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用些功夫去修习,也能圆满无上菩提。为什么还不勤勤恳恳地修习呢
这样寻思以后,疲弱的心便能坚强起来,做到难学能学,难行能行。有志者,事竟成嘛!是名第二练磨其心。(三)还有些菩萨,听说无上广大佛果极不容易圆满成就,又起退心。为对治此退心,应思虑:世间的凡夫,若能成就染污的十善,命终以后,尚能招感自体圆满的人天有漏异熟果报而生,我以出世离欲恶不善的清净心去修行,成就妙善,清净无漏善法,怎能不圆满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广大佛果。是为第三练磨其心。
这三种相练磨自心,是说自心要退堕时,便即修习思维观察,训练磨砺,使之振作起来,不致退堕。只有心不退堕,才能保证你的法身慧命长活不死,故这三练磨其心,只是保证你法身不死,至于在成就佛果菩提的过程中,还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那就难得说了。慧命虽然不死,万一停止不前,或者成为二乘,那就糟啦,于无上佛果就望尘莫及,永远也证不到。要圆证阿耨菩提,不但要三练磨心,而且要断四种处。这所应断的四种处,是圆证法身的特大障碍,只有断除了它,法身慧命的圆满证得,方万无一失。(一)断作意:菩萨求证佛果,必须断除三乘自了汉的下劣作意。二乘行人,唯求自了,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牢笼,一旦证得阿罗汉果,便急急忙忙的速入涅〖FJF〗
〖FJJ〗,躲避生死,享解脱乐。菩萨修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虽了生死又恒处生死广化众生,为圆满六波罗蜜,不能有二乘自了汉的下劣思想,要发无上心。现在有一些有知识有行持的青年僧伽,因看到佛教里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无情地打碎了他们初发心时的那种道心,便去住山住洞住茅蓬,一人清修而已。佛法兴衰佛子有责,我们既然学了佛法,得到了佛陀的法雨,滋润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为酬如来深恩,怎能袖手旁观,见佛教衰微而不发心弘扬呢
正因为佛法衰弱,我们的任务才更重大,不必为那些不良现象所吓倒、迷惑。我们是学佛学菩萨嘛!又不是学那些佛教中败类、狮子虫,要逆流而上,勇敢地和魔鬼作斗争,为使众多有情成为佛子而不变成魔孙,应舍去自己一个的清修,赢得众多有情的齐修。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是每一个佛子都应该树立的好思想。(二)断异慧疑:异慧是对大乘甚深教法的邪解邪执,如堕于常边的增益执和堕于断边的损减执。疑,即怀疑,对大乘佛法没有坚固的信心,犹豫不决,不能决定信解。印度佛教中的声闻乘,大多怀疑大乘是否为佛说,更不要说被邪见罩住的众生和外道了。这异慧与疑都是修证大乘佛法的大障碍,有了这两个家伙,三种佛身,无住涅槃,休想证得。故菩萨应永远的彻底的把它们连根拔掉。(三)断法执:能够闻思大乘教法,却又生起我能闻思,我所听闻等的执著,起增上慢,生不起真现观。以为凡我所修皆是殊胜,他人所行尽皆低劣,这厉害的法执,是证实相的障碍,因此菩萨应断除它。(四)断分别:分别就是于平常见闻觉知所显现的色声等境和从定心中由观想力所安立的境界(如修不净观所显现的青瘀等相),起虚妄分别,作意不休,如见好色必贪,闻恶声必嗔,于不好不坏的香起痴心,或者贪爱定境喜极而狂,着疯狂魔;惊极而怖,着恐怖魔。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本欲断恶修善,实则弃善作恶,因此菩萨要证得根本无分别智,不论是对任运现前的境或是定心安立的一切相,都要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除了对这所缘相的妄计分别,才能悟入真如法界。
五、密义意趣深入契经
素怛览,古天竺语,译为契经。契经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佛陀亲口所宣,二是菩萨代佛所说,而得到佛陀的允许即可。不论是佛说的或是菩萨说的契经,都符合契理契机的两大法则。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甚深难解,如佛陀成道初时感叹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我宁不开演,速求入涅槃。”后经大梵天王的再三请转*轮,佛陀方开始说法,一说就是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下契众生之机,众生根机有利钝之差别,佛陀说的契经就有深浅的不同。如为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说的或为倒驾慈航的文殊、观音等诸大菩萨所说的契经便高深难解。佛为教化不敬公婆、不侍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说的《佛说教化玉耶经》,便较浅显易懂。历代菩萨、祖师为了后学能深入契经增长智慧和弘扬佛法,便纷纷为义理高深难懂的契经造论作释、注、疏,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便是为《大般若经》的逐字、逐句、逐段的解释,叫释经论。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则是综合阐释许多部契经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词句段作注释,叫宗经论。宗为宗依,依就是依据佛说的契经而造论释,不是凭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凭圣言量而造。
