行,心王種子生心王現行,善惡法種子生善惡法現行,乃至五根、五塵、心中八識、心所中作意等無量差別,一一各爾,各各必定親生自果,不生他性他法現行,以是義故,說名爲親因緣。名言種子,又可分爲表義名言種子和顯境名言種子。業種子,業種子具有漏善不善性,是由前六識有漏善惡二業所熏成的種子,是招感異熟果的增上緣。在八個識心心所中,唯與第六識相應的思心所能完成。因爲,思心所是以造作爲性,能驅使心心所令成善惡等,故此思心所動身語意造作善惡熏自思種子。此思種子有二功能,一是生自思心所現行之功能,二是助他羸劣的無記種子令生現行之功能。生自現行功能仍名爲名言種子,不名業種子,助他令生現行之功能,叫業種子。這樣說來,名言種子和業種子並不是各別的二法,只是一體二用的關系。名言種子須由異熟種子的扶助才能生起現行。如發慈悲心做好事,就是由慈心的名言種子爲親因,再由善業種子爲助緣,助人的慈心方能生起;又如第八識來投胎,是由第八識的名言種子爲親因,五善種子爲助緣,方完成投胎這一事業。不論山河大地根身器界,世界萬有無不是賴耶所變。
同是業識所變的萬法,爲何有根身器界的相貌差別,此是因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業種子有共不共之分。《攝論·所知依分》雲: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共相者,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種子。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共相種子是由衆生共業所熏成的,能共同變現起器世間的依報種子(亦名無受生種子);不共相種子是由衆生不共業所熏成的,是能各自變現起有情世間的正報種子(亦名有受生種子)。具體說既是器界爲共變,根身爲不共變,共不共變的差別主要在于所變之法是否爲余有情所共同受用。嚴格說共不共變又分爲共中共、共中不共和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四種。此共中共者,指爲有情衆生所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間;共中不共者,是說此器世間雖爲有情共同受用,但不是每一法都歸你所使用,如屬于別人的房子你就不能居住,屬于你的衣服他人就不可以隨便亂穿等;不共中共者,指有情五色根(扶塵根)都是識所變現,眼睛耳朵人人各具且彼此互見;不共中不共者,此是指淨色根(相當于生理學上的神經系統),是個人別有的,絕對是不共的,意根只能驅使各自的五根,而不能用他人之色根。由共不共業所變的根身器界,皆是有情各自業識的變現,是隨各個有情生命的出現而現起,當第八阿賴耶識投生時,他所依止的器世間也就隨之而來,到一期生命終結,根身器界也就隨之而消逝。這裏所消逝的只是屬于他個人的依正二報,余諸有情的依正二報則不會隨他的消逝而消逝。即使是證果的聖人,也不會因他的證果而滅共相的器世間,只是他們的見解和一般人的所見不同,而能見到清淨的世間。即使是到佛位,共相的器世間也不會滅,只是淨化成爲另一個清淨的世界。所以,我們生存的世界依然是無有改變。
因阿賴耶識攝藏一切染淨諸法的種子,染淨諸法都是依此識爲種子依而生起。故說阿賴耶識爲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之根本,亦爲一切染淨諸法生起的根本。若無阿賴耶識的存在,那麼促使有情流轉生死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不能成立,而還滅聖道的世間清淨和出世間清淨也同樣不能成立。如此則無生死可轉,無涅槃可證,撥無因果成大邪見。由上可知,一切法不離阿賴耶識。
出十一識體以明唯識無境
唯識理論成熟的晚期唯識學,總說有八識,但初期的唯識學是把萬有諸法歸納爲十一種識,這十一識都是以分別的心識明了顯現的,故說一切唯識。何謂十一種識呢
即身識、身者識、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所謂身識,指眼耳鼻舌身五色根;身者識,指根身所依體阿賴耶識;受者識,指意識所依的意根第七識,因意識能依它而生起,感受種種的苦樂境界;彼所受識,指衆生所取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外境;彼能受識,指能取的眼識——意識的六識界;世識,世指叁世遷流義,指諸界叁世因果生死相續不斷性,此是從時間上說;數識,指諸界多少的計量性,此是從數量上說;處識,指有情的住處,山河大地,四維上下等;言說識,依見聞覺知而起的語言,诠表境界性;自他差別識,指有情界的自他各個差別相;善趣惡趣死生識,隨諸有情的業力所感果報的差別。