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可见要无颠倒错乱释诸契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契经里确实有一些难解的经文,从句子上看来,似乎是矛盾的,究竟却是合情合理,一点也不矛盾。如《摄论》说:“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佛陀是一切种智人,虽然对机说法,决不会出错误的,肯定是佛陀有什么绝招(即密义异趣),原来这绝招竟是三自性。在依他起性上,从圆成性这一面观察,圆成实性是真如法性永不变异的常住法,应说一切法是常。按遍计所执性这边看,遍计执是虚妄分别的无常性,应说一切法是无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计无常性方面看,不能说它是常,从圆成实性常住性方面说,它不是无常,依他起通遍计、圆成二分,故佛陀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了,这三自性看来是一把打开契经宝藏的金钥匙,掌握了他,契经里的一些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网经》里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学佛的人都认为,生死与涅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凡夫得生死,圣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来是大圣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么呢
思来想去,无法解决。还是三自性才能圆满的解答这个问题;依他起性,如果从随顺染污分说,就是遍计所执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从随顺清净分说,即是圆成实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身,是由遍计、圆成二性所显示的,故没有生死可得,亦无涅槃可证。佛陀依据这个“依他不定”的甚深义理,而说不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诸佛密意语言,难信难知,依三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达不谬。”三自性对理解契经里佛所说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除三自性这把金钥匙外,在《摄论》里还有一把能令你深入契经,智慧如海的金钥匙——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佛因对机说法,众生根机不同,所说教法亦随之而异,有些经文是别有意趣,不能依文解义,应另寻正义来解释。四种意趣是:
(一)平等意趣:如佛陀曾经这样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胜观,是毗婆尸的意译,是指毗婆尸佛,释迦佛陀说是他自己,这是约佛佛道同,佛佛的法身平等平等的意趣而说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谁也不少一要相,谁也不多一好,正像《法华经》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由此意趣,释迦即毗婆尸,毗婆尸即弥陀,诸佛不分我你他。
(二)别时意趣:如佛说:“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我们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是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勤修六波罗蜜,乃至究竟圆满,无惑不尽,无德不具,方能决定,佛陀怎么说只诵多宝如来名号,便于无上菩提已得决定
世上真有这样便宜的事吗
这别时意趣是佛陀为贪图简单的懈怠者方便之说,佛陀的目的是约另一时间说的。别时意趣,意在别时。
(三)别义意趣:此意趣是说一个名言有多种意义,要选取最恰当的意义来理解。如佛说:“若已逢事尔所克伽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此“解义”二字,便有不同的多层含义。解字,有闻而解的信解,思而解的比度解,修而解的证解三义。义有文义、实义两种。此处佛所说的解义二字,是指证解实义,即证得真如实义。就是说要奉事供养无量的佛陀才能在大乘法中亲证真如。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此意趣是说佛陀根据有情的不同意乐而说不同的法门,以断惑证真度脱生死。佛陀若见悭贪的有情,便说悭贪的坏处,谈布施的好处,有情听后便行布施。继而执著布施,以布施功德为第一,不修其他法门。于是佛陀又说布施的功德劣,不如持戒的功德胜等。目的是让众生舍劣起胜,乃至成就最胜佛果。这显示了佛陀苦口婆心、善于教化的大悲大智的德行。
四秘密:秘密是说意义不明显,很难理解。
(一)令入秘密:诸法无我,无自性可得,这是佛法已楷定的真理。初机有情,根机浅劣,对离言的胜义谛相,不能了知,如果给他们讲说诸法无我,毕竟空义,他们听后心生怖畏,谓佛法如空花,龟毛兔角而落入断灭见,远离佛法。佛陀为令初机有情深入佛法大海,不得不依世俗谛在大小乘中说诸法有我,造业必受果报,有诸法自性差别可得。以便初机有情厌离生死,感悟世间无常,证得出世的常乐我净的涅槃法。这是佛陀因机施教的权说,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
(二)相秘密:相是三自相。为了使有情悟入所知相的真相,佛陀便广说三自相,这三自相是一切法的总相、共相。比如说一切法都无所有,是显示遍计所执是无,并不是依圆二相亦无。若说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泡影,则显示依他起相是如幻化,圆成实相则非幻化。依三自性说三无性,就是相秘密。
(三)对治秘密:用法门对治与之相应的烦恼,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等。通常所说的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四)转变秘密:对字句的解释,不能直接的…
《《摄大乘论》探析(智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