在以上十一識中,前九種識都是依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種子爲因而生起的,依識分位差別而假立,都是依識而顯示的,故以上九種全叫識。第十自他差別識,是由我見熏習種子爲因而生的,隨前九種生起的自他差別執,也是依識而建立的,似有自他差別的形相,所以把它叫作識。第十一善趣惡趣死生識,是由阿賴耶識中有支熏習爲因而生起的,似有彼諸趣的影像顯現,所以稱之爲識。由此可見,此十一識仍不出第八阿賴耶識的範疇。
從上已知十一識的名義,彼與十八界又有何關系呢
《攝大乘論·所知相品》雲:“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此即是說前叁種識是屬眼等六內界所攝,彼所受識則屬色等六外界所攝,彼能受識則屬意識等諸識界所攝。對于後面的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則都是識上的差別相,這後六種識都無別自性,皆是依十八界分位假立的差別相。因爲一切有情無始時來生死流轉,叁界相續無有間斷,所以要建立叁世遷流的世識;又因爲諸有情界種類無數,形體各異,有無量無數的差別,所以要建立數識;因一切有情所處的器界廣大無邊,宇宙間無數的星球爲有情所居住,所以要建立處識;世界的各種民族有無數不同的語言展轉傳播,所以要建立言說識;一切有情根據個人的受用差別,故有你我他的種種差別執著,所以要建立自他差別識;有情隨業力的浮沈,要受愛非愛的異熟果報,且有苦受樂受的種種差別,在一期生命結束後,而另取新的生命體,所受死生也有種種的差別,所以要建立善趣惡趣死生識。由上可知,後面的六識是前八識的差別相,確無實體可得。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攝盡一切法,此叁六又不出十一識,所以說十一識亦攝盡一切法,故說萬法唯識。
諸識都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都無有實義可得,皆唯有識,以下就用夢喻等說明此唯識無境義。《攝大乘論》雲:
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爲喻顯示
應知夢等爲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哈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眩翳等喻。
夢是衆所周知的事實,人們對于夢境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種種的境界,也都曾經曆過。如南柯一夢,黃粱美夢都是我國夢的經典代表。對于夢境的實虛真假,人們都知道它是虛假的,但是只知道其假,不知道其所以假。我們如果用萬法唯識的觀點去剖析,就知道其爲何是不實的存在了。
夢中所見,諸如山河大地、森林流水、城市樓房、父母師友等等的人事,還有一些讓我們悲傷的大哭、高興的大笑的激烈場面,最有意思的是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理想,夢中會一下子變成現實,那種異常的驚喜,直到夢醒之後仍然興奮不已,這些都是我們夢中常見的情景。可是這一切等到醒後,結局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皆空。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極其簡單,那就是因爲夢——是心識變現的産物,故它沒有實在的自性之境。夢境非實之理人們共知共見,可以說它是心識的幻化。但是,爲何夢醒之後的真實也成了唯識所變,沒有實性。如果這樣,那深深的太平洋、高高的喜瑪拉雅山、巨大的金字塔等一切事物就應歸入虛空,應飛出我們的眼睛。可它們仍然堅固地存在,若說是唯識所變無有實境,怎麼說也覺著不通世情。這種觀點是世人的共識,《攝論·所知相品》雲:
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時此覺乃轉。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明顯看出,上面所說境界,夢境中也會全然出現,可正在深夢中的時候,又有誰知它是虛假的,不都是在我們睡醒後才知它的不實嗎
假如我們能在睡夢之中,就知道所對的一切是虛假不實的,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對著這些夢境,付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可在夢中我們都曾經哭過笑過,都流露過真實的感情。這一切都歸結于我們那顆躁動不安的心,是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心所),來爲你製造一個你想要的好…
《略論唯識無境(淨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